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剧宗林)▪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望把我国因明研究推向新高潮。使人担心的是,甘坐冷板凳的先贤们已是生不得温,死更遇冷。如象吕澂这样的因明大师,一生苦读苦活,死时更是清冷,1988年辞世,在北京八宝山为之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礼堂之狭小堪为八宝山众多礼堂之最,参与人数之稀寥敢比晨星,实在是世态严凉,令人心寒不已。而与此同时,据传日本、法国、苏联、英国、意大利等国却在大规模地举行吕澂先生追悼大会。两相对照,此情此境,不能不令人感慨。不知少壮的甘坐冷板凳的精英们的境况又复如何,倾贤窃心,甚感焦虑。于不久前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大学开展清理精神污染行动时,有的学校就把“因明”课视为重点清理对象,其势之迅猛,历历在目,不为杞人忧天倾。开个因明研讨会,无钱事难成,若无贤者来资助,哪得如愿之能。牙疼不算病,疼死无人问;因明研究苦,谁问板凳冷?

  因明之有如上遭遇,我以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由因明性质,二由因明载体。从性质上说,因明用以明因,破力更胜立能。经得起因明检验的教义、圣旨、演说、理论不必是真理,而经不起因明检验的教义、圣旨、演说、理论则必定是谬论。对于宗教派别来说,因明不但可资破他立自,也可用以破自立他。宗派为要发挥破他立自功能,遏止破自立他功能,就不能不把因明纳入自宗的内明之中。在同宗寺院内部,师承众多,破他破自皆成难题,更不能破宗师。在皇家,只能立圣旨,不能破皇说。在社会上,不识现比量,破立谈何易,一切存在皆现实,管他真假非与是。既不立,少生气;亦不破,少惹祸。牢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铭言,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也见怪。没有是非之分,没有仁爱之心,何说荣辱,何谈诚信。从载体上说,因明翻译拘于格律,晦涩难解。要详其解,必须准备终生甘坐冷板凳。不少求学者说:“与其冷学冷门冷一世,不若热学热热门热一生。”这话说得何等坦白,又是何等准确。

  四、关于因明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因明虽然源自印度,但是其流广远,不单为印度所独有。经过在印度、中国、东亚及西方的研究,因明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一种精神支柱。作为明因之学,因明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历史的可靠工具,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我们研究因明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兼有两重任务:一是研究其实,精通其理。二是完善其理,使通俗化,使之离开高阁,走向社会,为社会广泛应用,利益建设精神文明,为人类造福,使人间和谐,使天下太平。人类社会原本离不开因明精神,人类的现代社会更加离不开因明精神。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迅猛,科技飞速提高。我国也进入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经过短短几十年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我国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可是,纵观两个文明建设态势,颇觉一手软,一手硬,一头热,一头冷。物质文明建设热而硬,精神文明建设软而冷。热而硬的物质文明建设确实带来了实惠,市场经济热火朝天,现代科技日新月移,桥林飞云,楼群齐天,卫星升空,车水舟龙,电视普及,电脑进村,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防实力空前加强。软而冷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不为不重视,可是从根本上说成效不大。物质过热精神严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是自然的,二是社会的。在自然方面,经济过度开发之因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之果。恶果已成势,治理何其难。在社会方面,表现为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义、一切向钱看、贪得无厌的社会风气。物质文明建设热而硬,精神文明建设软而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因明精神。缺失因明精神所造成的后果可总束为三:国人思维混乱,国语应用受染,行为缺少德性。要扭转三种风气,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加强文明思维、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建设。而要使这种建设卓有成效,不容置疑,就得明其因,知其理,得其法,就得大力宏扬因明精神。

  首先,因明精神有助于文明思维建设。文明思维建设的核心是要确立科学的理性思维模式。因明中的“现量”是保证正确感性思维的基础和试金石,要求感性思维离分别而不错乱。如果不能确保感性思维离分别不错乱,那么由此而生的理性思维就必然不正确。因明中的“比量”是保证正确理性思维的准绳,要使理性思维正确,就要保证不违背严格无情的因理。要保证理性思维不违因理,就要明因知理,就要宏扬因明精神,使之得以广泛普及,广泛应用。我们的现实是:只惯于说统一思想,不惯于说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然而若无科学的思维模式,哪来的真正思想统一?只惯于说其然,不惯于说其所以然,或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故所致,或因积习惯成不以其故为其然。因此科学思维模式就很难建立起来,更无法形成风气。科学思维模式之不兴,引生国人思维混乱。此外,因明还具有开发智力锻炼思维敏捷性的作用。人生子女盼聪明,因明精神利一生。

  第二,因明精神有助于语言的净化。发展民族先进文化需要借助文化载体语言纯洁统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纯解性建设,1951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题为《为祖国语言的纯洁性而奋斗》的重要社论。语言学界众多大师级人物也都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为祖国语言在丰富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过也由缺乏因明精神而引生出一些问题,例如简化汉字本来有利学用,理当据理进行简化,然而却反其道,任凭主观感觉行事,忽左忽右,朝令夕改,一度导致书写混乱。至今人们还感到有些汉字简化缺乏理性,以致引起连锁反应。关于文字改革,理当从长放眼,但却急于求成,倡导什么先行拼音化然后走淘汰汉字之路,更是缺乏因明精神。此路既难舍又难行,使汉字处于生死境。只因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为时数年的长期说理大辩论,创“汉字文化”刊物学坛,专为汉字据理诉讼论诤,才挽救了汉字死亡的命运。在纯洁净化国家法定语言方面也显有过失。众所周知,语言有语音、词汇、语序三大要素。语音分元音辅音,一般地说,元音乐,辅音燥,故元音丰富者语乐,元音缺乏者语燥。北京语音元音丰富,故汉语当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然而在制定汉语普通话方案时只宣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陈说正确理由。缺乏因理支持的结果是,普通话推广半个多世纪,在读音声调方面仍旧容易出错,就连高级播音员也常常出错,究其原因,盖以规律不整。更有甚者,在现今文艺武台上气音道白充斥、气音唱法成风,则更致燥声四起,染污耳聪。语词是独立表达语义的基本单位,汉语词有词汇丰富结合力强的优势,然而现在造词用词有时异常混乱,往往由此造成歧义,以致影响交际。此外,像“搭个的”、“说呗呗”之类的使用频率也已经远远超过“坐出租”、“说再见”的使用。追赶时髦成风,而从不追究此“时”之“髦”是否因明理正,只是一味盲从。语序方面问题更多,汉语无语法论影响及今不灭。语法研究,众说纷纭,自相矛盾,不得一统,难以事从。甚至“积错成对” 谬说盛行语法学界,即使由是造成语法混乱,也在所不惜,无动于衷,这是不是有点可悲。更有甚者,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汉语“普通话”推广现在又复面临挑战,不仅有一批语言学者提出了“汉语多元化”主张,而且为了赚钱发财需要,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出现了纷纷大办方言学习班的热潮,同时在文艺武台上大演特演方言影视剧。在此影响下,于今北京大街上,随处可以听到操北京语的青年男女咬舌学话的语声。对这种大兴方言、外语词之举,咬舌学话的风气,如果继续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国家法定语言的纯洁统一、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将不能不受到威胁。国语受染,显而易见。不善之果由不善因生,不重语言因理造成语言混乱不纯,归根到底也是由于缺乏因明精神。

  第三,因明精神有助于民众的行为规范建设。人的行为说到底是一种过程,行为过程中充满着因果关系。 善因生善果,恶果恶因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缺乏因明精神的人是不相信善恶报应的,常把善恶报应与宗教迷信相提并论。然而何等是“宗教”?何等是“迷信”? “宗教”者,所宗之教也,民族教化之所宗也。世上民族各有民族教化,各有所宗之教,并依所宗之教建立文明体系。古今中外,盖莫能外。“宗教”其名不正,言之有所不顺,故易使人乱套乱用,以致有人说世俗教化也是“宗教”,甚至有人还说数学也是“宗教”。现在又说因果关系属“宗教”说。先初若以“即世教”与“离世教”分野,岂不省却许多纠缠。 “迷信”者,迷而信之也,盲从也。先明其理,从而信之,何得“迷信”骂名?万事由因起,无因果不生,见到善果知善因,见到恶果知恶因。此因果关系乃是世间诸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此说善恶报应哪有什么“宗教”(意指“离世教”)、“迷信”意味?只是善恶报应有现世报和来世报的说法,唯其中来世报的说法才含有“宗教”(意指“离世教”)“迷信”意味。离世教的说法无法证实,故且可以舍置不论。而至于现世报,则不论从自然界还是从人世间,都可以直接得到证实,是绝非“宗教”(意指“离世教”)、“迷信”一句判词所能否决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见烟知有火,无火不见烟;所作皆无常,常住皆非作;人生世间皆平等,黄泉路上无贵贱;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风不起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与人以方便,自己亦方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劳能致富,懒惰受贫穷;勤思者寿长,痴呆者短命;英雄受尊敬,罪犯被判刑……。荣辱观亦通善恶缘,辱作受侮辱,荣举得光荣。危害祖国耻,热爱祖国荣;背离人民耻,服务人民荣;愚昧无知耻,崇尚科学荣;好逸恶劳耻,辛勤劳动荣;损人利己耻,团结互助荣;违法乱纪耻,遵纪守法荣;见利忘义耻,诚实守信荣;骄奢淫逸耻,艰苦奋斗荣。由此可见,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既是自然法则,亦是人世法则。之所以人世上曾经出现过并且继续出现着行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反常现象,正是因为整体社会不明因果事理,缺乏因明精神造成的。不明善恶事理的人,一定不惯于讲道理。见风就是雨,心血来潮,忽而极左,忽而极右。左时左得可怕,管它什么文明传统,一概否定;右时右得要命,吸毒腐败艾滋病,一切包容。之于社会治理,若是加强管理,就说侵犯人权不民主;若是施以宽松,就又肆无忌惮瞎折腾。管则死,活则乱,不善享受现代正当的民主生活。真假不分,是非不辨,图财害命者巧计逃离法网外,救死扶伤者反被诬陷为凶犯。见义不勇为,遇盗不抓贼。不习惯讲因理表现在民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想公婆和,尊重不说理。可是不说理的家庭能够出现真正的和谐气氛吗?这种家庭不说理的风气目下已经影响到官场。在官场上,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吃吃喝喝,一团和气,不说长短,无事相安。出了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天踏下来有人顶,地陷下去有人陪。是非善恶算什么,说理无益反害己。有句顺口溜总结说:“与上级讲理,职务不保;与平级讲理,关系难搞;与下级讲理,选票减少。”至于官,专项资金敢挪用,赈灾钱财也敢贪。至于文艺批评如前所述,只说好不说坏,再拙劣的电视剧、相声等也说好,而且还说好得很,甚至还说好得绝顶无以复加。新闻媒体大兴炒热之风,不但节目能炒热,人也能炒热,甚至发展到不炒不热的程度。广告充斥历史武台,公开大嘴说大假话,给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坏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广告=大庭广众说大假话,被视为是人讨厌万人嫌恶之物;然而作广告者我行我素,你骂你的,我行我的。广告能够赚大钱,假不假,呼风唤雨包天下。有钱能买官,有钱能成势,有钱能买鬼使唤,有钱就是座上宾。有钱你拿来,我让你大赚,即使搞颠覆,我也看不见。因为囊中有大钱,一顿年饭二十万,一身服饰千万元。不济穷人生与死,我家富贵万万年。在这种世风之下,如果再强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只属形象思维不属理性思维,约之以理,难道水越混淖鱼越多嘛,难道人越混淖友越多嘛,经不起理性推敲),那就未免也太不合世宜了。老年人难得糊涂吃喝等死论也是也是要不得的。孔子(公元前551-479)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又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何谋富贵,如何去贫贱,都得有道,都得合理,都得讲求因明精神。对于大恶作,就得察,就得明察,就得洞察,甚至就得至察。相反,如果长期失察,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社会风气普遍败坏的恶果。

  这种缺乏因明精神、不惯说理的社会现象,反映着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亏欠,直接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倘若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得不到保障,那么物质文明建设也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要想扭转乾坤,就要狠抓根本,只有宏扬因明精神才能切实抓住根本。要宏扬因明精神,就要普及因明理论。因明理论突出诸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因果关系,只有首当其充的这种关系理清了,其它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得以理顺,从而调谐社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要普及因明理论,就要广泛开展全民性的因明教育。大学教育在全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首先要在大学广设因明课,并把因明课放在突出位置,改三门公共课为四门公共课,其排列次序还应是因明、政治、汉语、英语。大学先行,全民跟上,从而实现因明精神的宏扬。只有大力宏扬因明精神,才能使全民自觉了悟因果关系,明白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的道理,并付诸扬善止恶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辅以国家严肃立法司法,严打敢冒天下大不韪的有恃无恐之徒。只要这么做了,那么很自然,已被人们普遍弃置不顾的“天理良心”之火就会重新复燃,自觉行善的就会多起来,故意作恶的就会少下去,英雄模范就会多起来,突发恶性案件就会少下去,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摆事实讲道理的良好习惯,就能促进人民真诚的团结,就能促使纠正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呜呼!国人反思之时到了,因明精神可以显灵也已。

  

  

  

《因明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剧宗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