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五 宗旨不同門▪P2

  ..續本文上一頁。舊的解釋,也說《大品》以二慧爲宗,但他們所說的二慧是定性二慧,二慧定是二,而不能不二,不二定不二,而不能爲二。今明佛智本非二不二,爲教化衆生,無二權說二,欲令因此說二之教,以悟不二之理,故與舊義不同。又舊義雖明二慧,而二慧的意義也不相同。舊義的二慧,空慧只能照空,不能涉有,權慧只能鑒有,不能照空。這樣,便局限了聖心,成空有二見,何名二慧?今宗明,如來本是一中道圓智,義含空有,實智照空的同時即能鑒有,權智鑒有的同時即能照空,空有圓融,通徹無礙,故與舊義不同。“具如二智中說”者,指《大乘玄論》卷四,《淨名玄論》卷四五六。

  丁二 辨《中論》宗旨

  戊一 標二谛爲宗

  次明《中論》以二谛爲宗。所以用二谛爲宗者,二谛是佛法根本,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中論》所以用二谛爲宗旨,因爲二谛是佛法的根本,此論爲闡明佛法根本,故以二谛爲宗。又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論主學佛,故論以申明二谛爲宗。或者問曰:常聞佛法以真如法性,中道實相爲本,今何以言以二谛爲本?解雲:中道實相固然是佛法理性根本,然諸法實相,言忘慮絕,無名無相,衆生無由得悟,故真性離言,要因言顯,是故如來于無名相中,說二谛教,令學教之人,因教而悟理,所以二谛爲顯理之本,此意:以二谛爲本,即是以中道實相爲本。又佛法爲如來所說之言教,佛若不說,便無佛教,佛教雖廣,不出真俗二谛,故二谛爲佛法根本。

  戊二 釋二谛義

  己一 約自行釋

  自行由二谛者,如《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能生佛,故二谛是佛母。蓋取二智爲佛,二谛能生二智,故以二谛爲佛母。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于二谛。

  諸佛菩薩,自行化他皆由二谛。自行由二谛者,如《璎珞經》說:二谛能生佛,故二谛是佛母,意謂:菩薩修學教觀,能發生二智,二智圓滿,即便是佛。如《淨名玄論》卷六說:“有不自有,由無故有;無不自無,由有故無。由有故無,無是有無;由無故有,有是無有。了此因緣有無(二谛),能生二慧。識有是無有,生實方便慧,了無是有無,生方便實慧。”這就是說,觀因緣真谛,能生實智,觀因緣世谛,能生權智,修此因緣有無二谛,能生權實二智,就是文中所說的,取二智爲佛,二谛能生二智,故以二谛爲佛母,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于二谛。

  己二 約化他釋

  化他德由二谛者,如來所有說法,常依二谛。故《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也。

  諸佛說法教化衆生,便是利他。諸佛說法,不出二谛,一是世俗谛,二是第一義谛。依世俗谛,說有善惡因果報應,以利人天;依第一義谛,說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以利叁乘。又說世谛緣生,即是性空無生,無生則無滅。緣生性空,不是定有,也非定無,故說因緣二谛,即是申明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中道實相,以此利益衆生,得道成佛。故《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即是如來化他德圓滿。

  己叁 引證釋

  問:何以知自他兩德,並由二谛耶?答:《十二門論》雲:“以識二谛故,即得自利、他利及以共利。”即其事也。以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故申明二谛爲論宗,即令一切衆生具得自他二利也。

  次引證解釋,何以知自他兩利皆由二谛?即引《十二門論》爲證。彼論雲:“若人不知二谛,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今是反用其意,故雲:以識二谛故即知自利他利共利。最後結雲:“以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故申明二谛以爲論宗。”前雲二谛是佛法根本,此處說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可見佛法即是以二谛爲根本,故《中論》即以此爲宗趣。

  戊叁 明所對之緣

  己一 諸部小乘

  問:何人迷二谛,論主破迷,申二谛耶?答:有叁種人,迷于二谛。一者小乘五百部,各執諸法有決定性,聞畢竟空如刀傷心。此人失于第一義谛。然既失第一義谛,亦失世谛。所以然者,空宛然而有,故有名空有,方是世谛,彼既失空亦是迷有,故失世谛。故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谛之外。

  小乘五百部,執諸法實有自性,聞畢竟空如刀傷心,故失第一義谛。然彼也迷失世谛,而不知諸法雖畢竟性空,並不妨礙世俗緣起有,“故有名空有”方是正確認識世谛,彼既失空,也是迷有,故聲聞人不識大乘圓融二谛,故失于二谛。

  己二 方廣外道

  二者方廣道人,謂一切諸法,如龜毛兔角,無罪福報應。此人失于世谛。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空,既失空有,也失有空,如斯之人亦失二谛。又諸外道亦失二谛,如有見外道迷于真谛,空見外道迷于世谛。又凡夫著有,故迷真谛,二乘滯空,迷世谛也。

  方廣道人是學大乘而不得大乘正義的人,聞大乘說畢竟空,便謂諸法,一無所有,如龜的毛、兔的角那樣,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因此便撥無世谛因果,無罪福報應。此人失于世谛。然他既失世谛,同時也迷失真谛,而不知大乘真空。大乘真空是說諸法宛然目前而性常是空,故空名有空。既失即空之有的世谛,也迷即有之空的真谛,這種人也不識大乘中道二谛。又諸外道也不知二谛,有見外道不識真谛,空見外道迷失俗谛。又凡夫著有,不知真谛,二乘住空,不知世谛。這些人都迷失二谛,故《中論》破斥此等迷失,申明中道二谛。

  己叁 成實諸師

  第叁人,得二谛名,而失二谛旨,斯執甚多,今略出二種:或言二谛一體,或言二谛異體,並不成二谛之義,具如疏初敘之,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故用二谛爲宗也。

  “或言二谛一體,或言二谛異體”,前《呵大執》章中已釋。成實師開善智藏主張二谛一體,龍光道綽主張二谛異體,茲不重釋。“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故用二谛爲宗”,此最後一句,是總結前文。

  戊四 引證

  問:何以得知此論用二谛爲宗耶?答:略有叁種: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今論正明八不,故知即是辨于二谛,故以二谛爲宗。二者,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谛,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此《中論》,即知破外迷失,申明二谛,故以二谛爲宗也。叁者,關內昙影《中論序》雲:“此論雖無理不窮,無言不盡,統其要歸,會通二谛。”今還述舊釋,故知二谛爲宗也。

  何以得知《中論》以二谛爲宗?這是征引經論來作證明。一是引經,二是引論,叁引關中傳承。《璎珞經》說:二谛即是八不。彼經雲:“二谛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中論》開宗明義即標八不,故知即是辨于二谛,故以二谛爲宗。二引青目釋論,青目敘論主造此論的緣起時說:外人迷失二谛,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此《中論》,故知此論以二谛爲宗。叁者關內昙影,親承羅什,作《中論注》。今所引用,是昙影的《中論序》,說明《中論》以二谛爲宗,是原來的舊解,是關內的傳承。以此叁處文證明,《中論》是以二谛爲宗。

  戊五 辨名宗雙彰

  問:既名《中論》,何故不用中道爲宗!乃以二谛爲宗耶?答:即二谛是中道,既以二谛爲宗,即是以中道爲宗。所以然者,還就二谛以明中道。故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但今欲名宗兩舉,故中谛互說,故宗舉其谛,名題其中。若以中道爲名,複以中道爲宗者,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故也。

  此一問答,問意謂:此論是發揚中道的論,所以名爲《中論》,何故不用中道爲宗,而以二谛爲宗呢?答意有二:一者,用二谛爲宗就是用中道爲宗,因爲中道要由二谛來說明,故依二谛說有叁種中道,離二谛無別中道,二谛即是中道。二者,今欲說明,論的宗旨和論的名稱,兩者並舉。“中谛互說”,是要把論的名稱稱爲“中”,論的旨歸是“谛”,互相都說出來,故談論宗,則是二谛,標論題,則名《中論》,名宗雙彰,意義更加完善。

  戊六 釋經說二谛意

  己一 略釋

  問:經何故立二谛耶?答:此有兩義: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有世谛,是故不斷;以第一義,是故不常,所以立于二谛。又二慧是叁世佛法身父母,以有第一義故生般若,以有世谛故生方便。具實慧方便慧,有十方叁世佛,是故立二谛。

  佛經所以要立真俗二谛,凡有二義:一者,欲表示佛教是中道、是正法,故立二谛。以有世谛,不墮在斷邊,以有真谛,不落在常邊,遠離斷常二邊,就是中道。二者,二谛能生二慧,二慧是叁世諸佛菩薩法身父母。如《淨名經》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智度即是般若實慧,方便即是善巧權慧,修習真俗二谛,能發生權實二慧,以有權實二慧,便能成就佛道。故喻爲法身父母。《中論疏》卷四說:“二谛生二慧者,以悟有宛然而無,故生漚和般若;了無宛然而有,故生般若漚和……以漚和宛然而般若,故不著常,般若宛然而漚和,故不滯斷,不斷不常,名爲正觀。”然離二谛,無別中道,即因緣二谛,名爲中道;離二慧無別正觀,即因緣二慧,名爲正觀。故以修習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諸邊,故有諸佛菩薩。所以二慧名爲法身父母。此就能發生二慧,說有二谛。以此二義,特別關鍵,所以佛經建立二谛。

  己二 廣釋

  又知第一義是自利,知世谛故能利他,具知二谛,即得共利,故立二谛。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以世谛故,說有是實,第一義故,說空是實。又佛法漸深,先說世谛因果教化,後爲說第一義。又爲成就得道智者說第一義,無有說世谛。又若不先說世谛因果,直說第一義,則生斷見,是故具明二谛也。

  前文兩義,是略解釋,更有五義是廣解釋。如說“又知第一義是自利,知世谛故能利他……”,是說若悟第一義即得般若實慧,若得實慧,即能斷煩惱,證聖果,故是自利;知世谛即得方便慧,有方便慧能教化衆生是利他,具悟二谛能自他共利。此是釋前二慧有自利利他義不是另有別義。第二文雲:“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條,此是釋前二谛名。今宗常言:二谛是教。然教屬方便,何以稱谛?釋雲:依二實說故,所說皆實。《中論·四谛品》說:“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諸佛依是二谛,而爲衆生說法,故所說皆實。”爲此故言“以有二谛故佛語皆實”。再者,凡夫二乘所解空有,皆是定性空有,屬二邊之見;佛說因緣空有,皆是中道,名爲中道二谛。中道即是實義,以此義說,有二谛故,佛語皆實。第叁說明“佛法漸深,先說世谛”等者,還是說明前文二谛次第。先爲世人說善惡因果,後爲出世者說聖道法,此條重在說世俗谛。第四“又爲成就得道智者,說第一義”,是明說第一義谛目的,說第一義能令人悟道,所以說,爲“成就得道智者,說第一義,無有說世谛”。此條重在說第一義谛。第五有人生疑:既然聞第一義便能悟道,何故不直說第一義,何必先說世谛?所以最後解雲“若不先說世谛因果,直說第一義者”,衆生便易生斷見,不解中道,所以必須具說真俗二谛。最後兩條還是解釋第叁佛法漸深次第義的。故《中論》雲:“若不依世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有這麼多深廣的意義,所以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丁叁 釋《百論》宗旨

  戊一 正明論宗

  次明《百論》宗者,《百論》破邪,申明二谛,具如《空品》末說,亦應以二谛爲宗,但欲與《中論》互相開避,《中論》以二谛爲宗,《百論》用二智爲宗,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

  通而言之,《百論》與《中論》大同,《中論》破迷申明二谛,以二谛爲宗,《百論》也是破邪申明二谛,也應以二谛爲宗。但爲說《中》、《百》二論各有重點不同,又欲與《中論》互相開避,故《百論》以二智爲宗,就是要說明二谛和二智互相成就。

  戊二 說明理由

  問:《百論》何故用二智爲宗耶?答:提婆與外道對面擊揚,鬥一時權巧智慧,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故名實智。一論始終,明此二智,故以二智爲宗。《中論》不與內爭一時權巧,但共同學二谛之人,诤二谛得失,故以二谛爲宗。則《中論》用所申爲宗,《百論》用能申爲宗,欲明佛與菩薩能所共相成也。

  提婆面對外道,巧能破邪,巧能顯正,即是權智。雖破而知實無所破,雖顯而知實無所顯,即是實智。一論始終貫穿此意,故《百論》以二智爲宗,即著眼于此。《中論》以所申的真俗二谛爲宗,《百論》以能破的權實二智爲宗。爲欲說明,《中》、《百》二論,破邪顯正,能所互用,各有重點不同。若就佛菩薩說明能所共相成者,佛以二智爲能說,二谛爲所說,菩薩則以二慧爲能申,二谛爲所申,即佛菩薩能所互相成就。

  丁四 《十二門論》宗旨

  次明《十二門論》宗旨,此論亦破內迷,申明二谛,亦以二谛爲宗。但今欲示叁論不同,宜以境智爲宗。所言境智者,論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大分深義,謂實相之境,由實相境,發生般若,由般若故萬行得成,即是境智之義,故用境智爲宗也。

  通敘叁論,皆應以二谛爲宗,爲欲表示叁論特點不盡相同,故《十二門論》應以境智爲宗。此論專明真空實相,由觀真空實相之境,發生中道般若智慧以導成萬行,即是境智之義,故用境智以爲此論宗旨。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五 宗旨不同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