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P3

  ..续本文上一页到责任。

  法师:——责任有大责任和小责任,有的人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自己个人因缘,为了一个教法,一个千古不坏的因缘,放下自己的一点因缘是正常的,放下并不是说真正地伤害他们,从本质来说是彻底利益的一个过程,放下并不是彻底伤害,只是当时是有痛苦的,如此而已!

  学生:——但在同一个时代,比如有周恩来等?

  法师:——周恩来也只能在这一个时代来表现,但佛教……

  一个人思想的高尚与宗教的表现是没法比的。

  学生:——我知道周在日本的时候也信仰过佛教,但他用佛教的精神拯救这个社会。

  法师:——佛教不是拯救社会的,佛教是让我们自身认识这个社会,让我们自身来解放自己,对于一个拯救者来说,要是这个拯救者不出现,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办?我们没有自觉 ,没有出离的机遇是会很痛苦的!佛陀的出世,是证明我们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佛陀的出世也是众生的需要,不需要他不出世的,这样说比较平和一些,说法是无穷无尽的,怎样能让我们心智真实、平和起来最重要。佛教有一个教义,是“法无定法”,不能把一个东西定死 ,如把一个东西定死,不是智慧者的心智所生出,是个强化的东西,是个僵硬的机制。好比说佛教的宗旨是利益世间,这利益是可以通过种种方法利益各类有情,就产生八万四千法,这很难下一个定义,但他的宗旨是为了给世间带来一切善巧利益,让大家认识自己,让大家自主,自立、自强,这个自!可能不是我们认为的一个人,一个独立、不是这样样的。

  学生:——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相对成功了,有两点,一就是坚持,磕头拜佛的时候,他们是走几步拜走几步磕一次,重复一个动作。

  法师:——在佛教的教言中是没有重复的,有两点不能重复,我们世间人苦就苦在什么地方,苦在重复的认知上了,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上,是没有重复的。站起来,每一动作,绝对没法重复,不认真地对待他,想迅速的应付过去,重复的被迫,伤害的沉淀,劳顿久了产生厌倦。

  学生:——不能重复,每次都是新的?在每个人,但一般人感觉是重复的,到目标的过程中,你感觉是新的,是吗?

  法师:——不是我感觉。

  学生:——就是新的?

  法师:——我们怎么能说是感觉呢?我们可以观察,我不能给你下定义,

  这是很重要的过程。

  (时间快到,几个年轻人赶过来拜见法师)

  年轻人:——从外地来北京,一来时间比较长,父母在老家,因工作关系不能经常回去,心里挺别扭,很矛盾。

  法师:——孝顺父母的形式很多,好一点的给父母一些衣食,差一点

  不用父母操心就很好了,再差一点的,不让父母担忧就很好了,再差一点的不让父母受到伤害就很好了,尽自己力吧,尽自己力就够了,勉强会带来伤害的。

  年轻人:——对!

  年轻女居士:(早一天刚皈依)——师父想问你,昨天看到那个小朋友要出家嘛,回去之后满脑子都是出家的事,就老想老想,一直在想,今天见您之后,这个想法就更深了,老抹不掉。

  法师:——我这个人有点负面作用,可能是我出家时间比较长,出家的业缘培养比较多,培养比较久一些,我出家后,很多年轻的孩子接触后,要出家的特别多。这可能跟心智有关系,一个人遇到契合自己心智某一面的东西就会向往,就象一个人从家乡到北京是一样的,但是说出家,就会害怕。

  汉地人对出家的认识比较困难一些,在西双版纳那些地方,如果孩子不出家,每家要没有一个出家人,感觉会很丢面子,汉地人认为一个人出家会很没面子,会问:你家的孩子为什么出家?只是个认识问题。很多人问我,其实在家呆着也挺好,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要有个认识。出家就是走出自我的现量,走出自我的困惑,走出颠倒、痛苦。

  不希望人人都要剃光头,要不得。出家是个标志性的,好比到一个地方,许多人愿意与出家人谈一谈,与大家交流,其他人不能取代。

  有的人心里是是膨胀性的,出家会很糟糕的,会危害这个社会,恶性的心理,会侵害很多人。如果一个人有真正善良的、平和的,调柔的的心来出家,会给社会带来广大的调柔与平和,把调柔与平和回施给更多的有情,会使大家感觉得到,所以出家反而感觉要求高一些。中国唐朝到清朝雍正年间,出家基本上还要考试。

  ——现在有什么要求

  法师:——到我这肯定还有要求,若不好的,短期出家一段,不回家我把你撵回家,意识比较好,对社会有意义的,对大家有意义的就鼓励他们长期出家。

  ——昨天的小男孩是短期(出家)还是长期?

  法师:——不是短期也不是长期,我希望这些父母能认识孩子愿望的重要性,这孩子他愿意出家,我们就会成就他。他父母虽然很舍不得在哭,但父母还是尊重他,是社会相互尊重的因缘我们这样做,而不是我们需要他。小孩要出家,是父母对人格的尊重。

  很多父母宁要把小孩整死也不让出家,我觉得对人生不公平,对小孩不公平,希望通过这一类事情,引起人群的思考,要相互尊重,父母要尊重小孩,小孩也要尊重大人,十三岁,出家后还继续上学,其实出家是很平常的事情,好比孩子有这样一个愿望,大人不同意他,要挟他,那就会有伤害,会伤害他的人格。

  我不鼓励他出家,也不阻碍他,我只感到人格需要尊重。尊重对我们来说太需要了,这社会尊重太缺乏,应酬很多,尊重很踏实,没有危机感。现在看学生很沉重,实在是很沉重。

  ——四点了,还有五分钟(提醒准备到机场乘机)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一定要真正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时刻,不要假过,空过,苦过,要宽宽松松的,明明亮亮的。

  如是地生活。

  知道自己现量的生活,不要逼迫自己。现量,就是自己现在的能力,就好像刚才这小伙子(学生)说的,愿望大过我们的现量,无限的大就会比较苦,相对的大还可以忍受,可以承担。

  也可以说心量吧,人的福德因缘。

  学生:——我们做事的时候,或者表达自己感情的的时候,尽量尊重自己内心想法?

  法师:——对!内心的需求,就是现量,很实在。

  

《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常受斋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