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设没有阿难以凡夫身相续于我等闻法,或者说传达教义,或者启教于佛,我等现世这些遗教是不可闻见的。所以诸位善知识,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到,阿难的这个疑难实际是大众的疑难。
说这万法现行自显自解脱,那怎么还会有三恶道呢?我们会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我感觉都会提,尤其是刚刚接触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甚深究竟的教法,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虑,但是这是必须得接触的,假设一直不接触这种教诲,我们学佛的究竟利益往往被蒙蔽在自己的思维、取舍、对待的心智之中,不能得到究竟的利益。佛力住持对于我们,往往我们在取相增上中能撞击得到,在一切现缘随顺中往往体会得就差。
这个地方真是希望大家能沉淀沉淀,不要轻易带过去,哪怕是阿难的这个疑难。因为这个地方一般我们容易一带就过去了,(若)带过去了,后面取相教言中,大家都可以得到一些取相方便,但是“无缘”的这种法性方便我们就会丢失掉,就会在一刹那间失之交臂,一刹那间没有感觉地就会丢失这样的一个利益,那是十分可惜的,何以故呢?这个地方是不假用功,不假任何的用力。
宗下的大德讲到这个地方就说“精彩处!省力处!”就讲的这一个所谓的法性方便、所谓的无缘、所谓的观身,这是最精彩的地方,佛法精彩在什么地方?就是省力处!省力到什么程度呢?一切现行,万法现行自显自解脱!这是彻底地、无疑地表达了一切万法的真实相,这是一个所谓的法性方便,也是无相方便,给我等带来了一个所谓佛法的真正的精彩!也就是说佛力住持!也就是说不退转的功德所在!何以故呢?一切凡夫恶缘炽盛之时,轮回堕落到极恶极恶世间,此法性载负亦未舍离。众生无明蔽故,苦难折磨相加故,人不知,所以说常于苦难中,以妄增妄,轮回流转,无有出期。
那我们在这种所谓的“无缘”法性方便中,也就是在这种无相方便中得不得方便呢?若得其便,那么取相方便就会运用得更加自如,无粘无着,就会不染不着于种种相——善相、恶相、凡相、圣相、人相、我相,一切相一时汇入无相,得见如来,得究竟解脱!
诸位菩萨,这个地方真是要细细地、孜孜不倦地……不要认为跟自己有缘没有缘地去观察,那我们要是带过去,很容易地带过去就带过去了。我不希望带过去,因为我们学这么久,就要来运用这个法则的!
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从自己的智悲的心智中,一直想把这种法则回施给众生,揭示我们本有的善巧、权力、智慧与慈悲,这是一切众生从来没有退失的智慧,从来没有退失过的殊胜方便,从来没有丢失过的根本利益所在,从来没有丢失过!但是我们因为无始以来的对待蒙蔽、二元心智的这种所谓的边见的蒙蔽,把它轻轻地给遮蔽起来了,反而在这种虚假的轮回中纠缠不清,无有出离之时。
希望诸位善知识在此处,若有缘者,常思之;无缘者,多缘于此法。虽说无缘,各个有缘!因为此法性之周遍、法性之平等、法性之清净、法性之真实,无有任何对待,所以于一切有缘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平等地来运用它。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中就是真正地证实了此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切诸佛如来相第传达心印,授记于法,莫不是在此功德上来传达、运用、饶益有情。
我们看看世尊怎样回答阿难的这个问题。
佛告阿难。世间众生。不得解脱。
虽然万法有现行自显自解脱的方便,一切众生不得解脱,为什么呢?世尊会给我们讲出来理由。
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
这个“无缘之正念”我们运用过么?若是真正运用过,那佛这个话说的就不是你了,何以故呢?你是个智者、圣者、善运用法性者,于现前一念已出离生死,那我们不在此数。
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途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这是对我们末世人,或者说是对有情的一个痛呵,来提醒我们。所谓的正念,“无一正念”,我们“念”多是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来做虚伪不相应的这些世事,所以“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何以故呢?名利所奴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多虚少实,无有正念”,因为这样的因缘,我们在这个万法自显自解脱的当下会丢失利益,丢失什么样的利益呢?——无有正念,染着于现缘,排斥于现缘,对待于现缘,取现缘于善恶分中,现缘——要么善,要么就恶,所以“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这两段文字对我们的提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凡夫有情虽然有法面对,常不用于法,而用于自己的虚妄业力,就是所谓的“多虚少实”,虚是什么呢?虚伪,就是伪业所致,没有真正的真诚相待,“直心道场”,所以说虽然“自显自解脱”分中,妄自轮回!一切有情的一切作业实在无所得失,众生妄执以为得失!实在无有善恶,妄执以为善恶!实在无有凡圣,妄执以为凡圣!实在无有人我,妄执以为人我!所以伪业所缚,正念不得,就轮回于六道,虚妄轮回啊!我们经常会读到“虚妄轮回”这个名词,虚妄!恶业相激,虚妄轮回!
这个黑板可能是一个最能表达有相无相的东西了,一会儿这个字那个字的,大家刚看看,一下就擦掉了,就跟因缘所生法一样地,缘生缘灭,实在是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的底色要是挂的不好就会出问题,一般我们凡夫有情的底色就是所谓的二种边见。这二种边见就是我们凡夫的底色,这个底色不是有就是无啊,这称为“是非百句”,它就会衍出来很多很多的麻烦——是、不是、或是或不是,是是非非……这里面可以分出来一百句,过去古人就把它当成“百句是非”,“是非百句”。(【四句百非】乃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之四句。于禅林中,亦多指临济义玄之四料简:(一)夺人不夺境,(二)夺境不夺人,(三)人境共夺,(四)人境共不夺。此外,维摩经玄疏以为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之否定,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所说如来之涅槃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乃至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等种种之否定。故知四句百非均为基于一切判断与论议之立场而设立之假名概念,然佛教之究极宗旨乃在于超越此等假名概念而达于言亡虑绝之境界,故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之名言。传至今日,禅宗有关四句百非之公案极多,乃参禅办道之指南。[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中论疏卷二十、大乘玄论卷一、宗镜录卷四十六、碧岩录第七十三则][佛学大词典])凡夫有情就在这二种边见,就是是非、人我、善恶、大小、取舍,我们在这里面就一生一生地忙道。忙道什么呢?就忙道这两个字,就一直在这里面忙——有无、是非、善恶,在这两边跑,来回跑。我们说这个“中”实际也不可住地,就是人都在边上跑,哪边跑呢?“有”这边跑,不行,就“无”那边跑。你不说“有”,你一定要说“无”;你不说“无”,一定要说“有”;你不说“是”,一定要说“非”;你不说“善”,一定说“恶”,我们的心就在这两边不断地奔跑,跑来跑去的,就把我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给覆盖起来了,蒙蔽起来了,看不到了,就在这两种边见中来回地奔波,跑啊跑啊……一生一生一生就这么折腾,也出离不出来,就是有无、善恶、是非、好坏、大小……就这样。不相信,你静一静看看,脑袋里就这个。
实际佛说观无缘,观身,这个“无缘”就是跟这两种边见无缘了。你来观一观是不是这样呢?假设是跟两种边见无缘,那么“安乐”也就自然生起来了。假设我们哪一刻的思想不在有无、善恶、是非……不管哪一个对法若不在其中染着了,那这个“无缘观”也就成立了。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时,即是实相!即是无有对待!即是清净!即是无得无失!即是非善非恶!即是清净平等!即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即是智慧光!即是解脱光!即是不思议光!即是炎王光!即是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即是无穷光明!
底色啊,无缘是个底色,什么样的底色呢?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法界,诸佛早已证实了,一切众生在此法界中从未走出过,但因眼前的一些虚妄执着而自我蒙蔽,一叶障目——中国那个古典寓言“一叶障目”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我们就被自己这种边见的取、舍蒙蔽了自己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法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就这么“一叶”就把它障住了,我们就在这“一叶障目”的当下延续着虚妄的感知,就是“一叶障目”的感知,就是某种边见的感知,相续推动,业相激荡,一生一世地就这样虚妄地流转,虚妄流转!在这种虚妄流转中制造出许多虚妄的业报,自己莫名地承担着这种不必要的虚妄的痛苦与轮回,所以佛菩萨才悲悯这些有情,来提示教育我等。
《唯观无缘·现行自解脱(二零零九年结夏安居佛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