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四“他度”者,钝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问善知识,善知识为说于三宝四谛无疑是初果相,其自观察,方知得初果,故云他度。五“圣道言所显”者,然得圣道时言亦有所显,如身子口诵偈时,即得初果,故云言所显。时众争此五义,或是或非,故成二部也。

  大天情节,前引《婆沙论》已略陈其事,今依《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引真谛所传,少有不同。真谛法师《部执论疏》说:然此大天未出家前,是商主儿,名摩诃提婆,此翻大天,姓拘尸柯。其父贸易往向馀国,留儿在家,年至二十,生相端正。母怀爱染,密为方便,与儿私通,时经六年,不知是母。后虽发觉,爱心不舍。其父从他国还,大得财物,将欲至舍。母闻夫还,恐知此事,即取毒药,令儿杀父。大天持药,逢路杀之,持财物还,与母共活。通母既久,耻人所知,将母逃隐波吒梨城,适逢本国曾所供养比丘,复恐彰露,因遂杀之。复见其母,与馀私通,复害其母。造三逆罪,深生忧悔,欲求灭罪,因即出家。其既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有愚痴者,就其受学,遂有徒众,自称已得阿罗汉果,阿育王闻,数请入宫,恭敬供养。

  次释大天所作的偈。偈的内容有五件事,称为大天五事。一是“馀人染污衣”。依《部执论》及真谛所传,大天本是凡夫,自称是阿罗汉,久说经律,非犯言犯,犯言非犯,曾于梦中漏失不净,而令弟子洗所污衣。弟子便问:师烦恼已尽,何容还有此事?大天回答:漏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罗汉已无;二者不净,罗汉未免,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耶?我此漏失,是为天女娆乱,汝不应怪。这是说,身遗不净,犹如便利涕唾,是生理自然现象,为魔所娆,故有不净。真谛释云,此是魔欲毁我故而以不净污我衣耳,故云“馀人染污衣”。

  “无明疑他度”,此句有三件事。“无明”者,大天欲弟子亲附,次第授记得四沙门果,谓其弟子或得须陀洹果等。诸弟子自疑不得,问师言:“阿罗汉应有证知,云何我等都不自知得果?”大天答言:“阿罗汉亦有无知。无知有二种:一者染污无知,罗汉已无,二者不染污无知,罗汉犹有。”无知即是无明。真谛释云:此是说罗汉犹有无明覆心,故不自知。

  “疑”者,大天说诸弟子得须陀洹果者,亦自疑不得,问师言:“曾闻圣者已度疑惑,于四谛无复疑心,四谛三宝我犹怀疑?”大天答言:“罗汉亦有疑惑。疑惑有二:一者随眠性疑,罗汉已无,处非处疑,罗汉犹有。”释曰:称理名处,不称理名为非处。于事合理不合理,犹疑不决,名为处非处疑,罗汉犹有,故名疑。

  “他度”者,弟子又问:“我是罗汉,应自证知,云何由师之济度,都无现知能自证知?”大天答言:“罗汉有由他度,如舍利弗,目犍连,智通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汝钝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真谛释云:亦有圣人,依他断疑。

  第五“圣道言所显”者,大天虽造众恶,善根不断,于夜半时自思罪重,不知将来受何恶报,忧虑惶恐,不由出声呼言:苦哉!苦哉!弟子寻问:大师所作已办,云何还高呼苦哉?”大天答言:“我呼圣道,谓诸圣道,若不自诚称苦,终不现起。”真谛释云:“大天年岁既老,心力劣弱,入观之时,口若不说,观心不成,故言“圣道言所显”。玄奘重译此偈云:“馀人诱、无知,犹预、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诸佛教。”其义大同。

  大天将此四句偈,安置在戒本后,诵戒时连同诵之,于是大众沸腾,有赞同者,有反对者,竟夜纷争,乃至终朝。为了息争,依律行筹,就是以竹木作签,人各取一枚,以此计算人数,检验对大天五事是赞成者多,还是反对者多。结果,上座部圣贤耆年虽多,而僧数却少,大天朋党耆年上座虽少,而僧数极多,虽依筹取决,因见解不同,遂分成两部。

  上述大天五事,是由上座部系的人所传说,说大天是恶人,大天五事是罪恶的妄言。可是不仅当时赞同大天五事的人是多数,就是后来大乘诸师,如真谛、慈恩等,也认为大天的五事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三论玄义检幽集》又说:真谛《部执论疏》云:大天所说五事,亦有虚实,故共思择。一者天王魔女实能以不净污罗汉衣。二者阿罗汉不断习气,不具一切智,即为无明所复。三者须陀洹人,于三解脱门无不自证,乃无复疑,于余事中犹有疑惑。四者钝根初果,不定自知得与不得,问善知识得须陀洹有何等事相,善知识为说有不坏净,谓若于四谛无疑,于戒无失,于三宝得不坏信者,此人已证初果。因更自观察,自审知得。五者圣道亦有因言显者,如舍利弗等,当口诵偈时,即得圣道。此五事若不如此说者,即名为虚。既有虚实,故共思择,思择此五事,所解不同,故分成两部,即大众部和上座部。依此而言这就肯定大天五事,在教义上是通得过的。但内容有贬低声闻阿罗汉的思想,如说阿罗汉犹有无明,无一切智等,所以上座部坚决反对。实际这已含有大小乘争执的因素。

  戊四 总结二部异执

  问:此二部执,何义异耶?答:义异乃多,今略明其一,大众部执生死涅槃皆是假名,上座部执生死涅槃皆是真实。

  既分成两部,对教义的见解不同当然也很多,大天五事就是实例。这一总结问答,是就其大的方面而言。上座部主张诸法实有,故上座部的正统派称为一切有部,原上座部转名为雪山部,不久便销声匿迹。后来从一切有部又分出十一部,皆属上座部体系。大众部主张诸法皆空,但是假名,这近乎大乘般若,故后来有一说部、说假部等部派的发展。不过,大众部虽兼习方等经,信大乘教义,但以声闻乘为主,直至佛灭五百年后,六百年中,龙树菩萨出世,才专依方等经,弘扬大乘教。

  丁三 大众部分破

  戊一 初破

  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于时大众部,因摩诃提婆移度住央崛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此部将《华严》、《般若》等大乘经,杂三藏中说之,时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不信者,唯言阿难等三师所诵三藏,此则可信,自三藏外诸大乘经,皆不可信。复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缘。一者,尔时犹有亲闻佛说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应有大乘,是故可信。三者,信其师故,是故可信。言三部者,一、一说部,此部执生死涅槃皆是假名,故云一说。二、出世说部,此部言:世间法从颠倒生业,业生果故是不实,出世法不从颠倒生,故是真实。三、灰山住部,前二部从执义受名,此因住处为目(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其执毗昙是实教,经律为权说。故彼引经偈云:“随宜覆身,随宜饮食,随宜住处,疾断烦恼。”随宜复身者,有三衣,佛亦许,无三衣佛亦许。随宜饮食者,时食佛亦许,非时食亦许。随宜住处者,结界住亦许,不结界亦许,疾断烦恼者,佛意但令疾断烦恼。此部甚精进,过余人也。

  《部执论》说:“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异部宗轮论》名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真谛疏说:第二百年,大众部并度行央崛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此部引《华严》、《涅槃》、《胜鬘》、《维摩》、《般若》、《金光明》等诸大乘经。此部中有信此经者,有不信此经者。若不信者,谤言:无《般若》等诸大乘经,言此等经皆是人作,非是佛说,悉简一处,还依三藏根本而执用之。复有信者受此经者,自有三义:一、或由亲闻佛说大乘,故受此经。二、能思择道理。知有此理故信受释迦既能成佛,别人也应能成佛。三由信受其师故,信受师所说。不信者言:五《阿含》中无此经,由此遂分出三部。一说部者,真谛师云:此部执世出世间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此部执世间法从颠倒生,但有假名,出世非假,皆是真实。灰山住部,此部以住处为名,因住灰山修道,故名灰山住部。此部执毗昙论藏是实教,经律是权说,注重慧学,疾断烦恼。宗主叹此部精进过人。

  问:前文说,大众部兼习大乘教义,这里为什么说,有信者有不信者?解云:前文说,与上座部分裂,是就义理见解方面说的,因对三藏教义和对大天五事见解不同而分裂,今大众部初次分裂,是把大乘经公开引出讲说。过去大众部只是学业渊博、有知识的学者兼习,接引初机下愚,还是正用声闻法,间以大乘辅助之,并未必将大乘经公开讲说,所以初一百年中,僧团无分歧。今既已与上座部分裂,可以公开讲大乘经,但大众部中也有一向未闻有大乘之名者,今乍闻之,自然有不信者,故重致分裂。相信大乘者,有三因缘,一者当时犹有亲闻佛说大乘者,二者因思惟道理应有大乘,佛是大智大觉,声闻罗汉是弟子辈,闻声悟道,有疑皆须问佛,佛智高于阿罗汉,声闻法外应有大乘。弥勒受记成佛,《阿含经》中有明文,就是根据。三者信其师故,相信大乘。大众部人通三藏者,多兼习大乘,从第一次界外结集,就有五藏,师资相传,故相信大乘。

  戊二 再破

  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内又出一部,名多闻部。大众部唯弘浅义,弃于深义。佛在世时,有仙人值佛得罗汉,恒随佛往他方及天上听法。佛涅槃时,其人不见,在雪山坐禅,至佛灭度后二百年中,从雪山出,觅诸同行见大众部唯弘浅义,不知深法。其人具足诵浅深义,深义中有大乘义,《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名多闻部。

  《部执论》说:“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异部宗轮论》说:“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又复出一部,名多闻部。”真谛疏云:“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多闻部,佛在世时,有一罗汉,名祠皮衣,昔作仙人,披树皮以祠天故名。出家已后,随佛说法,皆能诵持。佛未涅槃,…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