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肩煙雨過江南——之問法西園寺

  一肩煙雨過江南

  ——之問法西園寺

  采訪:張菁

  一肩煙雨過江南,法雨缤紛。其間種種,說不盡。

   恰在蘇州煙雨地逢著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以講《普賢菩薩行願品》而聞名佛教界的濟群法師,心中有些疑問未解,加之法師也曾來京,與老舍茶館有一茶之緣,所以在寺中頗叨擾了幾日。以下就是這幾日中向法師問來的法,問的未免粗淺,但答之精當,本刊將分幾期連載。諸君,筆雖粗劣然律師妙語,座上檀香,臺前新茶,窗外細雨,也引人入勝哉,且讀。

  篇一、茶瓯香中細說茶禅一味,菩薩座下詳解菩提次第

   回前墨:

   江南山水珍如寄,山溫也,水軟也,戒幢戒寺莊嚴也。臺上岩茶香幾許,直教萬裏賜紫衣,律師威儀,只是人間不留痕,西子湖外又飛錫。

   初次造訪法師的茶寮,外面照舊是陰雨,窗外一叢竹,唉唉,江南煙雨。法師坐在茶臺前親自開泡“大紅袍”,水聲茶香中爲我們一行人答疑解惑。

  本報記者:請問您是怎麼看待“茶禅一味”這句話的?

   濟群法師:茶禅一味,從字面上來說,是茶和禅的結合。它包括兩方面,一是從喝茶契入禅,如趙州的“吃茶去”,就是通過茶來契入禅。但趙州的“吃茶去”,重點在于禅,不在于茶。許多人都在說“茶禅一味”,其實,茶是茶,禅是什麼卻是不知道的,多半只是一些相似禅。所謂相似禅,就是人們想象中的禅,比如甯靜、淡泊、空靈,這些類似于禅的內涵,但僅僅是相似而已。禅的實質是什麼?其實並不知道。就像我們遠遠看到一點煙,就說:那是火!但火是什麼,卻不知道。

   另一方面,達到茶禅一味的境界,是對有禅的人而言。若是具備禅的體認,喝茶時自然會有禅。其實,不止是喝茶,因爲禅是無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過喝茶這種形式才能體味禅。

   當然,喝茶這種形式,的確能營造一個契入禅的氛圍和手段。但若執著于茶的色、香、味,那和禅又是兩碼事了。

  本報記者: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關于“幸福感”調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們不幸福,想請您跟我們講講到底什麼是幸福,我們怎樣把握幸福?

   濟群法師:多數人對幸福的理解確實存在問題,他們往往是從外在條件來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錢等。事實上,幸福只是一種內在的、不穩定的感覺。當然,外在條件也是激發幸福感的助緣,但關鍵是在心靈而非物質。若一味外在條件,以爲得到某些東西就能幸福,無疑是本末倒置。

   我們不僅要對幸福的內涵有正確認識,還應以正當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卻在不斷長養心靈的負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壞了。須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這一基礎被破壞,即使擁有再多,也很難感到幸福了。

  本報記者:我常常有一種感覺,當我感到幸福時,心裏往往患得患失,怕這種幸福的感覺會很快過去,那麼我們其實不應該追求幸福的感覺是嗎?

   濟群法師:也不是說不追求幸福。剛才講到,幸福是一種很不穩定的感覺,若是我們既在乎它,又覺得抓不住它,自然會患得患失。如果我們非常清楚幸福是什麼,又有信心獲得它,就不會感到害怕了。所以,我們要培養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報記者:我覺得幸福的感覺和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喝到一泡茶也會感覺到幸福,但這種幸福比較短暫,也比較表層。再比如說今年春節我在一個寺廟裏過春節,叁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餃子,但是我們一同包餃子的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過餃子,大家又都走散了,這種幸福就不可能重現了,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這裏,再同樣的包餃子了。所以我覺得這種幸福是不可重複的,很短暫,也很遺憾。

   濟群法師:那你覺得這幫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裏一直包餃子,你會覺得幸福嗎?

   本報記者(笑):也不幸福。

   濟群法師:這就對了。所以說,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爲前提,當這種期待獲得滿足和平衡時,會産生一種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飯,餓的時候,吃的恰到好處也會覺得幸福。但一過量,馬上又會不舒服。朋友團聚也是一樣,許久不見,在一起不亦樂乎。但叁天一過,可能就厭倦了,甚至想躲開圖個清靜。

   任何感覺都是不穩定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心念無常”,所以我們不應執著,否則就會感到挫折。當然,幸福是緣起法,雖然無常,也有相對的穩定性。只要我們不斷創造幸福的因緣,培養善的、和諧的心理力量,同時,消除障礙幸福的各種因素,便能保有相對穩定的幸福。

  本報記者:因爲在戒幢律寺,還有一些戒律方面的問題想請教您。很多人想了解在家菩薩戒和西園寺現在每逢雙月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您能不能跟我們講解一些這方面的內容?

   濟群法師:現在,多數受菩薩戒的人,僅僅是完成了一種儀式,並不具備相應內涵。因爲菩薩戒的根本是菩提心,許多人雖然受了菩薩戒,卻不知菩提心爲何,更談不上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缺乏菩提心,也就失去了菩薩戒之本。另一方面,菩薩的品質,就是慈悲和智慧。如果不能發起菩提心,不曾修習慈悲,就根本算不上合格的菩薩。有鑒于此,我從前幾年開始大力推廣菩提心教法,並出版《認識菩提心》一書,對菩提心的內涵及修習有較爲完整的介紹。

  篇二:凡聖不二 念念緣心,古今無差 願願相繼

   回前墨:

   紫藤香繞菩提花,慈悲喜舍一莖發。

   取經西園實無取,願將茶心奉塵刹。

   本報記者:聽說西園寺現在正在定期開展爲在家居士受持一日“八關齋戒”注①的活動,能不能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是什麼?

   濟群法師:“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在家居士雖不能像出家衆那樣過著清淨的生活,但既然學佛,終是要以出離輪回、走向解脫爲目標。如果僅僅受持五戒,只能成就人天果報,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解脫。若想成就解脫,就必須發出離心,並受持與此相應的戒條。所以,佛陀爲在家居士慈悲開設了八關齋戒,其內容接近于沙彌戒,受持時間爲一天一夜,使在家佛子能藉此體驗出家生活,種下出世解脫之因。

   現代社會競爭很激烈,工作壓力普遍很重,各種誘惑也非常多,若能每月定期抽出時間在寺院過一天清淨生活,對心靈淨化大有裨益。西園寺定期舉行八關齋戒,目前是每兩個月一次,蘇州及上海、杭州等周邊地區有很多信徒前來參加,在這裏過一天一夜的清淨生活。因寺院條件所限,蘇州本地信衆當天回家,外地信衆經提前聯系可留在寺內。

   活動儀程包括佛法的“戒、定、慧”叁學,上午受持八關齋戒,下午由法師們爲大衆作開示,晚上則是念佛或禅修。這一安排,不僅能使居士們在這個甯靜的園林式寺院中體會清淨無染的生活,更能使他們在聞法和共修中得到法喜。

  本報記者:現在有一些擔任企業領導或經營實業的老板,他們其實對佛教和佛法很感興趣,但因爲身份、地位等種種原因或因爲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學佛,或礙于面子不願意公開學佛。雖然有向善之心,有時卻基于習氣做一些不對的事,他們能不能學佛?怎樣學佛?他們學佛後也可以成佛嗎?

   濟群法師:人人都能學佛,沒有人會被排斥在佛門外,這是首先要肯定的。其次,人人都能成佛,沒有人天生就注定不能成佛,這也是我們要肯定的。

   當然,每個人又是不同的。對于學佛,也同樣存在發心及信仰深淺的不同。所以,在處理學佛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時,會出現不同選擇。學佛較淺的人,學佛只是工作之余的生活點綴;學佛較深的人,則將學佛作爲人生的重心,工作只是生存的方便。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確,什麼擺在第一,什麼擺在第二;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當然,也有些人是由淺入深,隨著學佛時間的增長,對佛法認識的加深,從而提升對佛法的需求。一旦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其它問題便不重要了。

   學佛究竟爲了什麼?學佛是爲了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質。

   我們現在爲什麼是凡夫?因爲具有凡夫的生命品質,即是無明、我執、貪嗔癡。佛陀爲什麼成爲佛陀?是因爲具備了佛陀的生命品質,那就是大解脫、大自在,那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學佛的過程,是改變生命品質的過程。因此,佛法是心地法門,得用心去實踐。

   真正想要學佛,應從基礎做起,如叁皈、五戒。叁皈,是通過宣誓建立對叁寶的信心;皈依後還應不斷修習皈依,培養對叁寶的信心,強化叁寶在心目中的地位。唯有叁寶在我們心目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佛法才可能真正的影響並改變我們的人生。此外,五戒也很重要。戒具有止惡的作用,從表面上看,五戒是禁止殺、盜、滛、妄、酒,實質而言,是在止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止息生命妄流的相續,這正是解除煩惱,明心見性不可缺少的基礎。

  本報記者:比如說有人喝酒這個問題,有的人知道喝酒不好,是犯了酒戒,但是在生意場,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談不好,或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這要怎麼辦?

   濟群法師:佛教中對受戒等問題也有一些方便。比如受“五戒”注②,可以先受一條、兩條戒,所謂一分受,兩分受,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現狀來選擇。在沒有受戒之前,不存在犯戒的問題。

   人生是不斷的選擇過程,有選擇就會有沖突、矛盾,這是正常的。每個人在面臨選擇時,內心都有一個天平,知道孰輕孰重,知道如何取何舍。學佛也是一種選擇,並且是人生最重大的選擇。我們對于學佛的目標是否清楚,是否明白佛法對于改善生命的重大意義,再用佛法智慧審視一下,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種種利益具有多少價值?如果能這樣做一下比較,當學佛和世俗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就會知道應該怎麼辦了。

   其實,人都應該…

《一肩煙雨過江南——之問法西園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