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P3

  ..续本文上一页住雪山坐禅,不知佛已灭度。至佛灭后二百年中,方从雪山出,至央崛多罗国,寻觅同行人,见大众部唯弘浅义。其人于大众部,具足诵出深浅义,深义中有大乘义,有弘其说者,别成一部,名多闻部,以所闻多于前人,故名多闻部。《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慈恩疏云: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当时律主具多闻德故。问:前文说:大众部已用《华严》、《般若》等大乘经义,今文为何说大众部唯弘浅义?解云:大众部虽相信引用大乘经义,然仍是正弘三藏,不是正弘大乘,所以大众部初次分裂时,就因为引用大乘经,有信者有不信者,才分成三部的,可见初期大众部所弘,还是以声闻三藏为正统,故多闻部主,谓其唯弘浅义,义不相违。

  戊三 三破

  于二百年中,从大众部更出一部,名多闻分别部。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部执论》云:“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十八部论》云:“又于此一百余年中,摩诃僧祗部中复生异部,名施设部。”《异部宗轮论》说:“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故知分别部即是说假部,“施设”亦是“假”义。今文名多闻分别部者,因其分别多闻部的法义故名。“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云者,,《智度论》卷第十八说:“《昆勒论》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玄奘所传,六足论中的《界身足论》是大迦旃延所造。今云造论,未知所指。佛灭后二百年中,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至摩揭陀国。来大众部中,分别三藏圣教,明此是佛假名说,此是佛真实说,此是真谛,此是俗部,此是因果。大众部中有信其说者,另成一部,名分别说部。此部说:“非世出世一切皆假,故不同一说部,非出世诸法皆是真实,故不同说出世部,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须分别说,故名分别说部。有处说:分别说部属上座部系统分出。

  戊四 四破

  于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大天。尔时摩伽陀国,有优婆塞,大弘佛法。诸外道为利养故,皆剃头出家,便有贼住比丘。大天为贼住主。大天身自出家,所度弟子,依大天从出家受戒。尔时众人共争斯事。上座部云:和上无戒,闍梨有戒,大众亦有戒,受戒则得。戒从大众得,大众知和上无戒,而与共受戒者,大众得突吉罗罪。问:戒既不从和上得,何故称和上名?答:欲令受戒后,和上摄录,教诲弟子耳。萨婆多用此解。余部言:和上无戒及破戒,大众有戒则不得戒,戒从和上得故。因此争论,遂不容大天徒众。因尔别住山间。於此山间,执义又异,故有支提山部及北山部,佛得道及转*轮处。大众处名支提,此处有山,名支提山。于彼山北别有山,名北山部也。

  《部执论》说:“此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独处山间,宣说大众部五种异执,又分成二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住部。”唐译《异部宗轮论》说:“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在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支提)山。彼部僧重祥五事,因兹纷争,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文殊问经》,说有东山住部、北山住部,略无西山住部。

  “有优婆塞大弘佛法,大天为贼住主”者,优婆塞指当时国王。时王敬信三宝,大弘佛法,供养僧众。诸外道等,便失利养,既失利养,为利养故,便自剃头,入佛法中,名为贼住。有聪明者,学通三藏,说法行化,度人出家,真伪混杂,难以分辨。王知此事,即集众僧,检问真伪,愚昧贼住,被逐国外,聪明贼住,有三百人,问三藏义,皆能通释,竟不受屈,还是真伪不辨,因此诸部亦然纷争。国王由于诸部还在纷争,便将被认为是贼住者,别住一处。大天是外道贼住主,为大众部所不容,故别住山间。彼有弟子,依众出家,推问其师,即是贼住,因此又起纷争,或言师若破戒无戒,大众僧清净,自然得戒,萨婆多部,悉同此解。或言师若破戒无戒,弟子不得戒,大众部作此解。大天是贼住主,不为大众认可,因而分部。“支提”意为灵庙,即是塔类,佛成道处,转*轮处及涅槃处,多有灵塔,此部住山,亦有灵塔,故云支提山部。

  戊五 总结大众部分破

  大众部合别数,或五、或七、或八。言五部者,初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此初破成三也;次多闻部、次多闻分别部,故成五部。言七部者,因外道分成二部,谓支提山部及北山部。前五因内执起,后二因外道起。言八部者,则数根本大众部也。

  此总结大众部本末共分成八部,若依《异部宗轮论》多一西山住部,本末便共成九部。

  丁四 上座部分破

  戊一 初破

  次上座弟子部者,佛灭度后,迦叶以三藏付三师:以修多罗付阿难,以毗昙付富楼那,以律付优婆离。阿难去世,以修多罗付末田地,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舍那婆斯付优婆掘多,优婆掘多付富楼那,富楼那付寐者柯,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从迦叶至寐者柯二百年已来无异部。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两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萨婆多部。所以分成两部者,上座弟子部但弘经,以经为正,律开遮不定,毗昙但解释经,或过本或减本,故不正弘之,亦不舍弃二藏也。而萨婆多,谓毗昙最胜,故偏弘之。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毗昙,至迦旃延大兴毗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部,移住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

  此文初段叙上座部,从迦叶至旃延八代相承,二百年无异部,迦旃延去世后,始分成两部。《部执论》说:“上座部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真谛三藏云:从迦叶已来,至三百年无有乖争,至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者,,上座部唯弘经藏,不弘律论。上座部云:佛在忉利天说阿毗昙,尔时迦叶、阿难皆不随佛上天,不闻佛说,故今不弘。律有开遮,随缘不定,故不可依。毗昙则广解诸义,亦有过根本者。经是根本,无开遮增减之过;律与毗昙并是末,末不及本,弘本摄末,故唯弘经,不弘余二藏。

  以后稍弃根本,渐弘毗昙,至迦旃延尼子等,弃本取末,所说与经不相符,欲刊定之,使改末归本,彼固执不从,因此分成异部。名“说一切有”者,此部明一切所知法,不过六种:即是三有为法,三有即三世也;三无为,三无为者,即虚空、思择灭、非思择灭。以此六种摄一切。此六皆是有,故言“一切有”。亦名“说因部”者,此部立义,广出所因故也。慈恩疏云:“说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说因者“因”言所以,就是说明原由,此部诸义,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法为名,故称说因部也。

  戊二 再破

  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种,故名可住子。有阿罗汉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此部是此罗汉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部也。舍利弗是罗喉罗和上,罗喉罗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复是可住子之弟子。舍利弗释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罗喉罗弘舍利弗毗昙,可住子弘罗喉罗所说,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部执论》说于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罗什译《十八部论》说:即此三百年中,于萨婆多部中更生异部,名犊子部。唐译也叫犊子部。真谛说:罗喉罗是舍利弗弟子,可住子是罗喉罗弟子,弘舍利弗所说,因以分部,名为可住。言可住者,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之母是彼种,从母为姓,名可住子。

  戊三 三破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阿罗汉,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三从人作名。四名密林部,从住处作名也。

  文易解不释。今《玄义》所用的诸部名称,都是依据真谛三藏所翻译的《部执论》。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所说与此大同,谓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密林山部,《十八部论》名为六成部。“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者,此是依《部执论》说,若依《十八部论》和《宗轮论》昙无德部是从化地部分出。

  戊四 四破

  三百年,从萨婆多部复出一部,名正地部。有婆罗门是国师,名正地部。善解四韦陀,出家得罗汉,取四韦陀好语,庄严佛经,执义又异,时人有信其所说,故别为一部。

  《部执论》说:于此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正地部。《宗轮论》名化地部,《十八部论》译为弥沙部。真谛云:有婆罗门名正地,解四韦陀论及外道诸义,为国之师,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果,读佛经有不足处,取《韦陀论》、《毗伽罗论》庄严之,如佛口说,义皆具足。其诸弟子有信受其所说者,别为一部。依此罗汉为名,故称正地部。在俗为国师,匡正土境,故名正地,慈恩疏说:是国王出家得道,名化地部。即是五部律中的弥沙塞部,或称五分律。

  戊五 五破

  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得罗汉,恒随目连至往色界中,所有说法皆能诵持,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禁咒藏,五菩萨藏,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

  《部…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