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法法師與大學生談社會生活談根本需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需要來做一個事情,爲了一段的需要作些什麼事情,一時的觀察需要做什麼事情,掌握思維和作事的主流,可以清晰劃定自己的目標,做事比較得力,不會被變異的,相應不相應的東西所左右,成功的因緣就是必然的,

  學生:——我還有一個恐懼就是,比如我一生四十、五十年過去了,還是不知道自己內心需要什麼,那豈不是很悲哀的事情,

  法師:——你現在知道和不知道都是悲哀的,不知道更悲哀一些,你設計出來的不是究竟的需要的時候,還是很悲哀的,一般要找到自己根本的需求真不容易,沒有正確的引導很難找到自己的根本需求,就迷茫。你沒有這種思維模式,只是在學一種技術,變異的技術,某個階段的技術,並不是究竟的技術,如剛才說心裏的甯靜,似乎是相似的,還是一種需要,還會害怕,會躁動,還不是根本的需要,

  學生:——剛才在思考,如果根本需要是生存,怎麼存活下來,是不是?

  法師:——我認爲你的根本需要不是生存,你根本的需要是生存嗎?

  學生:——我感覺人最基本是生存。

  法師:——只能說是最初的基本的,不能算是根本。

  學生:——如果生存是最基本的,認爲生存就行了,是不是就會沒有鬥志,沒有激情去追求。

  法師:——肯定沒有激情,

  學生:——……

  法師——可能人人都不一樣吧,你不能讓我思維這個問題,我思維解決不了你的問題。

  學生:——我們遇到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方式……

  法師:——一個答案沒有用,主要是我說出來跟你沒關系。

  一般學生時代的思維,浪漫的東西多一些,所以給一點嚴肅的思維。

  杜博士:根本需要這個問題,在校的大學生,甚至到死也沒有想這個問題,或者很多人到死之前才知道,但已經來不及了,當然死之前知道也是個好事情。

  法師:——我感到博士你也應該知道這個問題。

  杜博士:——是。

  法師:——社會上的人基本沒有不迷茫的,不迷茫的很少,社會上很有成就的人,在這裏沒有搞清楚也是迷茫。我見過自己把自己家産毀掉的人,故意毀掉的。感到迷茫了,成功了,鈔票有了,權力也有了,想去過平淡的生活了,但平淡的生活是不是他的真正的向往?還是個未知數。認識的一個人,建了兩棟房子,全是意大利西班牙幾百萬買的裝修材料,裝好了,然後全部給砸爛了,過個瘾,肯定建立不是他的目的,砸爛也不是他的目的,就是心裏沒有依靠。

  法師:有智慧一類的人,有愚癡的人,有凶殘的人,有善良的人,人的種類很多。

  學生:想問一個問題,要找到根本的需要,人生的目標,我小時候記得一句話,佛度衆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對人世間的需要……?

  法師:——你對自己的需要都不解決,考慮別人的需要?

  學生:——我知道,只是想你解釋一下……

  法師:——你要反思自己,要了解自己,你要是不了解自己,怎麼來面對這個社會呢,如佛陀說的,要利益世間,要是沒有自利,怎麼利益別人呢?這個根本的需要,真的要思維思維,比如你現在學生時代,考慮畢業後要一個好的工作,好的環境,好的心裏狀態,差不多,比較健康的人都會這樣思維,雖是這樣思維,事實又會怎樣呢?這麼多好的,滿足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能不能救別人?

  法師:沒有人能救誰,《國際歌》唱得很好,沒有什麼救世主,佛說他出世利益世間,也不是說他是救世主,告訴我們正確對待環境,佛的出世也好,利世精神也好,有威德也好,只是告訴大家都具足智慧,只是說被某個業習、某個階段的妄想所遮蔽,被變異景色所遮蔽,造就出來黑暗的業、顛倒的業,遮蔽自己的智慧。

  學生:——心經有有一句話: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是不是就是說不要想那麼多,不要挂礙,就沒有,是不是那樣理解?

  法師:——不是那樣理解!

  學生:——不是那樣理解?

  法師:——也可以那樣理解!個人的理解,只是個人理解起作用。佛陀的教育是這樣的,就像這盤菜,各人吃有各人的味道,一百個人吃是一百個人的味道。

  無挂礙,遠離了得失。

  我能不能給這個白菜下定義,饑餓的人說很好吃,吃得很飽的人說很討厭,沒法吃。

  學生:不下定義沒法理解。

  法師:你是爲了理解還是爲了運用?

  學生:一方面爲了理解,一方面爲了利用。

  法師:不會再迷茫、有疑慮,佛說:佛證四無畏(注*)。

  學生:記得小時候,我奶奶特別虔誠,在我奶奶帶領下信佛,上學後,接受科學的東西,他們把這東西定為迷信,上大學後,通過自己的感覺,覺得這東西是有意義的,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法師:——可以這樣理解。

  學生:——剛才談到最根本需求,如果把他當成每個人苦苦尋找的東西,不管找到或者沒找到,你可把他比成一個寶藏,如果你找到了,是否願意和大家分享?

  法師:——是願意,一定會願意的,如同這桌飯菜,真正的寶藏是大家共同所擁有的,同這桌飲食是一樣的,可能有先、有後來飲用,但是共同擁有的,佛陀最先找到自己人生、生命根本的需求,不但找到了,證實了,不但證實了,還完成他,不但完成,還使他延續,布施、供養給大衆,令有情也得到了這樣真正認識生命。他不是模式,是讓大家去認識,他不是灌輸,是讓大家去體驗,不是強製,是讓你自己去思維審視和觀察。

  學生:——是從自己的心去……

  法師:——善哉!善哉!

  從我們生命引發的這種渴望、追求、審視的實踐,我們得到了自主,自由、

  注*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二、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叁、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

  自在、自力、自成,雖然是人人都擁有的,但再多也不會侵害別人,你擁有的寶藏細膩廣大、真實,越具足,對社會越有意義;在社會上,無自性的東西,權利的東西,外尋的東西越強大,你就越弱。

  學生:——在社會上上是這樣嗎?

  法師:——我不知道,我們觀察觀察就對了。佛法最尊貴的是讓我們自己來觀察,讓我們自己實踐,讓我們自己促使一個法則。

  學生:——沒有一個極限,愈多越好,對一些比如經理的職位或更高的有種欲望,又覺得是不好的

  法師:——這不見得不好,經理總得有人做,錢總得有人掙,不見得有什麼不好,只是說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只是你的願望——和你心地的願望相應不相應,和你的能力相應不相應,跟社會需求相應不相應,這是最重要的。

  學生:——有時候會覺得願望大于能力。

  法師:——那就是自討苦吃,那就不叫願望。不如實的,對自己不尊重的一種妄想,不如實的妄想。

  學生:——對于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怎樣去認識它是妄想還是自己的能力的落差呢?

  法師:——好比我們今天口袋就裝了五十塊錢,就辦五十塊錢的事,是很踏實的,要是辦五百塊錢的事情,就要觀察觀察,體驗體驗,事情也可以做,但做的時候心裏是不是有壓力?有壓力了,盡量地做五十塊錢的事情會更好。自己有感知性的,外圍性地,成功失敗地對比。

  學生:——明明知道自己口袋只有五十快錢,知道做五十塊錢的事情會非常好,但總控製不住自己,想做五百塊錢的事情。

  法師:——那也挺好,就去做嘛!

  學生:——但結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

  法師:——不如人意是正常的嘛,你能面對就很好。

  學生:——但這種結果對自己是一種傷害,自己不能用平和或平衡的心去接受。

  法師:——我們不能把個人的膨脹當成自己在社會上生存,如果大家都惡性膨脹,這社會會敗滅的,你知道嗎?能恰當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對社會是個奉獻,對自己也是個安樂,惡性虛假的膨脹會傷害這個社會,乃至傷害自己,因爲他是不實的。

  學生:——對自己這種欲望,是壓製他還是用什麼方法來排解他?

  法師:——不用壓抑,我覺得體驗體驗也挺好,體驗體驗人就會踏實起來,真實起來,觀察觀察也很重要。人生一直在失敗中體驗,大智慧的人,人生中失敗的很少,或者說很少這種失敗的表現。

  真實的需要,是我們生命的現量,與我們的需求相等的,我們人就活得很充實,不會擾亂這個社會,不會侵害別人,好比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剛好做經理,當上經理了,那是是單位的需要,也是他個人的需要,對他對單位都好,都有意義,對社會都有意義。要是一個人投機鑽營到經理的位置上,對單位不好,對自己也不好,都很苦,我們如實地觀察就對了,觀察很重要,菩薩,觀察生活很重要,很有味道。

  學生:——我們這方面思維還未開發。

  法師:——對,我們這種思維意識還沒有,不光你沒有,好多人生活了一輩子都不會用這種思維,一直在事上磕磕碰碰,但又不觀察源頭是什麼?

  杜博士:——現在有個調查二十到叁十歲是心裏最迷茫的

  法師:——是,到叁十歲是成熟,是迷茫到極限

  杜博士:——精神病患者全國是一千六百萬人,青少年裏有精神障礙和抑郁有叁千萬人,這只是表現得很明顯的人數。

  學生:——是找到自己,是找到自己之後,更好地適應社會,然後對社會負責,對自己周邊的親戚朋友負責?

  法師:——你這樣認爲是可以的,還是在你這樣認爲的階段。佛教表現了很多層面的說法,像學生時代,有幼兒園的學生、有學前班的學生,有小學的、中學的、大學的至到博士,都不失爲學生,乃至教授去進修還是學生,各個層面的解釋都是可以的,只是說我們在那個層面而已,但佛法不能把它定爲什麼東西,在定爲什麼的時候,就不是佛法的教誨,佛教對人生的解釋是很清晰的。

  學生:——我想問一個,弘一法師李叔同,對佛法特別精研,在他沒出家的時候,各個方面都特別優秀,妻子兒子都特別好,自己不理解,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他放棄了妻子兒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沒有盡…

《慈法法師與大學生談社會生活談根本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常受齋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