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逻辑之术语
印度逻辑(indian logic)
印度逻辑思想、理论的统称。世界三大传统逻辑体系之一。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流派:正理论与因明。正理即一般逻辑学,包括古正理与新正理。因明即印度佛家逻辑,是在古正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古因明和新因明。正理和因明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独立性。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导源于辩论术。在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中出现了逻辑的萌芽。在公元前4世纪时,以解释吠陀圣典为事的弥曼差派就提供了一些逻辑的术语和概念。梵语“弥曼差”、巴利语“微曼差”,词义就是思维、考察、探究。公元前3世纪由孔雀王朝大臣桥底里耶著《利论》辟有专章讨论这方面的三十二种概念,其中直接与逻辑有关的有议题、陈述、推断、连贯的论据、类推等。该书还举顺世派为“推究学”三派之一。“推究学”广义指哲学,狭义则指逻辑。至公元2世纪,顺世派便有了“因论者”即逻辑学家的称号。这一派有自己的逻辑学说和逻辑著作,后为其论敌所销毁。在公元前二世纪的巴利佛典《论事》大品第一章开篇中已经包含合乎命题逻辑的推理形式,其中所运用的推理以整个命题为推演单位,而不是把命题分析为主项和谓项。其论式酷似同一世纪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论式。书中还出现了合(前提)、结(结论)、遍知(命题)、返论、推理、堕负等术语和格式。公元1世纪成书的《恰拉卡本集》是恰拉卡医生著述的内科医学书籍。它的第三编第八章为逻辑学的研究。
从1世纪起到2世纪,胜论派和正理派逻辑学说被整理出来,先产生了《胜论经》,在该书基础上又产生了《正理经》。《正理经》相传为正理派的创始人足目所著,实际非一人一时之作。该经较古部分是在同佛教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论争之前产生的,而该经的现存形态,其完成则被推定在跟龙树论争之后,约为4世纪前半期。《正理经》包括辩论术、认识论和逻辑三部分内容,逻辑推理形式由宗、因、喻、合、结五支组成,其五支形式亦为新正理派所沿用。古正理派的代表作有公元4世纪时由富差耶那作的《正理疏》,6世纪时乌地阿达克拉的《正理释补》,9世纪时的婆恰斯巴提的《正理释补疏记》等,其中以《正理疏》为现存最早最有权威的注本,而婆恰斯巴提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注释家。
2世纪时,佛教内部对正理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大乘中观派(空宗)创始人龙树对正理派的逻辑学说持否定态度。龙树著的《回诤论》总破正理派的“量”与“所量”;又著《广破论》破斥正理派十六句义。小乘说一切有部则对正理持肯定态度。在《大毗婆沙论》中即有佛徒应“能通世俗诸论、所谓记论、因论、王论、诸医方论、工巧论等”。其中因论又作“因明论”,有“辩无碍解以习因明论为加行故”之语。4世纪兴起的大乘瑜伽行派(有宗)逐渐兴起并发展了古因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论》、《杂记论》等在讲因明时,都讲到“七因明”,即论体性(论辩论的题目)、论处所(论辩论的地点)、论所依(论辩论的方法)、论庄严(论辩论者应具备的条件)、论堕负(论被击败的论点)、论出离(论参加辩论会)、论多所作法(论辩论者的条件)。其核心部分是论所依。《瑜伽师地论》将因明定义为“谓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意为对于一般所观察的事物建立一种意见,其中关于能立与能破的一切论证的历程便是因明。在无著《顺中论》中引用了耆那教人之因三相说,而在世亲的《如实论》中不仅引用了因三相理论,而且开始应用这一理论,其论式还出现了喻体,成为古因明五支作法转变为新因明三支作法的过渡形式。
陈那是新因明的创建者,被印度史家称为“中古逻辑之父”。他以前的古因明仅初具规模,且很粗疏,“过谓非过,非过谓过”,宾主对扬,无章可循,对方对立破的规则都还有怀疑。陈那作《因明正理门论》,奠定了新因明的基础。其新因明体系有六点创新:对能立与所破重新分界,以宗体为论争标的;创建九句因作为三支推论的理论基础;增设喻体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改五支为三支;确定量只有比量和现量两种;提出独具特色的概念遮诠理论。其新因明体系经再传弟子商羯罗主在《因明入正理论》中整理后有所发展。陈那的因明学说前期以立破为中心,后期则以量论认识论为中心。新因明至7世纪的法称时,又有新的发展。法称有七部因明著作,较为精要的是《正理滴论》。法称改革三支,以喻、因、宗的顺序排列三支,这与三段论相吻合,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理论,使得喻体成为真正的普遍命题,因和喻成为证宗的充分条件。在知识论方面,法称重视经验事实,为因明理论奠定更稳固的基础。法称代表了印度佛家逻辑的最高成就。
新正理派被称为正理——胜论综合学派,其学说是古正理和胜论学说的综合物,由12世纪印度东部密提拉地区以克伽输为首的一批正理家所提出。这些正理家由于受到当时正在输入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影响,开始采用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论述正理学说。克伽输的《真谛如意珠》(意为真理的思想珠宝)是新正理的经典之作。新正理派深入理解了诸如合取、析取、否定、关系、蕴涵推论和证明等理论,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现代逻辑的水平,发展了印度逻辑。近代以来,印度逻辑思想的发展逐渐被纳入西方的近代逻辑和现代逻辑的轨道。
印度逻辑史(history of Indian logic)
印度逻辑思想和逻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于印度逻辑主要包括正理论和因明两个主要流派,印度逻辑史主要即正理论和因明产生发展的历史。
佛教逻辑(buddhist logic):
佛教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逻辑理论。其逻辑学说以“因明”为名,而成为佛家“五明”之一。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以及各个派别之间的激烈论争,所以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公元前2世纪时,印度的外道顺世派就被称为“因论者”(Haituka,或译逻辑家)。其后的正理派和佛家也欲在这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在对逻辑理论的探讨中,正理派注重对正确知识的获得,伪知识的澄清,因而详细探究了推理论证的方法和对象、形式和过程、动机和资料以及辩论术等,公元3、4世纪时,其学说已系统整理成为《正理经》。正理派创立的五支论式包括宗、因、喻、合、结五个部分。公元4世纪,大乘瑜伽行派大师世亲吸收并发展了正理派的成果,建立了向三支因明过渡的系统。到五世纪时,陈那又给前人的“因三相”说以独到的发挥,把五支作法改造为只包含宗、因、喻的三支作法,对古因明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成为佛家新因明的开山鼻祖。公元7世纪时,法称对因明又有所发展,其“因明七论”为后世所注重,在我国西藏地区有很大影响。佛家因明逻辑基于它本身与佛教教理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印度至佛教势力日渐式微之后,其理论的影响力通过新正理派和耆那教的逻辑思想继续发挥作用,而其本身则通过佛教向南北的传播而进入东亚、东北亚。在我国西藏及内陆中土,形成了因明的第二故乡,并东渐朝鲜、日本等国,其理论也在不断进化的世界中受到影响,期间有兴盛也有衰落,但总的方向是在保持传统中有创新,在创新中存特色。
耆那教逻辑(Jain logic)
古印度耆那教的逻辑学说。耆那教与佛教都是婆罗门以外的僧侣系统,在逻辑思想上,耆那教的一些著作家却是更加远离早期正理派而比较接近佛教的逻辑学家。该派的创始人大雄(mahavira)大约生于公元前599年,耆那教称其全部经典为悉檀多(siddhanta)或阿含(agama)。公元前3世纪初,在华氏城举行了一次耆那教集结,把大雄的教义整理成十二部分,称为十二安伽(angb),据说第十二安伽又分为五部分,其第一部分曾论及逻辑的内容,到公元474年,十二安伽就已全部散失。其早期在逻辑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有波陀罗拜呼(Bhadrabahu,公元前4—前3世纪)乌玛斯伐蒂(Umasvati,约公元1世纪)和西达森那(Siddhasena,约公元5—6世纪)。波陀罗拜呼曾提出过一种包含十个部分的论式;乌玛斯伐蒂讨论了“量”和“纳耶”(Naya)的学说,“纳耶”是指一种逻辑方法或思想方法,它是耆那教所倡导的。在乌玛斯伐蒂那里,主要还是指一种从特殊角度去了解事物的方法;西达森那是耆那教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学者,他把“量”分为二类(直接知、间接知)四种(实践的、先验的、比量、声量)。同时其对“纳耶”的讨论也印出了另一理论——七分说。他在印度逻辑史上的贡献,主要还因为他的比量学说,他对“遍充论”的讨论甚至比佛教的陈那讨论得还全面。其后印度各大学派关于逻辑的理论,都对耆那教的思想有所吸收甚至直接引用。在陈那、法称确立起印度中古逻辑体系之后,耆那教在逻辑学方面著名的人物有阿卡兰卡(Akalanka,约8世纪)、维底亚南德(Vidyananda,约公元800年)、曼尼卡南迪(Manikya
nandi,约公元800年)、普拉帕昌德拉(Prabha candra,约公元825年)、德瓦苏里(Deva
suri,公元12世纪)和海默昌德拉(Hema
Candra,公元12世纪)等,他们的思想基本和佛教的法称相同,即都认为喻例是推论式的一种多余的部分,而这种观点与近代逻辑思想相一致。
因明(Hetuvidya)
亦称为“因明处”(Hetuvidyasthana)。印度佛家逻辑学。印度古典逻辑的主要流派…
《印度逻辑之术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