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辩论过程的实际应用出发,可能找到安立上述真因的理由。但在此之前,作为因明的独立性,那似乎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临时的安立。
8、 “无常”和“无常的因”等的相属关系问题。这个诤论是《释量论》中讨论“能决定自性真因的相属的量”时引发出来的。最初用文字记录引出这个难题的是索南扎巴。他在其著作《释量论难释
开显密意》中提到:“有人对此认为,彼应不合理,以由无常遮返之力无常之因亦遮返的原故,以无常遮返之力因亦遮返的原故。(对此应答)此中不周遍。”[31]据此,可以知道藏族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倾向。然而,原著中没有进一步回答关于无常因成立时无常是否成立,若成立者,则无常遮返之力岂不能令无常之因遮返等问难。对此色拉寺昧扎仓一系曾以“无常的因”不是“可容是之所知”作为理由进行断诤遮难。不过我认为这两个扎仓的解决方法都未算最令人满意。
至此以上介绍了因明在印藏的发展和结构的主要概况。不过,当因明上升到量学领域,即当其为宗教或哲学提供研究应用手段时,许多新概念的必要引入会令原规定论域扩大,许多原有基础定义和原则也将随着哲学观点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对胜义谛认识的提升而有所修正。譬如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提到的“所量唯自相”[32]、“一切境为自相,一切识唯自证”等说法,是值得我们今后研究中注意小心比较抉择的。还有诸如“自相”、“胜义谛”、“世俗谛”、“我”等特别关乎宗见安立的专有名相,它们在不同著作中的多样定义更是值得小心甄别确认。另外在上面未有提到的,尚有摄类学中的应成论式、三时确立,因类学中的利他真能立语、真能破语,心类学中的事势比量、信许比量、世间比量的有效安立等等问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进一步讨论。
四、 当前汉语因明的研究工作及发展去向
目前汉语言体系中对于印藏因明的研究还是一个初始阶段。本来我们应该有的地域、人员和研究资料的优势,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显得总是比西方人和日本人滞后。对此,我认为今后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应该考虑以下一些重点问题:
(一)、 确立目的。这方面除了一般文献整理保存或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工作目的之外,更应关注因明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对于宗教哲学研究可能提供的工具效用。事实上,若能有效地运用因明,许多看似纠缠不清问题会显得条理化和清晰化。这一应用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因明被真实的认同,同时,也只有那些真实有用的学科才是值得我们探求发展的。
(二)、 培养人才。鉴于目前有极其大量的文献仍封存在藏文之内,无法为汉族学者研习使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可信的翻译系统。在这方面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由于因明是一门专业性强且理论复杂的学科,即便是一般的藏族学者,也不定对此学科熟悉。因此,培养可信的翻译人才应该有从未来着想、从基础做起的远见和魄力,而不是急急草草地完成一些不能耐久、实无作用的眼前成果。其次,应该认识到由于藏族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明目前在藏族文化中的主要传授依然保持在他们的寺庙教育系统里,因此,以何种方式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依书自解、闭门造车也成为了能否更有效准确地继承并发扬这一学科的关键所在。
(三)、 适应发展。作为在汉语文化中如何学习研究因明,应该从一开始就关注到要将因明的原理精神溶入到我们汉语文化当中。如是者,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而不是只是简单作翻译介绍。特别是如上文多次提到的,因明是一门以自然语言为主的系统,任何一个文化要真正继承这个系统,就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语言特色的结合方式。
(四)、 存疑求用。对于在本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暂时难于解决的疑难,包括未来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在交流时可能出现一些矛盾碰撞,如果不是对系统基础原则有所动摇者,应该适当讨论、保留放下。在目前急要建立因明基础工作的时期,应以主要效用为优先,不在枝节中纠缠。
(五)、 具备远见。任何一个系统,特别是逻辑系统,到一定长的时间,总会碰上它的研究瓶颈的问题,也就是到了确实再无大处可发展研究的时候。虽然对于本系统目前的工作,那将不会是一两代人会遇上的。不过,鉴于本文的初衷是为因明的研究工作估计大纲,因此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供将来的学者正确地面对这个事实还是有需要的。我想,当这个系统真的有一天按原定目标发展到“完美”的时候,系统应用将会是那个时候的可行工作,而不应是再无事寻事地坚持“研究”。
五、 小结
本文从现代汉传佛教因明的发展着想出发,举出这一系统中的一些内容纲要和工作重点。文中所列诸事,只在我浅识管见中所测的概况。虽然它们不能算是深入洞微地解释和解决某个专项问题,然而这应该可以是一个值得研究发展的初始计划。其中提到的原典翻译工作,以及那些难点摘要的详细论述,将有待未来渊学有识的同志来共同完成。如上面讲过的,这将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事业。
参考书目:
1. 《佛家逻辑通论》,郑伟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上海。
2. 《佛教逻辑》,舍尔巴茨基/宋立道,舒晓炜译,商务印书馆,1997,北京。
3. 《藏传因明学》,杨化群着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拉萨。
4.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
因明卷》,虞愚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兰州。
5. 《因明新探》,吕澄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兰州。
6.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三木旦等/宝僧译,盘逸有限公司,2004,香港。
7. 《吕澄佛学论着集第三卷》,吕澄,齐鲁书社。
8. 《开启百门理路的奇幻之匙
第一册》(藏文版),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 1999, India.
9. 《量理宝藏论》(藏文版),萨班贡噶坚赞,民族出版社,1988,北京。
10. 《释量论难释.开显密意》(藏文版),班禅
索南扎巴,Library of Gaden Shartse Monastic College, 1999,India。
11. 《释量论注释》(下册)(藏文版),根敦珠,Gelugpa Students” Welfare committee, 2001, India.
12. 《广摄一切量理善说之流成正理海》(藏文版),第七世噶mb法称海,Karma Thupten Chosphel, 1985, India.
13. 《因三相辨析.质直具慧者欢喜之供养云》,贡却旺都,1997,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India。
14. "A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Vidyabhusana,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Delhi.
[1] 《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著。
[2] 《吕澄佛学论着集第三卷》,第1408页。
[3] 《因明入正理论疏》,第9页。
[4] 这些作品曾被舍尔巴茨基按注释风格的角度进行过粗略的划分,[4]但是相关结构和特色未见有分析。(《佛教逻辑》,第46至54页。)
[5] 这是根据笔者最新完成的《德格北京奈塘三版藏传佛教丹珠尔因明部详细目录对勘》(有待发表)统计出来的。此前最为详细的同类目录是孙景文从德格版录出的六十二部。其中漏列了《经论读颂法》,且根据北京版,另收有《集量论自释》和《入论》的另一个版本,合共计六十五部。
[6] 就笔者陋闻,目前已译入中文中保存的印度因明典籍,除上述奘译二论外,还有《集量论》、《集量论自释》、《观所缘缘论》、《释量论》、《正理滴论》。
[7] 关于辩论规范内容,请参阅拙译《问答宝藏述记》和黄明信的《因明学启蒙汉译本读者一助》。
[8]据2001年最新编辑统计,目前可找到西藏学者单单对于《释量论》一书的注释就达88部之多。(《释量论注释》,编辑者序,第5至13页。)
[9] 摄类学在藏语中为2#
-9,以往有音译为“度札”的。
[10] 分别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11] 即杨化群所译的《因明启蒙》一书。
[12] 参考《因明启蒙》中的小、中、大理路。
[13] 传统摄类学教材中,2b以下各名相的明细分类繁多复杂,详细介绍有待另文及专着介绍。
[14] 心所以下有五十一个分类,它们和其它的心和识的分类,传统上被归在《心类学》中讲解。这里从略。
[15] 对于这个分类,《量理宝藏论》和《广摄一切量理善说之流成正理海》中有不同的观点。
[16] 对此,《量理宝藏论》有不同看法。
[17] 杨化群译为《因明七论入门》。见《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本论其实也是在目前可见资料中第一部关于摄类学的书。
[18] 上述三大寺再加上札什伦布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
[19] 《开启百门理路的奇幻之匙
第一册》。
[20] 对于未缘到因,前译有作“不可得因”的,见法尊编译的《释量论略解》。今依藏文3-.3A$
-0:A-g$
-的字面意思和其实质意义译作如文。
[21] 其下还有一层分类,今略去。
[22] f1和f2以下分别的详细分类略去。
[23] d1、d2、d3以下分别的详细分类略去。
[24] 这也可能是原著作者考虑到难以对总体下定义而使用了对个别事下定义的方式。
[25] 藏文字面意思正好就是:3,/-KR$
-
[26] 《因三相辨析
质直具慧者欢喜之供养云》,第192页。
[27] 由于自在军的著作并没有被译入藏文,关于这段历史,只是从法称之后几乎所有的印藏注释家们对因六相说法的批判中找到的。
[28] 《释量论》第17至35颂。
[29] 详见原著第六品。本文引用文本第160页倒数第8行起。
[30] 第8颂。
[31] 第114页,第8至9行。
[32] 第47页。
《因明纲要(罗劲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