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辯論過程的實際應用出發,可能找到安立上述真因的理由。但在此之前,作爲因明的獨立性,那似乎可以被理解爲一種臨時的安立。
8、 “無常”和“無常的因”等的相屬關系問題。這個诤論是《釋量論》中討論“能決定自性真因的相屬的量”時引發出來的。最初用文字記錄引出這個難題的是索南紮巴。他在其著作《釋量論難釋
開顯密意》中提到:“有人對此認爲,彼應不合理,以由無常遮返之力無常之因亦遮返的原故,以無常遮返之力因亦遮返的原故。(對此應答)此中不周遍。”[31]據此,可以知道藏族的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傾向。然而,原著中沒有進一步回答關于無常因成立時無常是否成立,若成立者,則無常遮返之力豈不能令無常之因遮返等問難。對此色拉寺昧紮倉一系曾以“無常的因”不是“可容是之所知”作爲理由進行斷诤遮難。不過我認爲這兩個紮倉的解決方法都未算最令人滿意。
至此以上介紹了因明在印藏的發展和結構的主要概況。不過,當因明上升到量學領域,即當其爲宗教或哲學提供研究應用手段時,許多新概念的必要引入會令原規定論域擴大,許多原有基礎定義和原則也將隨著哲學觀點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對勝義谛認識的提升而有所修正。譬如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中提到的“所量唯自相”[32]、“一切境爲自相,一切識唯自證”等說法,是值得我們今後研究中注意小心比較抉擇的。還有諸如“自相”、“勝義谛”、“世俗谛”、“我”等特別關乎宗見安立的專有名相,它們在不同著作中的多樣定義更是值得小心甄別確認。另外在上面未有提到的,尚有攝類學中的應成論式、叁時確立,因類學中的利他真能立語、真能破語,心類學中的事勢比量、信許比量、世間比量的有效安立等等問題,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作進一步討論。
四、 當前漢語因明的研究工作及發展去向
目前漢語言體系中對于印藏因明的研究還是一個初始階段。本來我們應該有的地域、人員和研究資料的優勢,由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顯得總是比西方人和日本人滯後。對此,我認爲今後在這方面的具體工作應該考慮以下一些重點問題:
(一)、 確立目的。這方面除了一般文獻整理保存或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工作目的之外,更應關注因明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對于宗教哲學研究可能提供的工具效用。事實上,若能有效地運用因明,許多看似糾纏不清問題會顯得條理化和清晰化。這一應用目標的確立,有利于因明被真實的認同,同時,也只有那些真實有用的學科才是值得我們探求發展的。
(二)、 培養人才。鑒于目前有極其大量的文獻仍封存在藏文之內,無法爲漢族學者研習使用,所以我們迫切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建立可信的翻譯系統。在這方面有兩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由于因明是一門專業性強且理論複雜的學科,即便是一般的藏族學者,也不定對此學科熟悉。因此,培養可信的翻譯人才應該有從未來著想、從基礎做起的遠見和魄力,而不是急急草草地完成一些不能耐久、實無作用的眼前成果。其次,應該認識到由于藏族傳統的教育模式,因明目前在藏族文化中的主要傳授依然保持在他們的寺廟教育系統裏,因此,以何種方式虛心地向他們學習而不是簡單地依書自解、閉門造車也成爲了能否更有效准確地繼承並發揚這一學科的關鍵所在。
(叁)、 適應發展。作爲在漢語文化中如何學習研究因明,應該從一開始就關注到要將因明的原理精神溶入到我們漢語文化當中。如是者,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而不是只是簡單作翻譯介紹。特別是如上文多次提到的,因明是一門以自然語言爲主的系統,任何一個文化要真正繼承這個系統,就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語言特色的結合方式。
(四)、 存疑求用。對于在本系統中存在的一些暫時難于解決的疑難,包括未來藏傳因明和漢傳因明在交流時可能出現一些矛盾碰撞,如果不是對系統基礎原則有所動搖者,應該適當討論、保留放下。在目前急要建立因明基礎工作的時期,應以主要效用爲優先,不在枝節中糾纏。
(五)、 具備遠見。任何一個系統,特別是邏輯系統,到一定長的時間,總會碰上它的研究瓶頸的問題,也就是到了確實再無大處可發展研究的時候。雖然對于本系統目前的工作,那將不會是一兩代人會遇上的。不過,鑒于本文的初衷是爲因明的研究工作估計大綱,因此將這個問題提出來,供將來的學者正確地面對這個事實還是有需要的。我想,當這個系統真的有一天按原定目標發展到“完美”的時候,系統應用將會是那個時候的可行工作,而不應是再無事尋事地堅持“研究”。
五、 小結
本文從現代漢傳佛教因明的發展著想出發,舉出這一系統中的一些內容綱要和工作重點。文中所列諸事,只在我淺識管見中所測的概況。雖然它們不能算是深入洞微地解釋和解決某個專項問題,然而這應該可以是一個值得研究發展的初始計劃。其中提到的原典翻譯工作,以及那些難點摘要的詳細論述,將有待未來淵學有識的同志來共同完成。如上面講過的,這將不是一兩代人可以完成的事業。
參考書目:
1. 《佛家邏輯通論》,鄭偉宏,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上海。
2. 《佛教邏輯》,舍爾巴茨基/宋立道,舒曉炜譯,商務印書館,1997,北京。
3. 《藏傳因明學》,楊化群著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拉薩。
4. 《中國邏輯史資料選
因明卷》,虞愚等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蘭州。
5. 《因明新探》,呂澄等,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蘭州。
6. 《藏傳佛教般若中觀因明寶鬘集》,叁木旦等/寶僧譯,盤逸有限公司,2004,香港。
7. 《呂澄佛學論著集第叁卷》,呂澄,齊魯書社。
8. 《開啓百門理路的奇幻之匙
第一冊》(藏文版),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 1999, India.
9. 《量理寶藏論》(藏文版),薩班貢噶堅贊,民族出版社,1988,北京。
10. 《釋量論難釋.開顯密意》(藏文版),班禅
索南紮巴,Library of Gaden Shartse Monastic College, 1999,India。
11. 《釋量論注釋》(下冊)(藏文版),根敦珠,Gelugpa Students” Welfare committee, 2001, India.
12. 《廣攝一切量理善說之流成正理海》(藏文版),第七世噶mb法稱海,Karma Thupten Chosphel, 1985, India.
13. 《因叁相辨析.質直具慧者歡喜之供養雲》,貢卻旺都,1997,Drepung Loseling Library Society,India。
14. "A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Vidyabhusana,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Delhi.
[1] 《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著。
[2] 《呂澄佛學論著集第叁卷》,第1408頁。
[3] 《因明入正理論疏》,第9頁。
[4] 這些作品曾被舍爾巴茨基按注釋風格的角度進行過粗略的劃分,[4]但是相關結構和特色未見有分析。(《佛教邏輯》,第46至54頁。)
[5] 這是根據筆者最新完成的《德格北京奈塘叁版藏傳佛教丹珠爾因明部詳細目錄對勘》(有待發表)統計出來的。此前最爲詳細的同類目錄是孫景文從德格版錄出的六十二部。其中漏列了《經論讀頌法》,且根據北京版,另收有《集量論自釋》和《入論》的另一個版本,合共計六十五部。
[6] 就筆者陋聞,目前已譯入中文中保存的印度因明典籍,除上述奘譯二論外,還有《集量論》、《集量論自釋》、《觀所緣緣論》、《釋量論》、《正理滴論》。
[7] 關于辯論規範內容,請參閱拙譯《問答寶藏述記》和黃明信的《因明學啓蒙漢譯本讀者一助》。
[8]據2001年最新編輯統計,目前可找到西藏學者單單對于《釋量論》一書的注釋就達88部之多。(《釋量論注釋》,編輯者序,第5至13頁。)
[9] 攝類學在藏語中爲2#
-9,以往有音譯爲“度劄”的。
[10] 分別爲: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11] 即楊化群所譯的《因明啓蒙》一書。
[12] 參考《因明啓蒙》中的小、中、大理路。
[13] 傳統攝類學教材中,2b以下各名相的明細分類繁多複雜,詳細介紹有待另文及專著介紹。
[14] 心所以下有五十一個分類,它們和其它的心和識的分類,傳統上被歸在《心類學》中講解。這裏從略。
[15] 對于這個分類,《量理寶藏論》和《廣攝一切量理善說之流成正理海》中有不同的觀點。
[16] 對此,《量理寶藏論》有不同看法。
[17] 楊化群譯爲《因明七論入門》。見《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本論其實也是在目前可見資料中第一部關于攝類學的書。
[18] 上述叁大寺再加上劄什倫布寺、塔爾寺和拉蔔楞寺。
[19] 《開啓百門理路的奇幻之匙
第一冊》。
[20] 對于未緣到因,前譯有作“不可得因”的,見法尊編譯的《釋量論略解》。今依藏文3-.3A$
-0:A-g$
-的字面意思和其實質意義譯作如文。
[21] 其下還有一層分類,今略去。
[22] f1和f2以下分別的詳細分類略去。
[23] d1、d2、d3以下分別的詳細分類略去。
[24] 這也可能是原著作者考慮到難以對總體下定義而使用了對個別事下定義的方式。
[25] 藏文字面意思正好就是:3,/-KR$
-
[26] 《因叁相辨析
質直具慧者歡喜之供養雲》,第192頁。
[27] 由于自在軍的著作並沒有被譯入藏文,關于這段曆史,只是從法稱之後幾乎所有的印藏注釋家們對因六相說法的批判中找到的。
[28] 《釋量論》第17至35頌。
[29] 詳見原著第六品。本文引用文本第160頁倒數第8行起。
[30] 第8頌。
[31] 第114頁,第8至9行。
[32] 第47頁。
《因明綱要(羅勁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