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肩煙雨過江南——之問法西園寺▪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自己的生活准則,有做人的道德底線。在生活中,這種人有時雖顯得不合群,可是一旦人們了解之後,反而會刮目相看。從長遠利益而言,有慈悲心,能夠持戒,對事業會更有好處。另外,持戒是在幫助我們克服生命中的不良習性。持戒之難,也在于我們不容易戰勝自身習性。因此,很多人會用各種外在借口來說明不能持戒的原因。事實上,那是因爲我們沒有自製能力,難以擺脫不良習性的左右。

  本報記者:學佛會不會讓人變的消極,對世俗的功名、地位、利欲要求變低後,會不會變的沒有進取心呢?

   濟群法師:佛教中,並不排斥正當的生活和工作。作爲在家居士來說,只要正確處理好學佛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不會因此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實上,學佛還能教會我們怎樣更好、更如法地生活。

   比如對工作的選擇,應不違背“正命”的原則,即符合法律、戒律的雙重規範。這樣的工作,既能使我們立足于社會,又不會與修行、與生命的長遠利益發生沖突。而在家庭中,在家居士也應當對父母、伴侶、子女盡職盡責。佛教中有一部《善生經》注③,就是佛陀教導在家居士怎樣如法生活的經典。

   確實,有些人在學佛之後,感到生命無常、輪回是苦,感到世俗生活沒有什麼意義。這種認識,會導致其中一部分人發起出離心,選擇出家求道的人生。如果既不出家,而認識和情緒又繼續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有條件選擇一種淡泊的生活,因爲強烈的出離心而淡化了許多妄想、執著,雖然過著比較簡單的世俗生活,但也活得比較安然,比較自在;一是還有家庭責任需要承擔,父母、妻兒等家人還需要他提供生活保障,這時,個人觀念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就會産生沖突。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應把出離心上升到菩提心,把追求個人解脫的發心轉向對人類、對一切衆生的責任。本著對這種責任的承擔,首先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再推及到一切衆生身上。

  注解:

   注①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是以一日一夜時間,體驗出家的生活,該日除了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之外,還要遵守叁條戒律:1。不以華鬘裝飾自身;2。不故往歌舞觀聽;3。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受八關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與十戒之間,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稱爲淨行優婆塞或淨行優婆夷。

   注②五戒:“五戒”的內容爲:殺、盜、淫、妄、酒。受持五戒即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注③《善生經》:《長阿含經》中的一品,記敘佛陀爲善生說示獲得美滿人生的六種正確人際關系。

  篇叁:以戒爲師,行止分明 觀修菩提 信願勿失

  回前墨:

   一念未生時,心如虛空盡。

   上下皆無止,煩惱何所依。

   師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苦思,答曰:心如虛空。

   師反問:虛空有知覺嗎?

   不解。苦疑數日,忽一日釋然:你怎知虛空不痛?

   訪談的最後一期,翻看從前的記錄,愈發覺得佛法珍貴,法師可敬。希望這短短叁期的連載,能爲讀者帶來一些小小的收獲或片刻的放松,唯此,足矣。

  本報記者:在西園寺裏我看到很多弘一法師的墨寶,據說他被尊爲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是現當代的有爲高僧。我們在北京的時候也觀看過反映弘一法師一生的影片《一輪明月》,影片中弘一法師持戒森嚴,也很苦,很值得我們尊敬。苦行是不是衡量學佛的標准?是不是我們在家人也提但倡苦行、苦修的這種生活?

   濟群法師:苦行,並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提出“中道”的修行方式。所謂“中道”,一方面要避免對欲望的放縱,一方面要避免極端而無益的苦行,甚至以苦行作爲修行目的。在當時的印度,苦行風氣濃厚,很多外道認爲通得苦行就能超越並戰勝欲望,獲得解脫,于是以各種方式折磨自己的身體。但佛陀以切身修行體悟發現,無益苦行和放縱欲望都不是悟道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在佛教聲聞乘的戒律中,佛陀反複告誡比丘們,要以少欲知足作爲修行及生活的原則。對于在家居士來說,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對物質生活充滿向往或要求過高,不僅容易産生執著,成爲修道障礙,還要因此花費大量時間。而消耗時間就是消耗生命,爲了那些可有可無的物質享樂,哪裏值得我們消耗最寶貴的生命來換取?

   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爲菩薩行者,情況又有所不同。作爲菩薩,需要盡己所能幫助廣大衆生,這不僅需要具備各種能力,還要擁有更多的財富。如果出發點的確是爲了幫助他人,且是以正當途徑求財,那麼,即使擁有很多財富也是無妨。關鍵在于,不是爲了個人享樂,而且對財富不起任何執著,依然保持無所得的心態。

  本報記者:《佛遺教經》注①是很重要的一部佛教經典,佛陀臨滅度前教導我們要“以戒爲師”這是不是針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如何依止戒律?

   濟群法師:戒律,是佛弟子的行爲方式和生活准則。“以戒爲師”主要是針對出家人而言,也適用于在家衆。

   僧團是一個法治團體,大衆依戒律共同生活。“以戒爲師”,即以戒律作爲個人行爲和共同生活的准則。但不少人曲解了這句話,以爲僅依持戒就能完成全部修行。須知,持戒固然重要,但只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替代一切。佛法修學是一大系統工程,包括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我們既不能忽略戒律,也不能無限誇大其作用。

   關于這些問題,我曾在《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探討。所謂次第,即佛法修學的套路,包括佛法具備哪些要素,修行中應遵循哪些次第,每一步分別做什麼,又該怎樣去做,最終達到什麼標准,等等。我覺得,對五大要素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修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認知,也是整個教界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本報記者:現在在寺中參加活動時可以看到很多上年紀的居士,她們非常虔誠,但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誦經時經書的字印的又很小,看不清楚,打坐時腿腳不是很便利,又不能坐很久,她們應該怎樣修學佛法呢?

   濟群法師:對一些年齡偏大,缺乏相應文化素養和聞思能力的在家居士,淨土法門是最適合的。

   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首先要激起對極樂世界和彌陀願力的信仰,其次要發起往生淨土的願力,第叁則是通過持念佛號等方式與阿彌陀佛相應。目前,修習淨土法門者很多,但多數人修得並不相應。原因何在?關鍵是對佛法缺乏基本認知,尚未真切認識到人生是苦、輪回是苦。沒有這些基礎,很難發起堅定不移的信心、願力和行動。而沒有堅定的信心、願力和行動爲保障,就很容易陷入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陷入頑固的心靈串習中。雖然每天也在念佛,但更多時候卻是念著兒子、孫子。那麼,這念佛號的力量,對生命所能起到的改變自然也是微不足道的。唯有培養正念之力,使之在內心占有絕對優勢。臨命終時,才能在其主導下順利往生西方。事實上,決定生命未來去向的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的念頭。

  本報記者:您經常爲信衆講解《普賢菩薩行願品》注②,請問《普賢菩薩行願品》的重要性在哪裏?

   濟群法師:我1996年就在柏林寺講過《普賢菩薩行願品》,後整理爲《學佛者的信念》。近年來,又陸續講過多次《行願品》。但這幾年的講述方式和從前有所不同。

   隨著修學的深入,我發現《行願品》本身就是殊勝的觀修法門,尤其長行注③部分,爲我們闡述了極高的觀修原理。因而,我將之定義爲“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通過這一觀修,就像寫字臨帖那樣,直接臨摹諸佛菩薩的心行,最終,將我們的心調整到和諸佛菩薩無二無比別的層面。今年,我又出版了《〈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觀修原理》一書,重點介紹《行願品》所蘊涵的用心方法。

   《普賢行願品》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重視的一部經典,許多古德都將之作爲集資淨障的重要方法,以此積累資糧,忏悔業障。我在多年修學中,也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這品經文的特殊意義,所以反複開講多次,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獲益,依循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解行並進,直至菩提。

  後記:

   《問法西園寺》到此已經連載完,筆者的錄音筆已經空了,稿紙已經滿了。之後要怎樣解讀這些文字,怎樣使這些文字真正給生活帶來改變,還是要看讀者自己。也許你覺的太過枯燥和陌生,只是粗讀一讀罷,這也好,結一個遙遠和未來的法緣。

   學佛,是選擇一種信仰,也是選擇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它決定了你的爲人處世的方式,以及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學佛即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其核心就是做一個好人。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別人的幫助或僅是一個友善的微笑,都會給心靈帶來有益的放松。現代人的精神緊張,壓力大,不僅是因爲生活節奏快,其中也有以自我爲中心,將個人的欲望和自我不斷的放大,這樣只能生活的越來越痛苦。有的時候,換個角度想想,換個立場想想,這就是學佛了。

   時不時的,索性放下生活中的種種煩惱,不快,來老舍茶城聽一段戲,觀一場皮影,或僅只是坐坐,聊聊,吃一杯清茶。把腳步放慢下來,看看自己的真心——我想要什麼?我現在追求的真是我想要的嗎?

  注①《佛遺教經》,又稱《遺教經》、《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垂涅槃教誡經》、《佛臨涅槃略誡經》。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是指佛陀臨涅槃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槃時,爲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因此特稱爲《佛遺教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爲佛遺教叁經。

   注②:《普賢行願品》爲佛教界流傳最爲廣泛的重要經典之一,是素有“經中之王”美譽的《華嚴經》(四十華嚴)最後一品。在漢傳佛教中,《普賢行願品》被編寫在每天念誦的早晚功課裏;而在藏傳佛教中,也將《普賢行願品》作爲修行中的基礎前行。

   注③:長行:就是指散文體裁,屬于印度文化裏的一種寫作方法,在很多古印度文學作品裏都有這種文體。經常應用于“修多羅”,“修多羅”也稱作“契經”。即爲在佛法經典中直接講述法義的長行文。契經的意思就是契合于真理,契合于機的經典。

  

《一肩煙雨過江南——之問法西園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