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论》译作法护,《十八部论》译作昙无德,唐译为法藏部,或译为法密,即是昙无德部。罗什、玄奘所译一致,真谛相反,将犊子部下的法尚部当作昙无德部,把化地部下的昙无德部,译为法护部。此昙无德部立五法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禁咒藏、菩萨藏。此部虽属上座部系统,既立五藏,即接受了大众部的思想,大众部最初界外结集法藏时,即结集五藏。道宣律师说:四分律分通大乘,是有来历的。四分律即是昙无德部的律。前文说:从犊子部分出四部,第一法尚部,章主云,即是旧昙无德部,是依《部执论》说,今言法护者,也是依《部执论》说。《大乘玄论》卷五,叙犊子部下,达摩郁多部是法尚部,叙弥沙塞部下为昙无德部即法藏部,今《玄义》言法护者,是依据不同,故所说有异,应以《大乘玄论》为正,此法护部者,应是法藏部,即昙无德部。
戊六 六破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又出一部名善岁部,迦留陀夷是其父,及多比丘尼是其母,七岁得罗汉,值佛闻法,皆能诵持。撰集佛语,次第相对,破外道为一类,对治众生烦恼为一类。时人有信其所说者,别为一部也。
《部执论》说:“于此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岁部,亦名饮光部。”唐也译作饮光部。罗什译梵语名迦叶惟,玄奘译作迦叶波。迦叶译为光,波为饮,梵华倒置,故言饮光,是婆罗门姓。上古有仙人,身有金光,饮蔽余光,故名饮光。此部主是其后代,故也称饮光。又此部主,少年时便有贤德,嘉其少年有德,故名善岁,从姓立名故称饮光,从人立名称为善岁。文云:七岁得罗汉,名少年有德,故名善岁部。>
戊七 七破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又出一部名说度部。谓五阴从此世度至后世,得治道乃灭。亦名说经部,谓唯经藏为正,余二皆成经耳。
此依真谛译名。《部执论》云:“至第四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说度部,亦名说经部。《十八部论》和《宗轮论》亦皆说是四百年中分出。此部明今世五阴过度到后世,未得阿罗汉果,众生五阴六道轮回,永远不灭,故名说度部。唐译为说转部,与说度部意义大同,谓今世五蕴转至后世,相续不断。亦名说经部者,唐译作经量部。此部唯立一经藏,只以经为依为量,故名经量部。初结集时,阿难结集经藏。此部唯以经为正,故唯以阿难为传承祖师。
戊八 总结二十部分破
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大众部有七部,足根本二部,为二十部。
大众部出七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灰山住部、四多闻部、五多闻分别部、六支提山部、七北山部,加根本大众部总为八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一萨婆多部、二犊子部、三法尚部、四贤乘部、五正量部、六密林部、七正地部、八法护部、九善岁部、十说度部、十一雪山住部,加根本上座部为十二部,合大众部所有八部总为二十部。但今文云:上座弟子部移住雪山,因名雪山住部,故雪山住部即是上座部,不应有十二部,只应十一部。有人言:虽说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可说只是一部,但雪山部本末执义不同,原来的上座是反对大众部的,而后来的雪山部执义又同大众部,与根本上座部执义不同,故应为两部。今《玄义》是依真谛所译《部执论》而言。若是《大乘玄论》依罗什译的《十八部论》,说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分成十一部,合在一起也是二十部。大众部分为九者,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出世说部、四窟居(灰山住)部、五多闻部、六施设(说假)部、七支提部、八阿婆罗施罗(西山住)部、九郁多罗施罗(北山住)部,真谛译无西山住部,故只八部。上座分为十一部者,一萨婆多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达摩郁多(法尚)部、五跋陀耶尼(贤乘)部、六三弥底(正量)部、七六成(密林)部、八弥沙塞(化地)部、九昙无德(法藏)部、十迦叶波(饮光)部、十一修多罗论(经量)部。此合上座部和雪山部为一,故只有十一部。今《玄义》与《大乘玄论》所不同者,依据不同,故说有不同。此外尚有南传的说法和藏文系的传说,又有不同,众说纷纭,就不详举了。
丁五 五部和五百部
戊一 正明五部
已一 叙两种五师
而《萨婆多传》有异世五师,有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同世五师者,于优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一时并起,名同世五师。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祗、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又《大集经》亦明五部。而《文殊师利经》、《部执论》及罗什《分别部论》此三皆明二十部。
《萨婆多传》有五卷,梁朝沙门僧佑撰,今不传。异世五师:迦叶传于阿难,阿难传与末田地和舍那婆斯(一作商那和修),此二人并是阿难弟子。末田地行化罽宾,舍那婆斯传化中印,传法给优婆掘多,是为异世五师。所谓同世五师,今文列名,与《大乘玄论》稍异,《玄论》有萨婆多部,而无犊子部,应以《大乘玄论》列名为正。其余四部名字与今皆同。
己二 和会五部与二十部
所以有五部,复有二十部者,取其始终异执,故有二十,取其当世盛行,故但说五部。而言五部一时起者,则与上二十部义相违,或可见闻各异故也。
这是解释和会通同世五师与二十部的说法不同,同世五师与二十部的说法是矛盾的。大众部且不说,属于上座部系的弥沙塞(化地)部、昙无德部和饮光部,都是在佛灭度后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先后分出来的,这里是说“于优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优婆掘多在世,距佛灭度不过百年,这时大众部和上座部是否已经分裂,尚成问题,哪里会有上述同世五师?故同世五师之说,实难成立。今与其和会言:“取其始终异执,故有二十,取其当世盛行,故但说五部。”这样和会,不牵涉时间,意谓:虽始终执义不同,有二十部,但只有五部盛行,故但说五部。然此和会,亦属勉强,正量部和经量部当时亦甚盛行,何以不数?今言此五是律部名,我国传律有五部,即此五部。我国有四分律,属昙无德部;十诵律、有部律,属萨婆多部;僧祗律,属大众部;五分律,属弥沙塞部;迦叶维部,只译有戒本,未译广律。“而言五部一时起者”以下,指出两种说法的矛盾。“或可见闻各异”,亦是和会,“或”是不定之词,意谓:这种矛盾可能是古人见闻各不相同的原故。
戊二 明五百部
所言五百部者,《智度论》释《般若·信毁品》云:佛灭度后,五百岁后,有五百部,不知佛意,为解脱故,执诸法有决定相,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智度论》卷六十三,释经《信毁品》中说:“佛法过五百年,各各分别有五百部。从是以来,以求诸法决定相,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著语言,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此文可有二义:一者,说明佛灭度五百年以后,声闻乘分裂成五百部,各执己见,互相是非。二者,此五百部,各执诸法有决定相,不知如来说法是为解脱生死,因而便失佛教意。此即是叙述造论缘起。
丙三 结造论缘起
丁一 正明造论破迷
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失佛教意,故造论破迷也。
“为诸部异执”者,这是总结二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失佛教意”是为造论因缘。龙树、提婆,此二大士,何故造论?正为诸部异执,各执诸法有决定相,闻大乘经说毕竟空,如刀伤心。但著文字,不知世尊说法,为解脱故,失佛教正意。龙树、提婆,为破除这些迷执,匡扶圣教,是故造论,破邪显正,此即总结缘起。
丁二 料简破取
问:论主为并破诸部?亦有不破耶?答:凡有四句:一破而不取,若是诸部所说,乖大小乘经,自立义者,则破而不取。故《智度论》呵迦旃延弟子云:三藏中无此说,摩诃衍中亦无此说。盖是诸论义师自作此说,即是其事。二取而不破,如《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三亦破亦取,破诸部能迷执情,收取诸部所迷之教。四不破不取,就正道门,未曾有破,亦无所取也。
此文在前已释,这里不再重复。今所要说者,为人皆言,三论好破,曾不自立。然这是龙树、提婆宗风。这四句料简,说得很清楚,也不是一向皆破,有破有不破。破什么?此文说:“诸部所说,乖大小乘经,自立义者,则破而不取。”对小乘诸部是这样,对大乘诸宗也应当这样。对自立义者,龙树呵云:三藏中无此说,摩诃衍中亦无此说,盖是诸论义师,自作此说。”此皆在所破之列。环顾诸大乘宗,自立义者,何尝不在龙树呵斥之内。今承龙树宗风,若非佛经所说,是后人自立义者,不敢从同,为今家所不取。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