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

  乙五 宗旨不同门

  丙一 通辨经论旨归

  丁一 通明诸经旨归

  次明众论旨归门。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用异,故有诸部差别。如明应说不应说,今昔开会,名为《法华》。破斥八倒,辨常无常用,名为《涅槃》。至论不二正道,更无别异。

  明众论旨归,先辨诸经宗旨者,经是根本,论依经造,经旨若明,论宗便晓。“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皆以无所得正观为宗。”这是今宗的特点。大小乘经同明一中道正观诸大乘经固然明一中道观,《阿含》诸经也是为显此一道,只是声闻人根机浅劣,不堪闻一乘大法,不为具足显了说之而已,若根机成熟,即为宣说大乘。小乘只是大乘的前方便,目的都是为了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才是如来出世的本怀。故《法华经》说:“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如来一代言教,虽说三乘五乘诸法,最后皆悉会归一佛乘教,为此故言:“大小乘经,同归一道。”

  大小乘经总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小乘人薄福钝根,不堪闻一乘佛教,故言:“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有人怀疑,诸大乘经,既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为什么诸经的说法内容,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如来教化众生的巧用不同,因而有诸经的差别。例如明应说不应说,辨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为《法华》;破斥八倒,辨常无常用,名为《涅槃》。这二经的说教显然不同,至论二经所明的不二中道、宗旨义趣,更无别异。“应说不应说”者,这是指《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言教,众生的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说,时机不成熟就不应说。故《法华·方便品》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文中“我设是方便”,即是指的设三乘方便,意谓:虽说三乘法,同令入佛慧。又说:“我此九部经,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即是大小乘经,同归一道的明证,只是时机成熟不成熟为异耳。

  《涅槃经》“破斥八倒,辨常无常用”者,世间本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而凡夫执为常乐我净,这就成为四种颠倒,佛陀因此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以破之,但声闻人学得佛说世间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言教,便谓佛果涅槃也是无常、苦、无我、不净,这同样成为颠倒。故佛在《涅槃经》中说佛果涅槃是常乐我净,破斥声闻人的四种颠倒。破凡夫谓世间常乐我净四倒,又破声闻人谓涅槃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倒,名为“破斥八倒”。世尊有时说无常、苦、无我、不净,有时又说常乐我净,这都是教化众生的有效方便之用,至论涅槃实体,体绝百非,理超四句,非常非无常。他家释《涅槃》以常住为宗,今家以为,说常说无常,皆是对治众生病的方便作用,《涅槃》应以非常非无常不二中道为宗。《法华》也是如此。他家谓《法华》会三归一,以一乘为宗,今家以为,说三说一,皆是方便教用,非三非一,不二中道才是《法华》正宗。《法华》、《涅槃》既是这样,一切大乘经无不以不二实相为宗,更无别异。

  丁二 明论同经宗

  在经既尔,在论亦然,虽诸部有异,同用不二正观为宗。又经论同宗,佛说正观为经,论申正观为论,经论用异,正观无别。故《无量义经》云:“如水洗秽义同,约井池为异。”自昔及今,一切诸教,同治断常之病,同开正道,但约今昔教用异耳。

  “在经既尔,在论亦然”者,经既然以不二正观为宗,在论也是以不二正观为宗。论依经而立,还是弘通经义,故经旨既明,论宗易晓,论宗若晓,经旨亦明,故经论相资,相得益彰。这里有时说不二中道,有时说不二正观者,中道为理境,正观是智慧。非中道理境,不能发正观妙慧,非正观妙慧,不能照明中道理境,离境无智,离智无境,境智名殊,义趣无异。又经论同宗,虽有佛菩萨经论作用的不同,但佛菩萨经论所阐明的中道正观没有差别。如水能洗涤尘垢,这是相同的,但有井水和池水的不同。佛经也是这样,“自昔及今,一切诸教,同治断常之病,同开正道”,这是一致的。“自昔及今,一切诸教”,包括今昔大小乘经,“同治断常之病,同开正道”者,昔说诸部《阿含》,同治外道偏邪断常之病,同开流转还灭缘起正道,诸大乘经同治凡夫二乘偏邪断常之病,同开缘起性空不二正道。只是就今昔时机不同,故教用有异耳。

  丙二 别明四论宗旨

  丁一 明《智论》宗旨

  戊一 正述《智论》宗旨

  今四论约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智度论》正释《大品》。而龙树开《大品》为二道,前明般若道,次明方便道。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故《大品》以实慧方便慧为宗。论申经二慧,还以二慧为宗。如《中论》申二谛,还以二谛为宗也。

  欲明四论宗旨不同,先释疑难。疑者说:前文明一切经论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今此四论,何得说为宗旨不同,岂非矛盾?为释此疑,故言“四论约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前就中道理体,故言不二,理唯一正,故经论同宗,教迹多途,故有差别,体用不同,不应有疑。四论,先明《智论》宗旨。《智度论》是解《摩诃般若经》的释论,经的宗旨就是论的宗旨。《摩诃般若经》有三十卷、九十品经文,龙树菩萨将全经分为二道,前六十六品经说般若道,后二十四品经明方便道。此二道又称权实二慧。此二慧即是诸佛菩萨法身父母,以方便为父,般若为母。《维摩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诸导师,无不由是生。”故《摩诃般若》以如实慧和方便慧为宗,论释此经,经既以此二慧为宗,所以《智论》也是以此二慧为宗。

  戊二 释《大品》二慧

  己一 约前后释二慧

  庚一 就体用释前后

  问:《大品》何故前明般若,后明方便耶?答:般若方便,实无前后,而作前后说者,般若为体,方便为用。故《智度论》云:譬如金为体,金上精巧为用,故前明其体,后辨其用也。

  释经二慧,即是解论宗旨。权实二慧,本无前后,约义不同,而作先后讲说。般若是实慧为体,方便是善巧为用。凡物必先有具体,而后才论其作用,如说一把菜刀,要先有刀的实体,而后再说刀的利钝作用,尚无刀体,说什么利钝!又如黄金,可以制作成各种精巧的装饰品工艺品,此等工艺品,皆以金为体,离金便无工艺品。二慧也是这样,要先有慧体,而后说用。梵语般若,此翻为慧,也译为智;梵语沤和,此翻方便。般若是体,是实慧,故先明般若,沤和是用,是方便,故次说之。此权实二智,实智又名根本智,权智名为后得智,要先有根本,而后有枝叶花果,约义不同,故前明般若,后说方便。

  庚二 就超凡越圣释前后

  又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般若超凡,方便越圣,要前超凡,后方越圣,故前明般若,后辨方便。

  凡夫著有,不知法空,菩萨知空,故能超凡;二乘圣人,虽知空义,又住于空,不能即空而涉有,菩萨虽观空即能入有故能越圣。凡夫著有,二乘住空,菩萨能空有不二,故言“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要先超凡而后越圣,故先明般若次辨方便。

  庚三 就破二见释前后

  又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有见,二者无见。般若破其有见,方便斥其无见,故前明般若,后辨方便。

  众生的有无两种偏见,有见在前,空见在后,般若能破有见,方便可破无见,故先明般若,后辨方便。此即非空非有,名为正观。

  己二 约佛经次第释二慧

  若明次第者,三藏多说有教以破外道,而封执三藏之有,故般若次说空。惑者著般若之空,故次说方便,令其离空。故《智度论序》云:知邪病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以滞有之为患,故《般若》为之照,即斯意也。

  此处言“明次第者”,是指佛陀说经的次第。如来成道后,先说《阿含》缘起有教,以破外道邪见,而禀教之流,便执著缘起有法,为破小乘执有,故次说般若空教。有人又著于空,故又说方便令离于空,破有离空,又遣二边,即是中道。故三时教意,蕴在《般若经》中。《智度论序》是罗什上首弟子僧睿所作,即如今文所引,以证如来说教次第。

  己三 约菩萨位次释二慧

  若约位而言,般若配于六地,故前明之,方便在于七地,故后说也。

  六地菩萨深达实相,得般若智体,至七地时能善巧分别诸法,称方便用。或问:般若为体,则般若应胜,方便为用应劣,何故六地名般若,七地为方便?解云:金是贵重之物,固然珍贵,若将金块制作成精巧的工艺品,此工艺品又胜金块。六地菩萨虽得般若智体,未起妙用,至七地时起得善巧妙用,称为方便。是以论云:“般若清净,变为方便。”此言变者,照空之慧,未能涉有,只是空慧未巧,但名般若,照空之慧,即能涉有,故转名方便。非离般若另有方便,空慧纯熟即有巧用,名为方便,在于七地。

  戊三 料简同异

  问:旧亦明《大品》二慧为宗,与今何异?答:今明圣心未曾二,为众生故无二说二,欲令悟于不二,故于旧不同。又虽明二慧,与旧亦异。旧义实慧但照空不达有;沤和但照有不达空。盖是局限圣心,便成二见。今明圣人体无碍之道,故有无碍之用,般若既照空即能鉴有,方便既涉有即能鉴空。具如二智中说。

  料简同异,是简别与旧的解释不同。所谓旧义,是指旧时成实师的解义…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