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波罗蜜中,弊魔常使欲断。”
佛语须菩提:“正使弊魔欲断是经者,会不能得胜菩萨摩诃萨。”
舍利弗问佛言:“持谁威神恩,弊魔不能中道断之?”佛告舍利弗:“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复假威神之恩,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护之,菩萨摩诃萨已为得护佛所授者。舍利弗!弊魔不能得中道断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皆共护般若波罗蜜,若有念说诵者,若有学受书者,皆是诸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若有念诵者,若持学书者,以为诸佛威神之所拥护。”
佛语舍利弗:“皆是诸佛威神恩,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当知之为护佛所护。”
舍利弗言:“若有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佛以眼悉视之。”
佛语舍利弗:“怛萨阿竭以佛眼视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最后若书持经卷者,当知是辈悉为怛萨阿竭眼所见已。”
佛语舍利弗:“菩萨至德之人学受持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今近佛坐,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最后若有书持是经者,是辈人极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弗!怛萨阿竭去后,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天竺。其有学已,从南天竺当转至西天竺。其有学已,当从西天竺转至到北天竺。其有学者当学之。”佛语舍利弗:“却后经法且欲断绝时,我悉知持般若波罗蜜者,若最后有书者,佛悉豫见其人称誉说之。”
舍利弗问佛:“最后世时,是般若波罗蜜当到北天竺耶?”
佛言:“当到北天竺。其在彼者当闻般若波罗蜜复行问之,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作衍已来大久远,以故复受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言:“北天竺当有几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
佛语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萨摩诃萨,少有学般若波罗蜜者。若有说者,闻之不恐不难不畏,是人前世时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以是菩萨至德之人持净戒完具,欲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脱。是辈人索佛道者,我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萨芸若。作是学者,在所生处常学是法,便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极尊贵,魔终无那何,不能动还令舍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波罗蜜者,以得极尊,劝乐摩诃衍功德,还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见我,后世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面见佛,说是语无异,是为菩萨行当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
佛语舍利弗:“我劝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学菩萨道,有作是教者,心心展转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劝助者,是辈欲行菩萨道者,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令欢喜学佛道。是辈善男子、善女人心中踊跃欢喜者,愿生他方佛刹,以生异方者,便面见佛说法,复闻波罗蜜,皆悉了了知之,复于彼刹教若干百千人皆行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不了,悉知当来菩萨摩诃萨行,令是辈不懈精进学入六波罗蜜中。”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会复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本愿之所致,不离是法,虽不有所索者,自得六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从是波罗蜜中可出经卷耶?”
佛语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罗蜜者,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为经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劝助之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复学是法,用是故,所生处转得六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觉品第九(丹觉魔品)
须菩提问佛言:“善男子、善女人于学中当有效验。天中天!当何以觉其难?”
佛语须菩提:“心不乐喜者,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卒妄起者,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若有雷电畏怖,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调戏,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相形,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左右顾视,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心邪念不一,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不在经上数从坐起,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未受决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乱便起去,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字不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不喜乐,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乡里郡国县邑不闻般若波罗蜜,及所生处了不闻是。”其意欲悔便即舍去。其人却后当复更劫数乃有所得,甫当于若干劫中喜学余经,不住萨芸若。弃舍深般若波罗蜜去,若学余经者,为以舍本取其末;有学般若波罗蜜者,亦知俗法,复知道法。譬若狗子从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从作务者索食。如是,须菩提!当来有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罗蜜,为随异经术,便堕声闻、辟支佛道地。譬若男子得象观其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有德之人,为二辈中有弃深般若波罗蜜去,反修学余经,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当觉知魔为。”
佛语须菩提:“譬若男子欲见大海者,常未见大海,若见大陂池水,便言:“是水将无是大海?”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菩萨有德之人,弃般若波罗蜜去,反学余经,堕声闻、辟支佛道地,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绝工之师能作殿舍,意欲揆作如日月宫殿令高无不见者,于须菩提意,乃能作不?”
须菩提言:“日月宫殿甚高,终不能作。”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当来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不可意便弃舍去,反明声闻、辟支佛法,于中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男子欲见遮迦越罗者,未见遮迦越罗,反见小王,想其形容被服谛熟观之,便呼言是为遮迦越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不可意便弃去,入声闻法中欲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男子大饥,得百味之食不肯食之,更食六十味之食。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而不可意,便弃舍去,入声闻法中,求萨芸若欲得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如男子得无价摩尼珠,持水精比之,欲令合同。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甫当来有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持比声闻法,于声闻法中欲得萨芸若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若有财利起,闻是言便弃舍去,是菩萨摩诃萨为自作留难。”
须菩提问佛:“如是得书成般若波罗蜜不?”
佛言:“不能得书成之,是善男子当觉知魔为。”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多少书是经者,其言:“我书般若波罗蜜。”于是中想闻其决,欲有所得,当觉知魔为,其作想求者为堕魔界。
“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意念乡里,若念异方,若念异国,若念王者,若念有贼,若念兵,若念斗,意念父母兄弟姊妹亲属,复有余念。魔复益其念,乱菩萨摩诃萨意,为作留难。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有财利——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具足来,闻菩萨耳令意乱,不得学诵书成般若波罗蜜。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有佛深法,魔从次行乱之,令菩萨摩诃萨不复乐欲得沤和拘舍罗,便不可意问般若波罗蜜。”
佛言:“我广说菩萨摩诃萨事,其欲学沤和拘舍罗者,当从般若波罗蜜索之,其不可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为反于声闻道中索沤和拘舍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受经之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法师身得不安,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适安欲与般若波罗蜜,其受经者欲复转去,两不和合,亦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学经之人来,欲受般若波罗蜜,其心欢悦,法师欲至他方,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意欲有所得,若衣服财利,受经之人亦无与心,两不和合,不得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受经之人无所爱惜,在所索者不逆其意,法师所有经卷而不肯现亦不顺解,其受经者便不欢乐,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适欲有所说,其受经之人不欲闻知,如是两不和合,亦不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若身疲极卧欲不起,不乐有所说,受经之人欲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两不和合,不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
《道行般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