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五 宗旨不同門
丙一 通辨經論旨歸
丁一 通明諸經旨歸
次明衆論旨歸門。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爲宗。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谛教爲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爲宗。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別。如明應說不應說,今昔開會,名爲《法華》。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爲《涅槃》。至論不二正道,更無別異。
明衆論旨歸,先辨諸經宗旨者,經是根本,論依經造,經旨若明,論宗便曉。“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皆以無所得正觀爲宗。”這是今宗的特點。大小乘經同明一中道正觀諸大乘經固然明一中道觀,《阿含》諸經也是爲顯此一道,只是聲聞人根機淺劣,不堪聞一乘大法,不爲具足顯了說之而已,若根機成熟,即爲宣說大乘。小乘只是大乘的前方便,目的都是爲了使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才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故《法華經》說:“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如來一代言教,雖說叁乘五乘諸法,最後皆悉會歸一佛乘教,爲此故言:“大小乘經,同歸一道。”
大小乘經總的目標雖然是一致的,但小乘人薄福鈍根,不堪聞一乘佛教,故言:“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谛教爲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爲宗。”有人懷疑,諸大乘經,既同以不二正觀爲宗,爲什麼諸經的說法內容,各不相同?這是因爲如來教化衆生的巧用不同,因而有諸經的差別。例如明應說不應說,辨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稱爲《法華》;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爲《涅槃》。這二經的說教顯然不同,至論二經所明的不二中道、宗旨義趣,更無別異。“應說不應說”者,這是指《法華經》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的言教,衆生的時機成熟了就應該說,時機不成熟就不應說。故《法華·方便品》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文中“我設是方便”,即是指的設叁乘方便,意謂:雖說叁乘法,同令入佛慧。又說:“我此九部經,隨順衆生說入大乘爲本。”即是大小乘經,同歸一道的明證,只是時機成熟不成熟爲異耳。
《涅槃經》“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者,世間本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而凡夫執爲常樂我淨,這就成爲四種顛倒,佛陀因此爲說無常、苦、無我、不淨以破之,但聲聞人學得佛說世間無常、苦、無我、不淨的言教,便謂佛果涅槃也是無常、苦、無我、不淨,這同樣成爲顛倒。故佛在《涅槃經》中說佛果涅槃是常樂我淨,破斥聲聞人的四種顛倒。破凡夫謂世間常樂我淨四倒,又破聲聞人謂涅槃無常、苦、無我、不淨四倒,名爲“破斥八倒”。世尊有時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有時又說常樂我淨,這都是教化衆生的有效方便之用,至論涅槃實體,體絕百非,理超四句,非常非無常。他家釋《涅槃》以常住爲宗,今家以爲,說常說無常,皆是對治衆生病的方便作用,《涅槃》應以非常非無常不二中道爲宗。《法華》也是如此。他家謂《法華》會叁歸一,以一乘爲宗,今家以爲,說叁說一,皆是方便教用,非叁非一,不二中道才是《法華》正宗。《法華》、《涅槃》既是這樣,一切大乘經無不以不二實相爲宗,更無別異。
丁二 明論同經宗
在經既爾,在論亦然,雖諸部有異,同用不二正觀爲宗。又經論同宗,佛說正觀爲經,論申正觀爲論,經論用異,正觀無別。故《無量義經》雲:“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爲異。”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同治斷常之病,同開正道,但約今昔教用異耳。
“在經既爾,在論亦然”者,經既然以不二正觀爲宗,在論也是以不二正觀爲宗。論依經而立,還是弘通經義,故經旨既明,論宗易曉,論宗若曉,經旨亦明,故經論相資,相得益彰。這裏有時說不二中道,有時說不二正觀者,中道爲理境,正觀是智慧。非中道理境,不能發正觀妙慧,非正觀妙慧,不能照明中道理境,離境無智,離智無境,境智名殊,義趣無異。又經論同宗,雖有佛菩薩經論作用的不同,但佛菩薩經論所闡明的中道正觀沒有差別。如水能洗滌塵垢,這是相同的,但有井水和池水的不同。佛經也是這樣,“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同治斷常之病,同開正道”,這是一致的。“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包括今昔大小乘經,“同治斷常之病,同開正道”者,昔說諸部《阿含》,同治外道偏邪斷常之病,同開流轉還滅緣起正道,諸大乘經同治凡夫二乘偏邪斷常之病,同開緣起性空不二正道。只是就今昔時機不同,故教用有異耳。
丙二 別明四論宗旨
丁一 明《智論》宗旨
戊一 正述《智論》宗旨
今四論約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別。《智度論》正釋《大品》。而龍樹開《大品》爲二道,前明般若道,次明方便道。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故《大品》以實慧方便慧爲宗。論申經二慧,還以二慧爲宗。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爲宗也。
欲明四論宗旨不同,先釋疑難。疑者說:前文明一切經論同以不二正觀爲宗,今此四論,何得說爲宗旨不同,豈非矛盾?爲釋此疑,故言“四論約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別”。前就中道理體,故言不二,理唯一正,故經論同宗,教迹多途,故有差別,體用不同,不應有疑。四論,先明《智論》宗旨。《智度論》是解《摩诃般若經》的釋論,經的宗旨就是論的宗旨。《摩诃般若經》有叁十卷、九十品經文,龍樹菩薩將全經分爲二道,前六十六品經說般若道,後二十四品經明方便道。此二道又稱權實二慧。此二慧即是諸佛菩薩法身父母,以方便爲父,般若爲母。《維摩經》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故《摩诃般若》以如實慧和方便慧爲宗,論釋此經,經既以此二慧爲宗,所以《智論》也是以此二慧爲宗。
戊二 釋《大品》二慧
己一 約前後釋二慧
庚一 就體用釋前後
問:《大品》何故前明般若,後明方便耶?答:般若方便,實無前後,而作前後說者,般若爲體,方便爲用。故《智度論》雲:譬如金爲體,金上精巧爲用,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也。
釋經二慧,即是解論宗旨。權實二慧,本無前後,約義不同,而作先後講說。般若是實慧爲體,方便是善巧爲用。凡物必先有具體,而後才論其作用,如說一把菜刀,要先有刀的實體,而後再說刀的利鈍作用,尚無刀體,說什麼利鈍!又如黃金,可以製作成各種精巧的裝飾品工藝品,此等工藝品,皆以金爲體,離金便無工藝品。二慧也是這樣,要先有慧體,而後說用。梵語般若,此翻爲慧,也譯爲智;梵語漚和,此翻方便。般若是體,是實慧,故先明般若,漚和是用,是方便,故次說之。此權實二智,實智又名根本智,權智名爲後得智,要先有根本,而後有枝葉花果,約義不同,故前明般若,後說方便。
庚二 就超凡越聖釋前後
又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般若超凡,方便越聖,要前超凡,後方越聖,故前明般若,後辨方便。
凡夫著有,不知法空,菩薩知空,故能超凡;二乘聖人,雖知空義,又住于空,不能即空而涉有,菩薩雖觀空即能入有故能越聖。凡夫著有,二乘住空,菩薩能空有不二,故言“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要先超凡而後越聖,故先明般若次辨方便。
庚叁 就破二見釋前後
又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有見,二者無見。般若破其有見,方便斥其無見,故前明般若,後辨方便。
衆生的有無兩種偏見,有見在前,空見在後,般若能破有見,方便可破無見,故先明般若,後辨方便。此即非空非有,名爲正觀。
己二 約佛經次第釋二慧
若明次第者,叁藏多說有教以破外道,而封執叁藏之有,故般若次說空。惑者著般若之空,故次說方便,令其離空。故《智度論序》雲:知邪病之自起,故《阿含》爲之作,以滯有之爲患,故《般若》爲之照,即斯意也。
此處言“明次第者”,是指佛陀說經的次第。如來成道後,先說《阿含》緣起有教,以破外道邪見,而禀教之流,便執著緣起有法,爲破小乘執有,故次說般若空教。有人又著于空,故又說方便令離于空,破有離空,又遣二邊,即是中道。故叁時教意,蘊在《般若經》中。《智度論序》是羅什上首弟子僧睿所作,即如今文所引,以證如來說教次第。
己叁 約菩薩位次釋二慧
若約位而言,般若配于六地,故前明之,方便在于七地,故後說也。
六地菩薩深達實相,得般若智體,至七地時能善巧分別諸法,稱方便用。或問:般若爲體,則般若應勝,方便爲用應劣,何故六地名般若,七地爲方便?解雲:金是貴重之物,固然珍貴,若將金塊製作成精巧的工藝品,此工藝品又勝金塊。六地菩薩雖得般若智體,未起妙用,至七地時起得善巧妙用,稱爲方便。是以論雲:“般若清淨,變爲方便。”此言變者,照空之慧,未能涉有,只是空慧未巧,但名般若,照空之慧,即能涉有,故轉名方便。非離般若另有方便,空慧純熟即有巧用,名爲方便,在于七地。
戊叁 料簡同異
問:舊亦明《大品》二慧爲宗,與今何異?答:今明聖心未曾二,爲衆生故無二說二,欲令悟于不二,故于舊不同。又雖明二慧,與舊亦異。舊義實慧但照空不達有;漚和但照有不達空。蓋是局限聖心,便成二見。今明聖人體無礙之道,故有無礙之用,般若既照空即能鑒有,方便既涉有即能鑒空。具如二智中說。
料簡同異,是簡別與舊的解釋不同。所謂舊義,是指舊時成實師的解義…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五 宗旨不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