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因明之著作

  

  印度因明之著作

  《中论》

  亦称《中观论》。印度大乘佛教理论著作。内容包括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创始人龙树所著的《根本中颂》与后人的注释两大部分。《根本中颂》传为500颂,实为446颂,分为27品,是龙树阐述中观理论的代表作。它把佛教的缘起论改造为诸法缘起性空,中观无自性,从而把《般若经》所讲的“空”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它以“中道”为纲,提出“八不缘起”、“真俗二谛”、“实相涅槃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基本奠基。其注疏较著名的有相传为龙树亲自所注的《无畏疏》及青目、佛护、无著、月称、德慧、安慧、清辩等人的注释。此外,尚有多种梵、藏文注释本传世。诸注释本中,青目本(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在这个流传最广。

  《方便心论》

  古因明经典之一。相传为龙树所著,后经日本学者宇井伯寿的考证,确认系龙树之前的小乘论师所造。有北魏延兴二年(472年)由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沙门昙曜的译本。本论的造论目的是为了明了辩论的方法和思维的正规,同时兼有伦理学与雄辩法的性质,其书虽是以反驳胜论派理论为主,同时也构造了佛家因明的第一个论辩逻辑体系,在因明的“正”、“似”、“立”、“破”等方面都有系统阐述,在因明史上地位可与正理派的《正理经》相比。全书共分四品:第一为明造论品,第二明负处品,第三辩正论品,第四相应品。第一品专述论辩方法,提出“能立八义”的立论方法,即“譬喻”、“随所执”(所立的宗或者推理的结论,立宗义要依靠四种量)、“语善”(即论辩中的语言要“不违于理,不增不减,善解章句,应相说法”)、“言失”(指与语善相反的过失)、“知因”(专讲论证中的论据,论辩中的理由、根据)、“应时语”(强调语言在内容、时机上都要有针对性)、“似因”(指理由、根据上的过失)和“随语难”(类似于逻辑中归谬法的反驳)。第二品指出论辩中的过失情况,大致分为颠倒、迟昧、不知彼过、生正义过、不悟、问答违错、言轻疾、重复而不简洁(即语少、语多、无义语、非时语、义重等)、舍本宗和以疑为违。第三品用举例分析的方法说明在论辩中何以为正、何以为负。第四品考察宗、因、喻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必然性。具体指立者的论证本无过失,而敌者强加于对方为过失,结果反而成了敌者(反驳者)本身的过失。

  《如实论》

  全称《如实论反质难品》。印度古因明著作。世亲著,陈真谛译。依《至元录》所载,《如实论》与《无相思尘论》、《观所缘论》、《观所缘论释》的译本相同。现存《如实论》是全论最后的一部分,其前的内容已全遗失,论中的三品皆标明反质难品,讨论的主要是误难论。其最大的贡献是在佛家因明中首次吸取了因三相的理论。提出:“因有三相,谓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此前外道讲因三相都是从“体”而言的,特别是后二相,都是以喻依是否与宗有法同体而论,。从世亲开始才从“义”上着眼,强调喻依是否具有“均等义”。从仅存在“反质难品”名目上看,它似为专讲断诤问题的,其实也包括了反驳中的过类等。本品分为“无道理难品第一”、“道理难品第二”、“堕负处品第三”三个小品。其中“无道理难品”共有16个专题,分为33个论式,主要是反驳对方诉我方“无道理”的责难,属于断诤,但从其论式上看,却是一种诡辩;“道理难品”的内容与《正理经》的24种误难相当,是讲能破问题,有过失的似能破共有16种,后陈那在此基础上归纳为14过类;“堕负处品”则分列了22种负处,世亲吸收了《正理经》对负处的分类,又有新的创造,可说是集佛家堕负论之大成。

  《瑜伽师地论》

  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口述,无著笔录。一说为无著本人所著。唐玄奘译,100卷。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经典。全论分五个部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主要内容是以“持”、“相”、“分”等十法总结大乘的“道”(实践方法)与“果”(实践结果)。认为真理按其深浅程度不同而分四等,最高的佛教真理只有在排除一切感情的干扰及理性的蔽障后才能得到。世界万有都有“假说自性”(凭借概念予以表达的性质)与“离言自性”(离开概念的万有本性)两种性质,强调这两种性质的高度统一。它提出的阿赖耶识、唯识中道等观点,被后世其他唯识著作发展,成为唯识哲学的基本理论。异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九卷。陈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均系节译。现存较早的注疏有古印度胜子著《瑜伽师地论释》一卷,玄奘译,分六门略释十七地。敦煌遗书中存有唐法成述,弟子笔录之《瑜伽师地论随听疏》。《瑜伽师地论》自玄奘译出,门人窥基就作《瑜伽师地论略篡》十六卷,寻遁伦集撰《瑜伽伦记》四十八卷。此外,令因、圆测、玄范、无晓、兴并作有《解深密经疏》,其中圆测疏现存,其他都已佚。近代,随着对唯识学研究的兴起,欧阳竟无撰有《瑜伽师地论叙》对本论作了概略的叙述。韩清净对本论详加校订撰成《瑜伽论科句》,又融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有关论著疏释,撰成《瑜伽师地论披寻记》。至于本论的部分注释,有太虚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真实义品亲闻记》。在《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本地分》中,首次提出了因明的概念:“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又分别从论体性、论处所、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等七个方面来讲因,史称“七因明”。在论所依中论述了“所成立义”、“能成立义”等八种论证的构成因素。

  《显扬圣教论》

  亦称《广苞众义论》。古印度无著著。唐玄奘译。二十卷。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理论著作。本论为阐杨《瑜伽师地论》的内容而作,共分十一品,二百五十二颂半。把大、小盛各种法数加以汇拢,力求构成一个整体,以证明唯识无境这一理论。亦是了解瑜伽行派理论的工具书。本论原文共包括252颂半与解释颂文的长行。亦有颂文别行成卷者,名作《显扬圣教论颂》,唐玄奘译,一卷。据载,本论曾有唐窥基、神泰、新罗景兴等人所撰之疏,但均失传。其中对因明的论与安慧所著的《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基本相同。参见“阿毗达摩杂集论”。

  《顺中论》

  全称《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密经初品法门》。相传印度龙胜(龙树)所造,实为无著著。二卷。有元魏•般若流支译本,此论梵本已佚,仅存汉译本。旨在解释龙树中论所说“八不”之意趣。如卷首于举八不之偈后,复谓“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我今更解。”文中除引罗侯罗跋陀罗及提婆之偈外,又破摩

  首罗、时节、微尘、胜者、自性及断灭等外道之说。关于本书之著述动机,该书卷下云:“问曰:阿者梨意为何义故而造此论?答曰:依顺道理入大般若波罗蜜义,为令众生舍诸戏论取相等故。既舍离已,依顺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故。既依道理,速入般若波罗蜜已,舍诸戏论一切取相。舍诸戏论取相等已,速疾成就无上正觉,为此义故,师造此论。”该论在反驳数论时,引用了数论的因三相说,同时在论中还列了式子来具体说明因三相的念义,成为汉译佛典中最早提及因三相的著作。

  《阿毗达摩集论》

  无著撰,师子觉注释,后安慧把这二者合并,称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集论》全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谛抉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界及器世界,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法抉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得抉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抉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磨里“对法”的一方面。最后,“论议抉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明释念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相当于阿毗达磨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相比于《瑜伽师地论》,《集论》和《杂集论》有如下新的提法:(1)关于“论处所”中删略“于大众中”。(2)对五支作法从理论上和实例上作了论证,如说:“合者,刃印所余,此种类义,今就此法,正说理趣”,“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结合究竟,是名结。”(3)对现界进行界定:“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自”是亲义,“当”是恰当,合起来指当下直接的感知,“明了”即排除种种障。“无迷乱”指无错乱,陈那、法称后来称之为无分别、不错乱。(4)对比量的界定:“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比量又依赖于现量:“矢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5)在论庄严中新增“辩才”的要求。(6)在“负处”中解释“粗犷”为“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7)提出有十二种情况下的兴诤论和十二项不兴诤论的情况。

  《陈那因明八论》

  古印度陈那八篇著名因明论著的统称。根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说,包括《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观三世论》又有译《观三时论》,是反对婆罗门教的论战作品,尤其反对象文法家跋致呵利解释对“梵”的理论。《观总相论》中批判了胜论教义假想的实体所谓“总相”。《观境论》认为“极微”虽然通过“五根”造成“识”,但极微并不是识的“外境”。所缘缘永远是内在…

《印度因明之著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度因明之人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