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P2

  ..续本文上一页。旧的解释,也说《大品》以二慧为宗,但他们所说的二慧是定性二慧,二慧定是二,而不能不二,不二定不二,而不能为二。今明佛智本非二不二,为教化众生,无二权说二,欲令因此说二之教,以悟不二之理,故与旧义不同。又旧义虽明二慧,而二慧的意义也不相同。旧义的二慧,空慧只能照空,不能涉有,权慧只能鉴有,不能照空。这样,便局限了圣心,成空有二见,何名二慧?今宗明,如来本是一中道圆智,义含空有,实智照空的同时即能鉴有,权智鉴有的同时即能照空,空有圆融,通彻无碍,故与旧义不同。“具如二智中说”者,指《大乘玄论》卷四,《净名玄论》卷四五六。

  丁二 辨《中论》宗旨

  戊一 标二谛为宗

  次明《中论》以二谛为宗。所以用二谛为宗者,二谛是佛法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中论》所以用二谛为宗旨,因为二谛是佛法的根本,此论为阐明佛法根本,故以二谛为宗。又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论主学佛,故论以申明二谛为宗。或者问曰:常闻佛法以真如法性,中道实相为本,今何以言以二谛为本?解云:中道实相固然是佛法理性根本,然诸法实相,言忘虑绝,无名无相,众生无由得悟,故真性离言,要因言显,是故如来于无名相中,说二谛教,令学教之人,因教而悟理,所以二谛为显理之本,此意:以二谛为本,即是以中道实相为本。又佛法为如来所说之言教,佛若不说,便无佛教,佛教虽广,不出真俗二谛,故二谛为佛法根本。

  戊二 释二谛义

  己一 约自行释

  自行由二谛者,如《璎珞经·佛母品》明二谛能生佛,故二谛是佛母。盖取二智为佛,二谛能生二智,故以二谛为佛母。即是如来自德圆满由于二谛。

  诸佛菩萨,自行化他皆由二谛。自行由二谛者,如《璎珞经》说:二谛能生佛,故二谛是佛母,意谓:菩萨修学教观,能发生二智,二智圆满,即便是佛。如《净名玄论》卷六说:“有不自有,由无故有;无不自无,由有故无。由有故无,无是有无;由无故有,有是无有。了此因缘有无(二谛),能生二慧。识有是无有,生实方便慧,了无是有无,生方便实慧。”这就是说,观因缘真谛,能生实智,观因缘世谛,能生权智,修此因缘有无二谛,能生权实二智,就是文中所说的,取二智为佛,二谛能生二智,故以二谛为佛母,即是如来自德圆满,由于二谛。

  己二 约化他释

  化他德由二谛者,如来所有说法,常依二谛。故《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也。

  诸佛说法教化众生,便是利他。诸佛说法,不出二谛,一是世俗谛,二是第一义谛。依世俗谛,说有善恶因果报应,以利人天;依第一义谛,说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以利三乘。又说世谛缘生,即是性空无生,无生则无灭。缘生性空,不是定有,也非定无,故说因缘二谛,即是申明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中道实相,以此利益众生,得道成佛。故《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即是如来化他德圆满。

  己三 引证释

  问:何以知自他两德,并由二谛耶?答:《十二门论》云:“以识二谛故,即得自利、他利及以共利。”即其事也。以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故申明二谛为论宗,即令一切众生具得自他二利也。

  次引证解释,何以知自他两利皆由二谛?即引《十二门论》为证。彼论云:“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今是反用其意,故云:以识二谛故即知自利他利共利。最后结云:“以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故申明二谛以为论宗。”前云二谛是佛法根本,此处说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可见佛法即是以二谛为根本,故《中论》即以此为宗趣。

  戊三 明所对之缘

  己一 诸部小乘

  问:何人迷二谛,论主破迷,申二谛耶?答:有三种人,迷于二谛。一者小乘五百部,各执诸法有决定性,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此人失于第一义谛。然既失第一义谛,亦失世谛。所以然者,空宛然而有,故有名空有,方是世谛,彼既失空亦是迷有,故失世谛。故五百部执出如来二谛之外。

  小乘五百部,执诸法实有自性,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故失第一义谛。然彼也迷失世谛,而不知诸法虽毕竟性空,并不妨碍世俗缘起有,“故有名空有”方是正确认识世谛,彼既失空,也是迷有,故声闻人不识大乘圆融二谛,故失于二谛。

  己二 方广外道

  二者方广道人,谓一切诸法,如龟毛兔角,无罪福报应。此人失于世谛。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空,既失空有,也失有空,如斯之人亦失二谛。又诸外道亦失二谛,如有见外道迷于真谛,空见外道迷于世谛。又凡夫著有,故迷真谛,二乘滞空,迷世谛也。

  方广道人是学大乘而不得大乘正义的人,闻大乘说毕竟空,便谓诸法,一无所有,如龟的毛、兔的角那样,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因此便拨无世谛因果,无罪福报应。此人失于世谛。然他既失世谛,同时也迷失真谛,而不知大乘真空。大乘真空是说诸法宛然目前而性常是空,故空名有空。既失即空之有的世谛,也迷即有之空的真谛,这种人也不识大乘中道二谛。又诸外道也不知二谛,有见外道不识真谛,空见外道迷失俗谛。又凡夫著有,不知真谛,二乘住空,不知世谛。这些人都迷失二谛,故《中论》破斥此等迷失,申明中道二谛。

  己三 成实诸师

  第三人,得二谛名,而失二谛旨,斯执甚多,今略出二种:或言二谛一体,或言二谛异体,并不成二谛之义,具如疏初叙之,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故用二谛为宗也。

  “或言二谛一体,或言二谛异体”,前《呵大执》章中已释。成实师开善智藏主张二谛一体,龙光道绰主张二谛异体,兹不重释。“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故用二谛为宗”,此最后一句,是总结前文。

  戊四 引证

  问:何以得知此论用二谛为宗耶?答:略有三种:一者,《璎珞经·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今论正明八不,故知即是辨于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二者,青目序论意,明外人失二谛,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即知破外迷失,申明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也。三者,关内昙影《中论序》云:“此论虽无理不穷,无言不尽,统其要归,会通二谛。”今还述旧释,故知二谛为宗也。

  何以得知《中论》以二谛为宗?这是征引经论来作证明。一是引经,二是引论,三引关中传承。《璎珞经》说:二谛即是八不。彼经云:“二谛者,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中论》开宗明义即标八不,故知即是辨于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二引青目释论,青目叙论主造此论的缘起时说:外人迷失二谛,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故知此论以二谛为宗。三者关内昙影,亲承罗什,作《中论注》。今所引用,是昙影的《中论序》,说明《中论》以二谛为宗,是原来的旧解,是关内的传承。以此三处文证明,《中论》是以二谛为宗。

  戊五 辨名宗双彰

  问:既名《中论》,何故不用中道为宗!乃以二谛为宗耶?答:即二谛是中道,既以二谛为宗,即是以中道为宗。所以然者,还就二谛以明中道。故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但今欲名宗两举,故中谛互说,故宗举其谛,名题其中。若以中道为名,复以中道为宗者,但得不二义,失其二义故也。

  此一问答,问意谓:此论是发扬中道的论,所以名为《中论》,何故不用中道为宗,而以二谛为宗呢?答意有二:一者,用二谛为宗就是用中道为宗,因为中道要由二谛来说明,故依二谛说有三种中道,离二谛无别中道,二谛即是中道。二者,今欲说明,论的宗旨和论的名称,两者并举。“中谛互说”,是要把论的名称称为“中”,论的旨归是“谛”,互相都说出来,故谈论宗,则是二谛,标论题,则名《中论》,名宗双彰,意义更加完善。

  戊六 释经说二谛意

  己一 略释

  问:经何故立二谛耶?答:此有两义: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有世谛,是故不断;以第一义,是故不常,所以立于二谛。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以有第一义故生般若,以有世谛故生方便。具实慧方便慧,有十方三世佛,是故立二谛。

  佛经所以要立真俗二谛,凡有二义:一者,欲表示佛教是中道、是正法,故立二谛。以有世谛,不堕在断边,以有真谛,不落在常边,远离断常二边,就是中道。二者,二谛能生二慧,二慧是三世诸佛菩萨法身父母。如《净名经》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智度即是般若实慧,方便即是善巧权慧,修习真俗二谛,能发生权实二慧,以有权实二慧,便能成就佛道。故喻为法身父母。《中论疏》卷四说:“二谛生二慧者,以悟有宛然而无,故生沤和般若;了无宛然而有,故生般若沤和……以沤和宛然而般若,故不著常,般若宛然而沤和,故不滞断,不断不常,名为正观。”然离二谛,无别中道,即因缘二谛,名为中道;离二慧无别正观,即因缘二慧,名为正观。故以修习二谛中道,发生二慧正观,以得二慧正观,寂灭断常诸边,故有诸佛菩萨。所以二慧名为法身父母。此就能发生二慧,说有二谛。以此二义,特别关键,所以佛经建立二谛。

  己二 广释

  又知第一义是自利,知世谛故能利他,具知二谛,即得共利,故立二谛。又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又佛法渐深,先说世谛因果教化,后为说第一义。又为成就得道智者说第一义,无有说世谛。又若不先说世谛因果,直说第一义,则生断见,是故具明二谛也。

  前文两义,是略解释,更有五义是广解释。如说“又知第一义是自利,知世谛故能利他……”,是说若悟第一义即得般若实慧,若得实慧,即能断烦恼,证圣果,故是自利;知世谛即得方便慧,有方便慧能教化众生是利他,具悟二谛能自他共利。此是释前二慧有自利利他义不是另有别义。第二文云:“又有二谛故佛语皆实”条,此是释前二谛名。今宗常言:二谛是教。然教属方便,何以称谛?释云:依二实说故,所说皆实。《中论·四谛品》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故所说皆实。”为此故言“以有二谛故佛语皆实”。再者,凡夫二乘所解空有,皆是定性空有,属二边之见;佛说因缘空有,皆是中道,名为中道二谛。中道即是实义,以此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第三说明“佛法渐深,先说世谛”等者,还是说明前文二谛次第。先为世人说善恶因果,后为出世者说圣道法,此条重在说世俗谛。第四“又为成就得道智者,说第一义”,是明说第一义谛目的,说第一义能令人悟道,所以说,为“成就得道智者,说第一义,无有说世谛”。此条重在说第一义谛。第五有人生疑:既然闻第一义便能悟道,何故不直说第一义,何必先说世谛?所以最后解云“若不先说世谛因果,直说第一义者”,众生便易生断见,不解中道,所以必须具说真俗二谛。最后两条还是解释第三佛法渐深次第义的。故《中论》云:“若不依世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有这么多深广的意义,所以诸佛说法,常依二谛。

  丁三 释《百论》宗旨

  戊一 正明论宗

  次明《百论》宗者,《百论》破邪,申明二谛,具如《空品》末说,亦应以二谛为宗,但欲与《中论》互相开避,《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用二智为宗,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

  通而言之,《百论》与《中论》大同,《中论》破迷申明二谛,以二谛为宗,《百论》也是破邪申明二谛,也应以二谛为宗。但为说《中》、《百》二论各有重点不同,又欲与《中论》互相开避,故《百论》以二智为宗,就是要说明二谛和二智互相成就。

  戊二 说明理由

  问:《百论》何故用二智为宗耶?答:提婆与外道对面击扬,斗一时权巧智慧,但提婆权智,巧能破邪,巧能显正;而实无所破,亦无所显,故名实智。一论始终,明此二智,故以二智为宗。《中论》不与内争一时权巧,但共同学二谛之人,诤二谛得失,故以二谛为宗。则《中论》用所申为宗,《百论》用能申为宗,欲明佛与菩萨能所共相成也。

  提婆面对外道,巧能破邪,巧能显正,即是权智。虽破而知实无所破,虽显而知实无所显,即是实智。一论始终贯穿此意,故《百论》以二智为宗,即着眼于此。《中论》以所申的真俗二谛为宗,《百论》以能破的权实二智为宗。为欲说明,《中》、《百》二论,破邪显正,能所互用,各有重点不同。若就佛菩萨说明能所共相成者,佛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菩萨则以二慧为能申,二谛为所申,即佛菩萨能所互相成就。

  丁四 《十二门论》宗旨

  次明《十二门论》宗旨,此论亦破内迷,申明二谛,亦以二谛为宗。但今欲示三论不同,宜以境智为宗。所言境智者,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大分深义,谓实相之境,由实相境,发生般若,由般若故万行得成,即是境智之义,故用境智为宗也。

  通叙三论,皆应以二谛为宗,为欲表示三论特点不尽相同,故《十二门论》应以境智为宗。此论专明真空实相,由观真空实相之境,发生中道般若智慧以导成万行,即是境智之义,故用境智以为此论宗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五 宗旨不同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