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責任。
法師:——責任有大責任和小責任,有的人爲了國家,可以犧牲自己的家庭,犧牲自己個人因緣,爲了一個教法,一個千古不壞的因緣,放下自己的一點因緣是正常的,放下並不是說真正地傷害他們,從本質來說是徹底利益的一個過程,放下並不是徹底傷害,只是當時是有痛苦的,如此而已!
學生:——但在同一個時代,比如有周恩來等?
法師:——周恩來也只能在這一個時代來表現,但佛教……
一個人思想的高尚與宗教的表現是沒法比的。
學生:——我知道周在日本的時候也信仰過佛教,但他用佛教的精神拯救這個社會。
法師:——佛教不是拯救社會的,佛教是讓我們自身認識這個社會,讓我們自身來解放自己,對于一個拯救者來說,要是這個拯救者不出現,我們這個社會怎麼辦?我們沒有自覺 ,沒有出離的機遇是會很痛苦的!佛陀的出世,是證明我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佛陀的出世也是衆生的需要,不需要他不出世的,這樣說比較平和一些,說法是無窮無盡的,怎樣能讓我們心智真實、平和起來最重要。佛教有一個教義,是“法無定法”,不能把一個東西定死 ,如把一個東西定死,不是智慧者的心智所生出,是個強化的東西,是個僵硬的機製。好比說佛教的宗旨是利益世間,這利益是可以通過種種方法利益各類有情,就産生八萬四千法,這很難下一個定義,但他的宗旨是爲了給世間帶來一切善巧利益,讓大家認識自己,讓大家自主,自立、自強,這個自!可能不是我們認爲的一個人,一個獨立、不是這樣樣的。
學生:——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相對成功了,有兩點,一就是堅持,磕頭拜佛的時候,他們是走幾步拜走幾步磕一次,重複一個動作。
法師:——在佛教的教言中是沒有重複的,有兩點不能重複,我們世間人苦就苦在什麼地方,苦在重複的認知上了,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上,是沒有重複的。站起來,每一動作,絕對沒法重複,不認真地對待他,想迅速的應付過去,重複的被迫,傷害的沈澱,勞頓久了産生厭倦。
學生:——不能重複,每次都是新的?在每個人,但一般人感覺是重複的,到目標的過程中,你感覺是新的,是嗎?
法師:——不是我感覺。
學生:——就是新的?
法師:——我們怎麼能說是感覺呢?我們可以觀察,我不能給你下定義,
這是很重要的過程。
(時間快到,幾個年輕人趕過來拜見法師)
年輕人:——從外地來北京,一來時間比較長,父母在老家,因工作關系不能經常回去,心裏挺別扭,很矛盾。
法師:——孝順父母的形式很多,好一點的給父母一些衣食,差一點
不用父母操心就很好了,再差一點的,不讓父母擔憂就很好了,再差一點的不讓父母受到傷害就很好了,盡自己力吧,盡自己力就夠了,勉強會帶來傷害的。
年輕人:——對!
年輕女居士:(早一天剛皈依)——師父想問你,昨天看到那個小朋友要出家嘛,回去之後滿腦子都是出家的事,就老想老想,一直在想,今天見您之後,這個想法就更深了,老抹不掉。
法師:——我這個人有點負面作用,可能是我出家時間比較長,出家的業緣培養比較多,培養比較久一些,我出家後,很多年輕的孩子接觸後,要出家的特別多。這可能跟心智有關系,一個人遇到契合自己心智某一面的東西就會向往,就象一個人從家鄉到北京是一樣的,但是說出家,就會害怕。
漢地人對出家的認識比較困難一些,在西雙版納那些地方,如果孩子不出家,每家要沒有一個出家人,感覺會很丟面子,漢地人認爲一個人出家會很沒面子,會問:你家的孩子爲什麼出家?只是個認識問題。很多人問我,其實在家呆著也挺好,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要有個認識。出家就是走出自我的現量,走出自我的困惑,走出顛倒、痛苦。
不希望人人都要剃光頭,要不得。出家是個標志性的,好比到一個地方,許多人願意與出家人談一談,與大家交流,其他人不能取代。
有的人心裏是是膨脹性的,出家會很糟糕的,會危害這個社會,惡性的心理,會侵害很多人。如果一個人有真正善良的、平和的,調柔的的心來出家,會給社會帶來廣大的調柔與平和,把調柔與平和回施給更多的有情,會使大家感覺得到,所以出家反而感覺要求高一些。中國唐朝到清朝雍正年間,出家基本上還要考試。
——現在有什麼要求
法師:——到我這肯定還有要求,若不好的,短期出家一段,不回家我把你攆回家,意識比較好,對社會有意義的,對大家有意義的就鼓勵他們長期出家。
——昨天的小男孩是短期(出家)還是長期?
法師:——不是短期也不是長期,我希望這些父母能認識孩子願望的重要性,這孩子他願意出家,我們就會成就他。他父母雖然很舍不得在哭,但父母還是尊重他,是社會相互尊重的因緣我們這樣做,而不是我們需要他。小孩要出家,是父母對人格的尊重。
很多父母甯要把小孩整死也不讓出家,我覺得對人生不公平,對小孩不公平,希望通過這一類事情,引起人群的思考,要相互尊重,父母要尊重小孩,小孩也要尊重大人,十叁歲,出家後還繼續上學,其實出家是很平常的事情,好比孩子有這樣一個願望,大人不同意他,要挾他,那就會有傷害,會傷害他的人格。
我不鼓勵他出家,也不阻礙他,我只感到人格需要尊重。尊重對我們來說太需要了,這社會尊重太缺乏,應酬很多,尊重很踏實,沒有危機感。現在看學生很沈重,實在是很沈重。
——四點了,還有五分鍾(提醒准備到機場乘機)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一定要真正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時刻,不要假過,空過,苦過,要寬寬松松的,明明亮亮的。
如是地生活。
知道自己現量的生活,不要逼迫自己。現量,就是自己現在的能力,就好像剛才這小夥子(學生)說的,願望大過我們的現量,無限的大就會比較苦,相對的大還可以忍受,可以承擔。
也可以說心量吧,人的福德因緣。
學生:——我們做事的時候,或者表達自己感情的的時候,盡量尊重自己內心想法?
法師:——對!內心的需求,就是現量,很實在。
《慈法法師與大學生談社會生活談根本需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