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P2

  ..续本文上一页的需要来做一个事情,为了一段的需要作些什么事情,一时的观察需要做什么事情,掌握思维和作事的主流,可以清晰划定自己的目标,做事比较得力,不会被变异的,相应不相应的东西所左右,成功的因缘就是必然的,

  学生:——我还有一个恐惧就是,比如我一生四十、五十年过去了,还是不知道自己内心需要什么,那岂不是很悲哀的事情,

  法师:——你现在知道和不知道都是悲哀的,不知道更悲哀一些,你设计出来的不是究竟的需要的时候,还是很悲哀的,一般要找到自己根本的需求真不容易,没有正确的引导很难找到自己的根本需求,就迷茫。你没有这种思维模式,只是在学一种技术,变异的技术,某个阶段的技术,并不是究竟的技术,如刚才说心里的宁静,似乎是相似的,还是一种需要,还会害怕,会躁动,还不是根本的需要,

  学生:——刚才在思考,如果根本需要是生存,怎么存活下来,是不是?

  法师:——我认为你的根本需要不是生存,你根本的需要是生存吗?

  学生:——我感觉人最基本是生存。

  法师:——只能说是最初的基本的,不能算是根本。

  学生:——如果生存是最基本的,认为生存就行了,是不是就会没有斗志,没有激情去追求。

  法师:——肯定没有激情,

  学生:——……

  法师——可能人人都不一样吧,你不能让我思维这个问题,我思维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学生:——我们遇到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方式……

  法师:——一个答案没有用,主要是我说出来跟你没关系。

  一般学生时代的思维,浪漫的东西多一些,所以给一点严肃的思维。

  杜博士:根本需要这个问题,在校的大学生,甚至到死也没有想这个问题,或者很多人到死之前才知道,但已经来不及了,当然死之前知道也是个好事情。

  法师:——我感到博士你也应该知道这个问题。

  杜博士:——是。

  法师:——社会上的人基本没有不迷茫的,不迷茫的很少,社会上很有成就的人,在这里没有搞清楚也是迷茫。我见过自己把自己家产毁掉的人,故意毁掉的。感到迷茫了,成功了,钞票有了,权力也有了,想去过平淡的生活了,但平淡的生活是不是他的真正的向往?还是个未知数。认识的一个人,建了两栋房子,全是意大利西班牙几百万买的装修材料,装好了,然后全部给砸烂了,过个瘾,肯定建立不是他的目的,砸烂也不是他的目的,就是心里没有依靠。

  法师:有智慧一类的人,有愚痴的人,有凶残的人,有善良的人,人的种类很多。

  学生:想问一个问题,要找到根本的需要,人生的目标,我小时候记得一句话,佛度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对人世间的需要……?

  法师:——你对自己的需要都不解决,考虑别人的需要?

  学生:——我知道,只是想你解释一下……

  法师:——你要反思自己,要了解自己,你要是不了解自己,怎么来面对这个社会呢,如佛陀说的,要利益世间,要是没有自利,怎么利益别人呢?这个根本的需要,真的要思维思维,比如你现在学生时代,考虑毕业后要一个好的工作,好的环境,好的心里状态,差不多,比较健康的人都会这样思维,虽是这样思维,事实又会怎样呢?这么多好的,满足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能不能救别人?

  法师:没有人能救谁,《国际歌》唱得很好,没有什么救世主,佛说他出世利益世间,也不是说他是救世主,告诉我们正确对待环境,佛的出世也好,利世精神也好,有威德也好,只是告诉大家都具足智慧,只是说被某个业习、某个阶段的妄想所遮蔽,被变异景色所遮蔽,造就出来黑暗的业、颠倒的业,遮蔽自己的智慧。

  学生:——心经有有一句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不是就是说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挂碍,就没有,是不是那样理解?

  法师:——不是那样理解!

  学生:——不是那样理解?

  法师:——也可以那样理解!个人的理解,只是个人理解起作用。佛陀的教育是这样的,就像这盘菜,各人吃有各人的味道,一百个人吃是一百个人的味道。

  无挂碍,远离了得失。

  我能不能给这个白菜下定义,饥饿的人说很好吃,吃得很饱的人说很讨厌,没法吃。

  学生:不下定义没法理解。

  法师:你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运用?

  学生:一方面为了理解,一方面为了利用。

  法师:不会再迷茫、有疑虑,佛说:佛证四无畏(注*)。

  学生: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特别虔诚,在我奶奶带领下信佛,上学后,接受科学的东西,他们把这东西定為迷信,上大学后,通过自己的感觉,觉得这东西是有意义的,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法师:——可以这样理解。

  学生:——刚才谈到最根本需求,如果把他当成每个人苦苦寻找的东西,不管找到或者没找到,你可把他比成一个宝藏,如果你找到了,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

  法师:——是愿意,一定会愿意的,如同这桌饭菜,真正的宝藏是大家共同所拥有的,同这桌饮食是一样的,可能有先、有后来饮用,但是共同拥有的,佛陀最先找到自己人生、生命根本的需求,不但找到了,证实了,不但证实了,还完成他,不但完成,还使他延续,布施、供养给大众,令有情也得到了这样真正认识生命。他不是模式,是让大家去认识,他不是灌输,是让大家去体验,不是强制,是让你自己去思维审视和观察。

  学生:——是从自己的心去……

  法师:——善哉!善哉!

  从我们生命引发的这种渴望、追求、审视的实践,我们得到了自主,自由、

  注*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

  自在、自力、自成,虽然是人人都拥有的,但再多也不会侵害别人,你拥有的宝藏细腻广大、真实,越具足,对社会越有意义;在社会上,无自性的东西,权利的东西,外寻的东西越强大,你就越弱。

  学生:——在社会上上是这样吗?

  法师:——我不知道,我们观察观察就对了。佛法最尊贵的是让我们自己来观察,让我们自己实践,让我们自己促使一个法则。

  学生:——没有一个极限,愈多越好,对一些比如经理的职位或更高的有种欲望,又觉得是不好的

  法师:——这不见得不好,经理总得有人做,钱总得有人挣,不见得有什么不好,只是说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只是你的愿望——和你心地的愿望相应不相应,和你的能力相应不相应,跟社会需求相应不相应,这是最重要的。

  学生:——有时候会觉得愿望大于能力。

  法师:——那就是自讨苦吃,那就不叫愿望。不如实的,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妄想,不如实的妄想。

  学生:——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怎样去认识它是妄想还是自己的能力的落差呢?

  法师:——好比我们今天口袋就装了五十块钱,就办五十块钱的事,是很踏实的,要是办五百块钱的事情,就要观察观察,体验体验,事情也可以做,但做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压力?有压力了,尽量地做五十块钱的事情会更好。自己有感知性的,外围性地,成功失败地对比。

  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口袋只有五十快钱,知道做五十块钱的事情会非常好,但总控制不住自己,想做五百块钱的事情。

  法师:——那也挺好,就去做嘛!

  学生:——但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法师:——不如人意是正常的嘛,你能面对就很好。

  学生:——但这种结果对自己是一种伤害,自己不能用平和或平衡的心去接受。

  法师:——我们不能把个人的膨胀当成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如果大家都恶性膨胀,这社会会败灭的,你知道吗?能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对社会是个奉献,对自己也是个安乐,恶性虚假的膨胀会伤害这个社会,乃至伤害自己,因为他是不实的。

  学生:——对自己这种欲望,是压制他还是用什么方法来排解他?

  法师:——不用压抑,我觉得体验体验也挺好,体验体验人就会踏实起来,真实起来,观察观察也很重要。人生一直在失败中体验,大智慧的人,人生中失败的很少,或者说很少这种失败的表现。

  真实的需要,是我们生命的现量,与我们的需求相等的,我们人就活得很充实,不会扰乱这个社会,不会侵害别人,好比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刚好做经理,当上经理了,那是是单位的需要,也是他个人的需要,对他对单位都好,都有意义,对社会都有意义。要是一个人投机钻营到经理的位置上,对单位不好,对自己也不好,都很苦,我们如实地观察就对了,观察很重要,菩萨,观察生活很重要,很有味道。

  学生:——我们这方面思维还未开发。

  法师:——对,我们这种思维意识还没有,不光你没有,好多人生活了一辈子都不会用这种思维,一直在事上磕磕碰碰,但又不观察源头是什么?

  杜博士:——现在有个调查二十到三十岁是心里最迷茫的

  法师:——是,到三十岁是成熟,是迷茫到极限

  杜博士:——精神病患者全国是一千六百万人,青少年里有精神障碍和抑郁有三千万人,这只是表现得很明显的人数。

  学生:——是找到自己,是找到自己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然后对社会负责,对自己周边的亲戚朋友负责?

  法师:——你这样认为是可以的,还是在你这样认为的阶段。佛教表现了很多层面的说法,像学生时代,有幼儿园的学生、有学前班的学生,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至到博士,都不失为学生,乃至教授去进修还是学生,各个层面的解释都是可以的,只是说我们在那个层面而已,但佛法不能把它定为什么东西,在定为什么的时候,就不是佛法的教诲,佛教对人生的解释是很清晰的。

  学生:——我想问一个,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佛法特别精研,在他没出家的时候,各个方面都特别优秀,妻子儿子都特别好,自己不理解,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他放弃了妻子儿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没有尽…

《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常受斋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