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設沒有阿難以凡夫身相續于我等聞法,或者說傳達教義,或者啓教于佛,我等現世這些遺教是不可聞見的。所以諸位善知識,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到,阿難的這個疑難實際是大衆的疑難。
說這萬法現行自顯自解脫,那怎麼還會有叁惡道呢?我們會不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我感覺都會提,尤其是剛剛接觸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甚深究竟的教法,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疑慮,但是這是必須得接觸的,假設一直不接觸這種教誨,我們學佛的究竟利益往往被蒙蔽在自己的思維、取舍、對待的心智之中,不能得到究竟的利益。佛力住持對于我們,往往我們在取相增上中能撞擊得到,在一切現緣隨順中往往體會得就差。
這個地方真是希望大家能沈澱沈澱,不要輕易帶過去,哪怕是阿難的這個疑難。因爲這個地方一般我們容易一帶就過去了,(若)帶過去了,後面取相教言中,大家都可以得到一些取相方便,但是“無緣”的這種法性方便我們就會丟失掉,就會在一刹那間失之交臂,一刹那間沒有感覺地就會丟失這樣的一個利益,那是十分可惜的,何以故呢?這個地方是不假用功,不假任何的用力。
宗下的大德講到這個地方就說“精彩處!省力處!”就講的這一個所謂的法性方便、所謂的無緣、所謂的觀身,這是最精彩的地方,佛法精彩在什麼地方?就是省力處!省力到什麼程度呢?一切現行,萬法現行自顯自解脫!這是徹底地、無疑地表達了一切萬法的真實相,這是一個所謂的法性方便,也是無相方便,給我等帶來了一個所謂佛法的真正的精彩!也就是說佛力住持!也就是說不退轉的功德所在!何以故呢?一切凡夫惡緣熾盛之時,輪回墮落到極惡極惡世間,此法性載負亦未舍離。衆生無明蔽故,苦難折磨相加故,人不知,所以說常于苦難中,以妄增妄,輪回流轉,無有出期。
那我們在這種所謂的“無緣”法性方便中,也就是在這種無相方便中得不得方便呢?若得其便,那麼取相方便就會運用得更加自如,無粘無著,就會不染不著于種種相——善相、惡相、凡相、聖相、人相、我相,一切相一時彙入無相,得見如來,得究竟解脫!
諸位菩薩,這個地方真是要細細地、孜孜不倦地……不要認爲跟自己有緣沒有緣地去觀察,那我們要是帶過去,很容易地帶過去就帶過去了。我不希望帶過去,因爲我們學這麼久,就要來運用這個法則的!
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從自己的智悲的心智中,一直想把這種法則回施給衆生,揭示我們本有的善巧、權力、智慧與慈悲,這是一切衆生從來沒有退失的智慧,從來沒有退失過的殊勝方便,從來沒有丟失過的根本利益所在,從來沒有丟失過!但是我們因爲無始以來的對待蒙蔽、二元心智的這種所謂的邊見的蒙蔽,把它輕輕地給遮蔽起來了,反而在這種虛假的輪回中糾纏不清,無有出離之時。
希望諸位善知識在此處,若有緣者,常思之;無緣者,多緣于此法。雖說無緣,各個有緣!因爲此法性之周遍、法性之平等、法性之清淨、法性之真實,無有任何對待,所以于一切有緣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平等地來運用它。阿彌陀佛清淨平等覺中就是真正地證實了此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諸佛如來相第傳達心印,授記于法,莫不是在此功德上來傳達、運用、饒益有情。
我們看看世尊怎樣回答阿難的這個問題。
佛告阿難。世間衆生。不得解脫。
雖然萬法有現行自顯自解脫的方便,一切衆生不得解脫,爲什麼呢?世尊會給我們講出來理由。
何以故。一切衆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
這個“無緣之正念”我們運用過麼?若是真正運用過,那佛這個話說的就不是你了,何以故呢?你是個智者、聖者、善運用法性者,于現前一念已出離生死,那我們不在此數。
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師僧。外現孝順。內懷不孝。外現精進。內懷不實。如是惡人。報雖未至。叁途不遠。無有正念。不得解脫。
這是對我們末世人,或者說是對有情的一個痛呵,來提醒我們。所謂的正念,“無一正念”,我們“念”多是以虛爲實,以假爲真,來做虛僞不相應的這些世事,所以“外現孝順。內懷不孝。外現精進。內懷不實。”何以故呢?名利所奴役!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多虛少實,無有正念”,因爲這樣的因緣,我們在這個萬法自顯自解脫的當下會丟失利益,丟失什麼樣的利益呢?——無有正念,染著于現緣,排斥于現緣,對待于現緣,取現緣于善惡分中,現緣——要麼善,要麼就惡,所以“無有正念,不得解脫”。
這兩段文字對我們的提示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凡夫有情雖然有法面對,常不用于法,而用于自己的虛妄業力,就是所謂的“多虛少實”,虛是什麼呢?虛僞,就是僞業所致,沒有真正的真誠相待,“直心道場”,所以說雖然“自顯自解脫”分中,妄自輪回!一切有情的一切作業實在無所得失,衆生妄執以爲得失!實在無有善惡,妄執以爲善惡!實在無有凡聖,妄執以爲凡聖!實在無有人我,妄執以爲人我!所以僞業所縛,正念不得,就輪回于六道,虛妄輪回啊!我們經常會讀到“虛妄輪回”這個名詞,虛妄!惡業相激,虛妄輪回!
這個黑板可能是一個最能表達有相無相的東西了,一會兒這個字那個字的,大家剛看看,一下就擦掉了,就跟因緣所生法一樣地,緣生緣滅,實在是沒有任何東西。我們的底色要是挂的不好就會出問題,一般我們凡夫有情的底色就是所謂的二種邊見。這二種邊見就是我們凡夫的底色,這個底色不是有就是無啊,這稱爲“是非百句”,它就會衍出來很多很多的麻煩——是、不是、或是或不是,是是非非……這裏面可以分出來一百句,過去古人就把它當成“百句是非”,“是非百句”。(【四句百非】乃爲泯除衆生有、無對待等迷執邪見而說明真空無相不可得之理時的常用語。叁論宗與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語或概念以接引學人。所謂四句,通常指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兩者均否定等作爲判斷一般論議形式之四句。于禅林中,亦多指臨濟義玄之四料簡:(一)奪人不奪境,(二)奪境不奪人,(叁)人境共奪,(四)人境共不奪。此外,維摩經玄疏以爲四句之說有十種之多。百非,則指百種之否定,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所說如來之涅槃乃非有、非無、非有爲、非無爲、非有漏、非無漏,乃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等種種之否定。故知四句百非均爲基于一切判斷與論議之立場而設立之假名概念,然佛教之究極宗旨乃在于超越此等假名概念而達于言亡慮絕之境界,故禅林盛傳“離四句絕百非”之名言。傳至今日,禅宗有關四句百非之公案極多,乃參禅辦道之指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金剛身品、中論疏卷二十、大乘玄論卷一、宗鏡錄卷四十六、碧岩錄第七十叁則][佛學大詞典])凡夫有情就在這二種邊見,就是是非、人我、善惡、大小、取舍,我們在這裏面就一生一生地忙道。忙道什麼呢?就忙道這兩個字,就一直在這裏面忙——有無、是非、善惡,在這兩邊跑,來回跑。我們說這個“中”實際也不可住地,就是人都在邊上跑,哪邊跑呢?“有”這邊跑,不行,就“無”那邊跑。你不說“有”,你一定要說“無”;你不說“無”,一定要說“有”;你不說“是”,一定要說“非”;你不說“善”,一定說“惡”,我們的心就在這兩邊不斷地奔跑,跑來跑去的,就把我們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給覆蓋起來了,蒙蔽起來了,看不到了,就在這兩種邊見中來回地奔波,跑啊跑啊……一生一生一生就這麼折騰,也出離不出來,就是有無、善惡、是非、好壞、大小……就這樣。不相信,你靜一靜看看,腦袋裏就這個。
實際佛說觀無緣,觀身,這個“無緣”就是跟這兩種邊見無緣了。你來觀一觀是不是這樣呢?假設是跟兩種邊見無緣,那麼“安樂”也就自然生起來了。假設我們哪一刻的思想不在有無、善惡、是非……不管哪一個對法若不在其中染著了,那這個“無緣觀”也就成立了。
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時,即是實相!即是無有對待!即是清淨!即是無得無失!即是非善非惡!即是清淨平等!即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即是智慧光!即是解脫光!即是不思議光!即是炎王光!即是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即是無窮光明!
底色啊,無緣是個底色,什麼樣的底色呢?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清淨的法界,諸佛早已證實了,一切衆生在此法界中從未走出過,但因眼前的一些虛妄執著而自我蒙蔽,一葉障目——中國那個古典寓言“一葉障目”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我們就被自己這種邊見的取、舍蒙蔽了自己一切衆生本來清淨的法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就這麼“一葉”就把它障住了,我們就在這“一葉障目”的當下延續著虛妄的感知,就是“一葉障目”的感知,就是某種邊見的感知,相續推動,業相激蕩,一生一世地就這樣虛妄地流轉,虛妄流轉!在這種虛妄流轉中製造出許多虛妄的業報,自己莫名地承擔著這種不必要的虛妄的痛苦與輪回,所以佛菩薩才悲憫這些有情,來提示教育我等。
《唯觀無緣·現行自解脫(二零零九年結夏安居佛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