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總是和識相伴出現。《因門論》與《似因門論》已佚,但在藏文中有一名爲《因輪論》的小本子,從中可以看到陳那對于“因”的某些觀點。《理門論》是一本邏輯入門書,是一本象《如實論》或《論軌》的概要性手冊。它也仿照該二書的編排,分爲上下兩篇,一是關于論證,一是關于破斥,在論證的末尾也討論了知識方法。認爲只有兩種知識方法,即現量和比量,但對所接受的兩種知識方法的定義是全新的。《取事施設論》分別了叁種假施設,即總聚(空間方面)、相續(時間方面)和分位差別(時空兩方面)。這些東西不能說與它的部分爲一性還是異性,只有真實的法相互之間才談得上一性或異性。這些假設的概念不過是依于諸法所起的識的造作物。《集量論》則是陳那晚年的因明代表作。在陳那因明八論中,除《集量論》有多種釋文外,另《觀叁世論》留有藏譯,《觀總相論》有漢譯(義淨譯《觀總相論頌》一卷),《觀境論》有漢譯本和藏譯本存世,有真谛(《無相思塵論》)與玄奘(《觀所緣緣論》)兩種漢譯,另外義淨亦譯有護法作釋的《觀所緣緣論釋》,《理門論》現有藏譯本及玄奘(《因明正理門論》本)與義淨(《因明正理門論》)兩種漢譯,藏地《理門論》實爲《入正理論》。《取事施設論》現存義淨的漢譯本(《取因假設論》)
《集量論》
古印度陳那著。是其晚年集納自己有關量學(即因明)的零星散論而成,故名。爲其晚年的因明代表作。藏傳稱之爲《量經》(即量學的經典著作),以示尊重。此書分六品,計二百四十七頌:(1)現量品;(2)爲自比量品;(3)爲他比量品;(4)觀喻及似喻品;(5)觀離品;(6)觀過類品。每品先自述主張,然後破斥別人的觀點。該書改五支作法爲叁支作法,又以叁支作法爲中心,說明因叁相、九句因、同喻和合與異喻之離,剖析多種似因,似喻與似能破的推理錯誤。被稱爲“新因明”,爲陳那對印度古因明的重大發展。此書于唐景雲二年(711年)由義淨譯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譯本,惜不久亡佚。11世紀以後,此書又譯傳于西藏。藏譯本《集量論》有兩種:一爲金铠、信慧所譯(見德格版“丹珠爾”),一爲持材護、雅瑪參賈所譯(見北京版“丹珠爾”),兩種譯本出入頗多,很難斷定哪一種更接近陳那原著的面貌。由于《集量論》梵文原典已佚,所以,藏譯本成了現今研究《集量論》的主要依據。印度等國學者曾作過從藏譯本《集量論》還原爲梵文的嘗試,然均爲完成。1928年呂根據藏文本譯出《集量論釋略抄》,法尊法師于1981年編譯出《集量論略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是國內外第一個全譯本。
《因明正理門論》
亦譯《理門論》、《正理門論》、《大論》。古印度陳那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論著。此書梵文原名無“因明”一詞,系譯者爲標明著作性質所加。有兩種漢文譯本。一爲玄奘譯,名《因明正理門論本》。一爲唐義淨譯,名《因明正理門論》。後者僅在卷首比前者多出叁百余字的《釋論緣起》,其余部分兩者完全相同。後人據此認爲,義淨譯的僅是釋論而未譯全,義淨譯本爲後人取玄奘譯本與之湊足一卷而成。此書以立(證明)破(反駁)爲主題,闡釋其中的規則、謬誤的類型和原因。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論能立與似能立,第二部分論能破與似能破。“九句因”在此書中占據了突出地位,用以判別因與似因;解說了同喻與異喻。顯示因叁相的後二者——同品定有、異品遍無,以及辯因與似因、喻及似喻;簡要說明現量的真似以及比量有自悟與悟他之分;在剖析真能破、似能破時,特別依照《正理經》所說,詳細列舉了十四種過失。該書早已佚,現所用文本是由呂和釋印滄1928年對勘而成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
《觀所緣緣論》
又譯《觀境論》,現存有藏語和漢語文本。認爲“極微”雖然通過“五根”造成“識”,但極微並不是“識”的“外境”,因爲它們沒有相同的相狀出現在識中。“和合”(集微的積聚)也不是外境,因爲它是不真實的,也不是緣。因此所知覺的既不是極微,也不是極微的和合。我們也不能知覺極微與和合的構成物,因爲每件事物都是拼湊起來的,我們只能知覺它的一部分,只在事物的相中才有形象,極微中並無形象對象。當極微移去了,識還可以保留,雖然已經沒有對象在場;對象事物是內在所知的色境,它現起仿佛是外境,因爲它是識中的色境,就此來說它是一個緣,是所緣緣。所緣緣永遠是內在的,總是和識相伴出現,這裏有一種二重性,識現起時好象是外在事物(作爲所緣的緣),同時又是它所産生的。境與根的作用是交互爲緣的,識根據它們而現起。
《因輪抉擇論》
因明著作。古印度陳那因明八論中的《因門論》與《似因門論》雖然佚失,但在藏文中有西藏羅班的達菩提薩捶與達磨阿輸伽所譯的《因輪論》的小本子,呂參閱了威提布薩那在《印度邏輯史》中的分析,並將其譯爲漢文,並附有因輪圖,稱之爲《因輪抉擇論》。從中可以看到陳那對于“因”的某些觀點。它澄清了中詞運用規則的標准和揭露詭辯反駁的真實性質,它附有一個圖解闡明在中詞(因)和大詞(後陳)之間,如其一致(同品)和相異(異品)的實例(喻)所指示的配合情況,共有九種。叁行橫排列中,中詞(1)出現于一致實例中,(2)不出現于一致實例中,(3)出現于一部分,而不出現于另一部分一致實例中。與這叁橫排交叉的叁個豎直排列中的中詞(1)出現于相異的實例中,(2)不出現于相異的實例中,(3)出現于部分的,而不出現于另一部分的相異實例中。這種配合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情況,並對這九種可能性陳那插入了一些具體說明,如同品有、異品有等等,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只有第二行的最上與最下兩項是有效的,這與《正理門論》和《入正理論》所提的九句因相同。
《因明入正理論》
新因明經典之一。亦譯《入論》、《小論》。古印度陳那弟子商羯羅主著。一卷。新因明的重要著作。唐玄奘譯。此書梵文原名無“因明”一詞,系譯者爲標明著作性質所加。此書可作爲學習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的入門階梯,分爲悟他的立破和自悟的量論(知識論),而以悟他爲主。此書卷首頌曰“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後人因之稱爲“八門二益”,此爲全書的總綱。在精要概述《門論》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又作整理、補充、發揮,特別在似能立一門裏,依照宗、因、喻叁支整理出叁十叁過(似宗九過,似因十四過,似喻十過)。但有兩點與《門論》不同:一是割舍了九句因;二是緊密聯系宗、因、喻叁支,剖析各類因明過失,把能破與似能破納入于叁十叁過分析之中,由于此書較易爲人接受,故後世爲之作注者甚多。
法稱因明七論
法稱七本因明著作的統稱。簡稱爲“因明七論”,又稱“量學七論”。分別是《釋量論》、《定量論》、(又名《量抉擇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诤正理論》。七論都是對陳那《集量論》的評釋,其中又有法稱自己的發揮和創造。七論中,系統闡述因明義理的“廣論”有叁部,即最詳盡的《釋量論》,較簡單的《定量論》的最爲概要的《正理滴論》。其余四部則是對因明義理某一側面引申和專述,稱爲“肢論”。《釋量論》是法稱七論中最爲重要、最能體現法稱因明思想的著作。《定量論》既有頌又有長行,是《釋量論》的縮略本,它的頌一半以上是出自于《釋量論》,它對爲他比量有較細致的闡發,側重歸納了辨析推理。《正理滴論》更爲簡要,它與《定量論》一樣,分爲叁品,分別討論現量、爲自比量和爲他比量。在四部“肢論”中,〈因滴論〉和〈觀相屬論〉是對爲自比量的發揮。〈因滴論〉主講因的分類,法稱駁斥了他宗所持的因有六相或叁相合一的觀點,強調“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叁種”,對因叁相和言叁支作了系統闡述。〈觀相屬論〉
考察關系問題,明確宗因系屬僅限于“自體”(自性因)和“因果”(果性因)兩種。《诤正理論》和《成他相續論》是爲他比量的引申,前者討論辯論的藝術,專題論述了如何破斥常見和斷見兩種邪見,後者針對唯我論而寫的有關外在的精神實在性的討論,解釋了爲什麼立者的心識可以使他人了悟,說明萬法唯識。除《釋量論》第一品及法稱本人的注和《正理滴論》有梵文原本外,其余五論均只存有藏譯本。
《定量論》
亦稱《量抉擇論》。古印度法稱因明七論之一。將陳那《集量論》的六品歸納爲叁品:現量品、爲自比量品和爲他比量品。闡述了此叁種量的性質、差別和作用等。後世以“通理大論”見稱。藏族早期的因明師大多依此論講學。12世紀有恰巴•法獅子和藏那巴•精進獅子的注疏。13世紀世尊正理劍有其注解名《廣嚴花朵飾》,1991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整理出版。參見《法稱因明七論》
《釋量論》
亦譯《量評釋論》。法稱七論中的廣論。最完整體現法稱的因明思想的著作。但《釋量論》除第一品外,已無梵文原本,只有藏譯本存世。該書是對陳那《集量論》的解釋,但在體系上變動很大,所以有人據此認爲法稱並非直接依據陳那的《集量論》而可能是依據釋尊菩提對陳那原本的注釋。將把陳那《集量論》的六品(即現量品、爲自比量品、爲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遮诠品、觀過類品)攝爲自比量品、成量品、現量品、爲他比量品四品。將《集量論》的一個歸敬頌擴展爲成量品,而刪略了後叁品,表明法稱的因明更注重于知識論,注重因明對人生倫理的作用,使因明更加佛學化。法稱的《釋量論》中包括有頌和注釋兩部分,頌由法稱所撰,爲自比量品有法稱自己的注釋,後叁品由其弟子帝釋慧作注。法尊法師將《釋量論•頌》譯成了漢文,並編譯僧成(一世DL喇嘛)的《釋量論釋》1982年由中國佛教協會印行。
《正理滴論》
法岑因明思想最概要的一個綱要性表述。全文約六千余字,分爲現量、爲自比量、問題比量叁品。在現量品中,對現量界定爲“無分別、不錯亂”,比陳那時更明確提出“無錯亂”的要求,采用了經部關于外境實有的教義。在爲自比量品中,將因的種類劃分爲“立物因”和“否定因”,並把立物因細分爲“自性因”和“果性因”。在爲他比量品中,簡化了因明的論式,把之前的叁支論式簡化爲二支,並且宗題在他那裏也是常被省略。由于其現仍存有梵文本,長期以來成爲東西方學者研究法稱因明思想的主要依據。王森、楊化群等人分別從梵文、藏文中將《正理滴論》譯成漢文,始刊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一期。
《正理滴論釋》
因明著作。亦名《正理滴論廣釋》。法上著。是對法稱《正理滴論》的詳細注釋,在注中指出了律天所作《正理滴論廣注》中的錯誤。該論後由蘇聯學者舍爾巴茨基譯成英文,成爲後人研究法稱因明思想的主要參考資料之一。
《內遍滿論》
因明著作。亦譯《中間遍至作用論》寶積靜著。專門討論“事物內容聯系的不可分割性問題”的著作。認爲因宗不相離性應在有法之內把握,作爲“有法”的事物並非只是個別的,而是“存在”的全部分子,喻依即在其中,所以喻依不必再舉。寶積靜的這一改革使因明論式進入了一個純演繹的階段,是因明發展中的重大進步。
《印度因明之著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