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因明“支”的历史变迁(曹泓涛)▪P2

  ..续本文上一页了其必然有效性和科学论证性,使更多重要的逻辑规则及其过失不能得到诠解,全然违背了陈那建立三支论式的原旨和真谛” [5]“说因宗所随”揭示了因宗之间的必然性推出关系,即存在前一事物情况,便存在后一事物情况,宗的结论得出蕴涵在因的前提之中。“宗无因不有”就是说不存在前一事物情况,也就不存在后一事物情况,即如果没有宗的存在,也不会有因的存在,只所以有宗的存在是因为有因的缘故,因此要用因来解释宗。用现代逻辑的观点讲,宗就是因和喻的直接后承,“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相当于命题演算系统的推导规则,而推导规则具有保真性。从这一点来看,陈那三支论式已经初步探寻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只不过还处于萌芽阶段。仍需强调的是,陈那的喻支已经明确区分了喻体和喻依,喻体已经单独成为全称命题“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凡常者皆非所作”,正确地揭示了所作与无常之间的普遍性和必然联系,而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尽管从宗、因、喻的顺序看,陈那三支仍停留在悟他的“为他比量”阶段,即论证阶段,但我们也足以看出这一论证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即宗与因、喻二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将陈那三支式定义为最理想的辩说模式“先见其恉(恉即旨,论题),次明其柢(指论据),取譬相成,物故可形。”

  此外,陈那“三支论式是以因三相为核心和基本框架建构起来的”,[6]陈那三支论式是从元语言的角度总结出种论证形式所应遵循的元逻辑规则-----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看下面例子:

  宗:声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凡所作者皆是无常,如瓶

  凡常者皆非所作,如虚空

  宗支的有法(宗前陈)之法(属性)有两种:一个是无常,一个是所作性。但无常是宗上有法的属性,是不共许的,所作性也是宗上有法的属性,是共许的,因而这一属性要出现在因支中,并且用来作为立论的依据,同时规定这一属性一定要普遍于所有宗支有法,即遍是宗法性,这就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所有的声都是所作性的,这一真论据的出现为探索因支与宗支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埋下了伏笔;同品定有性,是讲同喻依中所举事物必须与宗支所立法(宗后陈)、因法具有相同意义,即瓶、盆、桌子等既具有无常的属性,又具有所作性的属性,这样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同喻体(另一真论据)的可靠性,将喻依与整个论证联系起来;相反,异品遍无性就是讲异喻依中举事物不能与宗支所立法(宗后陈)、因法具有相同意义,即虚空(自然存在)等不具有无常的属性,也不具有所作性的属性,将异喻依排斥在论证之外。这样,因支、同喻体(异喻体通过换质位与此同)作为两个真论据与宗支(论题)之间就建立了合乎逻辑和必然性推出的关系。

  其实,陈那三支的整体论证过程是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人类的思维过程总是从已知推及未知,只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的手段不同而已,陈那正是借助“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及“因三相”等逻辑规则,综合运用多种推理形式来体现论证的完善性和可靠性,我们认为,这已经属于形式逻辑的范围了。

  到了七世纪,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法称承袭陈那精义,对论式又加以改革。法称在改造陈那因三相(使得后二相合一)的基础上,提出同法式和异法式这两种独立的三支形式,并且认为,同法式与异法式除论式不同外,二者之间,都无少许差异。因此他主张,在一个论式当中,同喻体与异喻体不必同时陈述,因为两者可以互推,单列其一即可。同时,他提出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三种正因以保证喻体为毫无例外的全称命题,主张废除第五句因并主张取消三支论式中的喻依,将因明论式彻底与事实相脱离,颠倒宗、因、喻的顺序为喻、因、宗,优化了三支论式的逻辑结构,使得三支论式与逻辑三段论十分接近,由此可以看出,法称是在形式层面对命题加以研究的,并且取消了归纳和类比推理的痕迹,只求必然的、有效的推出宗(即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便已经足够,而不必问喻依究竟有哪些,喻支是否涵盖了所有的同品、异品,也不必考虑三支论式是否还具有论辩的强大功效。这样,经过法称的改造,论式已经由思维形式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从诸多非形式逻辑因素中独立出来,发展起演绎推理的形式,因明实现了从“为他比量”到“为自比量”的飞跃。

  由是观之,从论式清晰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古耆那教的十支论式、正理派和无著时代的五支式及陈那与法称的三支论式大体上经历了论辩式、类比式、论证式、演绎式的不同发展过程,因明学说经历了从传统思维方式到逻辑推理的转变,体现出内容到形式的日臻严密的历史变迁。

  注释:

  [1]张忠义.中国逻辑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04:74.

  [2]张家龙.逻辑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04:198.

  [3]黄志强.论因明比量[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08.

  [4][6]黄志强.因明论式与缘起说[J].学术论坛,2000,(4):3.

  [5]黄志强. 三支论式规则探析[J].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9.

  

  

  

《论因明“支”的历史变迁(曹泓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