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总是和识相伴出现。《因门论》与《似因门论》已佚,但在藏文中有一名为《因轮论》的小本子,从中可以看到陈那对于“因”的某些观点。《理门论》是一本逻辑入门书,是一本象《如实论》或《论轨》的概要性手册。它也仿照该二书的编排,分为上下两篇,一是关于论证,一是关于破斥,在论证的末尾也讨论了知识方法。认为只有两种知识方法,即现量和比量,但对所接受的两种知识方法的定义是全新的。《取事施设论》分别了三种假施设,即总聚(空间方面)、相续(时间方面)和分位差别(时空两方面)。这些东西不能说与它的部分为一性还是异性,只有真实的法相互之间才谈得上一性或异性。这些假设的概念不过是依于诸法所起的识的造作物。《集量论》则是陈那晚年的因明代表作。在陈那因明八论中,除《集量论》有多种释文外,另《观三世论》留有藏译,《观总相论》有汉译(义净译《观总相论颂》一卷),《观境论》有汉译本和藏译本存世,有真谛(《无相思尘论》)与玄奘(《观所缘缘论》)两种汉译,另外义净亦译有护法作释的《观所缘缘论释》,《理门论》现有藏译本及玄奘(《因明正理门论》本)与义净(《因明正理门论》)两种汉译,藏地《理门论》实为《入正理论》。《取事施设论》现存义净的汉译本(《取因假设论》)
《集量论》
古印度陈那著。是其晚年集纳自己有关量学(即因明)的零星散论而成,故名。为其晚年的因明代表作。藏传称之为《量经》(即量学的经典著作),以示尊重。此书分六品,计二百四十七颂:(1)现量品;(2)为自比量品;(3)为他比量品;(4)观喻及似喻品;(5)观离品;(6)观过类品。每品先自述主张,然后破斥别人的观点。该书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又以三支作法为中心,说明因三相、九句因、同喻和合与异喻之离,剖析多种似因,似喻与似能破的推理错误。被称为“新因明”,为陈那对印度古因明的重大发展。此书于唐景云二年(711年)由义净译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译本,惜不久亡佚。11世纪以后,此书又译传于西藏。藏译本《集量论》有两种:一为金铠、信慧所译(见德格版“丹珠尔”),一为持材护、雅玛参贾所译(见北京版“丹珠尔”),两种译本出入颇多,很难断定哪一种更接近陈那原著的面貌。由于《集量论》梵文原典已佚,所以,藏译本成了现今研究《集量论》的主要依据。印度等国学者曾作过从藏译本《集量论》还原为梵文的尝试,然均为完成。1928年吕根据藏文本译出《集量论释略抄》,法尊法师于1981年编译出《集量论略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外第一个全译本。
《因明正理门论》
亦译《理门论》、《正理门论》、《大论》。古印度陈那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论著。此书梵文原名无“因明”一词,系译者为标明著作性质所加。有两种汉文译本。一为玄奘译,名《因明正理门论本》。一为唐义净译,名《因明正理门论》。后者仅在卷首比前者多出三百余字的《释论缘起》,其余部分两者完全相同。后人据此认为,义净译的仅是释论而未译全,义净译本为后人取玄奘译本与之凑足一卷而成。此书以立(证明)破(反驳)为主题,阐释其中的规则、谬误的类型和原因。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能立与似能立,第二部分论能破与似能破。“九句因”在此书中占据了突出地位,用以判别因与似因;解说了同喻与异喻。显示因三相的后二者——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以及辩因与似因、喻及似喻;简要说明现量的真似以及比量有自悟与悟他之分;在剖析真能破、似能破时,特别依照《正理经》所说,详细列举了十四种过失。该书早已佚,现所用文本是由吕和释印沧1928年对勘而成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
《观所缘缘论》
又译《观境论》,现存有藏语和汉语文本。认为“极微”虽然通过“五根”造成“识”,但极微并不是“识”的“外境”,因为它们没有相同的相状出现在识中。“和合”(集微的积聚)也不是外境,因为它是不真实的,也不是缘。因此所知觉的既不是极微,也不是极微的和合。我们也不能知觉极微与和合的构成物,因为每件事物都是拼凑起来的,我们只能知觉它的一部分,只在事物的相中才有形象,极微中并无形象对象。当极微移去了,识还可以保留,虽然已经没有对象在场;对象事物是内在所知的色境,它现起仿佛是外境,因为它是识中的色境,就此来说它是一个缘,是所缘缘。所缘缘永远是内在的,总是和识相伴出现,这里有一种二重性,识现起时好象是外在事物(作为所缘的缘),同时又是它所产生的。境与根的作用是交互为缘的,识根据它们而现起。
《因轮抉择论》
因明著作。古印度陈那因明八论中的《因门论》与《似因门论》虽然佚失,但在藏文中有西藏罗班的达菩提萨捶与达磨阿输伽所译的《因轮论》的小本子,吕参阅了威提布萨那在《印度逻辑史》中的分析,并将其译为汉文,并附有因轮图,称之为《因轮抉择论》。从中可以看到陈那对于“因”的某些观点。它澄清了中词运用规则的标准和揭露诡辩反驳的真实性质,它附有一个图解阐明在中词(因)和大词(后陈)之间,如其一致(同品)和相异(异品)的实例(喻)所指示的配合情况,共有九种。三行横排列中,中词(1)出现于一致实例中,(2)不出现于一致实例中,(3)出现于一部分,而不出现于另一部分一致实例中。与这三横排交叉的三个竖直排列中的中词(1)出现于相异的实例中,(2)不出现于相异的实例中,(3)出现于部分的,而不出现于另一部分的相异实例中。这种配合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情况,并对这九种可能性陈那插入了一些具体说明,如同品有、异品有等等,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只有第二行的最上与最下两项是有效的,这与《正理门论》和《入正理论》所提的九句因相同。
《因明入正理论》
新因明经典之一。亦译《入论》、《小论》。古印度陈那弟子商羯罗主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著作。唐玄奘译。此书梵文原名无“因明”一词,系译者为标明著作性质所加。此书可作为学习陈那《因明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分为悟他的立破和自悟的量论(知识论),而以悟他为主。此书卷首颂曰“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后人因之称为“八门二益”,此为全书的总纲。在精要概述《门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又作整理、补充、发挥,特别在似能立一门里,依照宗、因、喻三支整理出三十三过(似宗九过,似因十四过,似喻十过)。但有两点与《门论》不同:一是割舍了九句因;二是紧密联系宗、因、喻三支,剖析各类因明过失,把能破与似能破纳入于三十三过分析之中,由于此书较易为人接受,故后世为之作注者甚多。
法称因明七论
法称七本因明著作的统称。简称为“因明七论”,又称“量学七论”。分别是《释量论》、《定量论》、(又名《量抉择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和《诤正理论》。七论都是对陈那《集量论》的评释,其中又有法称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七论中,系统阐述因明义理的“广论”有三部,即最详尽的《释量论》,较简单的《定量论》的最为概要的《正理滴论》。其余四部则是对因明义理某一侧面引申和专述,称为“肢论”。《释量论》是法称七论中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法称因明思想的著作。《定量论》既有颂又有长行,是《释量论》的缩略本,它的颂一半以上是出自于《释量论》,它对为他比量有较细致的阐发,侧重归纳了辨析推理。《正理滴论》更为简要,它与《定量论》一样,分为三品,分别讨论现量、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在四部“肢论”中,〈因滴论〉和〈观相属论〉是对为自比量的发挥。〈因滴论〉主讲因的分类,法称驳斥了他宗所持的因有六相或三相合一的观点,强调“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种”,对因三相和言三支作了系统阐述。〈观相属论〉
考察关系问题,明确宗因系属仅限于“自体”(自性因)和“因果”(果性因)两种。《诤正理论》和《成他相续论》是为他比量的引申,前者讨论辩论的艺术,专题论述了如何破斥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后者针对唯我论而写的有关外在的精神实在性的讨论,解释了为什么立者的心识可以使他人了悟,说明万法唯识。除《释量论》第一品及法称本人的注和《正理滴论》有梵文原本外,其余五论均只存有藏译本。
《定量论》
亦称《量抉择论》。古印度法称因明七论之一。将陈那《集量论》的六品归纳为三品:现量品、为自比量品和为他比量品。阐述了此三种量的性质、差别和作用等。后世以“通理大论”见称。藏族早期的因明师大多依此论讲学。12世纪有恰巴•法狮子和藏那巴•精进狮子的注疏。13世纪世尊正理剑有其注解名《广严花朵饰》,1991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参见《法称因明七论》
《释量论》
亦译《量评释论》。法称七论中的广论。最完整体现法称的因明思想的著作。但《释量论》除第一品外,已无梵文原本,只有藏译本存世。该书是对陈那《集量论》的解释,但在体系上变动很大,所以有人据此认为法称并非直接依据陈那的《集量论》而可能是依据释尊菩提对陈那原本的注释。将把陈那《集量论》的六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遮诠品、观过类品)摄为自比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为他比量品四品。将《集量论》的一个归敬颂扩展为成量品,而删略了后三品,表明法称的因明更注重于知识论,注重因明对人生伦理的作用,使因明更加佛学化。法称的《释量论》中包括有颂和注释两部分,颂由法称所撰,为自比量品有法称自己的注释,后三品由其弟子帝释慧作注。法尊法师将《释量论•颂》译成了汉文,并编译僧成(一世DL喇嘛)的《释量论释》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正理滴论》
法岑因明思想最概要的一个纲要性表述。全文约六千余字,分为现量、为自比量、问题比量三品。在现量品中,对现量界定为“无分别、不错乱”,比陈那时更明确提出“无错乱”的要求,采用了经部关于外境实有的教义。在为自比量品中,将因的种类划分为“立物因”和“否定因”,并把立物因细分为“自性因”和“果性因”。在为他比量品中,简化了因明的论式,把之前的三支论式简化为二支,并且宗题在他那里也是常被省略。由于其现仍存有梵文本,长期以来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法称因明思想的主要依据。王森、杨化群等人分别从梵文、藏文中将《正理滴论》译成汉文,始刊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一期。
《正理滴论释》
因明著作。亦名《正理滴论广释》。法上著。是对法称《正理滴论》的详细注释,在注中指出了律天所作《正理滴论广注》中的错误。该论后由苏联学者舍尔巴茨基译成英文,成为后人研究法称因明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内遍满论》
因明著作。亦译《中间遍至作用论》宝积静著。专门讨论“事物内容联系的不可分割性问题”的著作。认为因宗不相离性应在有法之内把握,作为“有法”的事物并非只是个别的,而是“存在”的全部分子,喻依即在其中,所以喻依不必再举。宝积静的这一改革使因明论式进入了一个纯演绎的阶段,是因明发展中的重大进步。
《印度因明之著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