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四“他度”者,鈍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問善知識,善知識爲說于叁寶四谛無疑是初果相,其自觀察,方知得初果,故雲他度。五“聖道言所顯”者,然得聖道時言亦有所顯,如身子口誦偈時,即得初果,故雲言所顯。時衆爭此五義,或是或非,故成二部也。

  大天情節,前引《婆沙論》已略陳其事,今依《叁論玄義檢幽集》卷五,引真谛所傳,少有不同。真谛法師《部執論疏》說:然此大天未出家前,是商主兒,名摩诃提婆,此翻大天,姓拘屍柯。其父貿易往向馀國,留兒在家,年至二十,生相端正。母懷愛染,密爲方便,與兒私通,時經六年,不知是母。後雖發覺,愛心不舍。其父從他國還,大得財物,將欲至舍。母聞夫還,恐知此事,即取毒藥,令兒殺父。大天持藥,逢路殺之,持財物還,與母共活。通母既久,恥人所知,將母逃隱波吒梨城,適逢本國曾所供養比丘,複恐彰露,因遂殺之。複見其母,與馀私通,複害其母。造叁逆罪,深生憂悔,欲求滅罪,因即出家。其既聰明,出家未久,便能誦持叁藏。有愚癡者,就其受學,遂有徒衆,自稱已得阿羅漢果,阿育王聞,數請入宮,恭敬供養。

  次釋大天所作的偈。偈的內容有五件事,稱爲大天五事。一是“馀人染汙衣”。依《部執論》及真谛所傳,大天本是凡夫,自稱是阿羅漢,久說經律,非犯言犯,犯言非犯,曾于夢中漏失不淨,而令弟子洗所汙衣。弟子便問:師煩惱已盡,何容還有此事?大天回答:漏失略有二種:一者煩惱,羅漢已無;二者不淨,羅漢未免,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耶?我此漏失,是爲天女娆亂,汝不應怪。這是說,身遺不淨,猶如便利涕唾,是生理自然現象,爲魔所娆,故有不淨。真谛釋雲,此是魔欲毀我故而以不淨汙我衣耳,故雲“馀人染汙衣”。

  “無明疑他度”,此句有叁件事。“無明”者,大天欲弟子親附,次第授記得四沙門果,謂其弟子或得須陀洹果等。諸弟子自疑不得,問師言:“阿羅漢應有證知,雲何我等都不自知得果?”大天答言:“阿羅漢亦有無知。無知有二種:一者染汙無知,羅漢已無,二者不染汙無知,羅漢猶有。”無知即是無明。真谛釋雲:此是說羅漢猶有無明覆心,故不自知。

  “疑”者,大天說諸弟子得須陀洹果者,亦自疑不得,問師言:“曾聞聖者已度疑惑,于四谛無複疑心,四谛叁寶我猶懷疑?”大天答言:“羅漢亦有疑惑。疑惑有二:一者隨眠性疑,羅漢已無,處非處疑,羅漢猶有。”釋曰:稱理名處,不稱理名爲非處。于事合理不合理,猶疑不決,名爲處非處疑,羅漢猶有,故名疑。

  “他度”者,弟子又問:“我是羅漢,應自證知,雲何由師之濟度,都無現知能自證知?”大天答言:“羅漢有由他度,如舍利弗,目犍連,智通第一,佛若未記,彼不自知,況汝鈍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真谛釋雲:亦有聖人,依他斷疑。

  第五“聖道言所顯”者,大天雖造衆惡,善根不斷,于夜半時自思罪重,不知將來受何惡報,憂慮惶恐,不由出聲呼言:苦哉!苦哉!弟子尋問:大師所作已辦,雲何還高呼苦哉?”大天答言:“我呼聖道,謂諸聖道,若不自誠稱苦,終不現起。”真谛釋雲:“大天年歲既老,心力劣弱,入觀之時,口若不說,觀心不成,故言“聖道言所顯”。玄奘重譯此偈雲:“馀人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諸佛教。”其義大同。

  大天將此四句偈,安置在戒本後,誦戒時連同誦之,于是大衆沸騰,有贊同者,有反對者,竟夜紛爭,乃至終朝。爲了息爭,依律行籌,就是以竹木作簽,人各取一枚,以此計算人數,檢驗對大天五事是贊成者多,還是反對者多。結果,上座部聖賢耆年雖多,而僧數卻少,大天朋黨耆年上座雖少,而僧數極多,雖依籌取決,因見解不同,遂分成兩部。

  上述大天五事,是由上座部系的人所傳說,說大天是惡人,大天五事是罪惡的妄言。可是不僅當時贊同大天五事的人是多數,就是後來大乘諸師,如真谛、慈恩等,也認爲大天的五事主張,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叁論玄義檢幽集》又說:真谛《部執論疏》雲:大天所說五事,亦有虛實,故共思擇。一者天王魔女實能以不淨汙羅漢衣。二者阿羅漢不斷習氣,不具一切智,即爲無明所複。叁者須陀洹人,于叁解脫門無不自證,乃無複疑,于余事中猶有疑惑。四者鈍根初果,不定自知得與不得,問善知識得須陀洹有何等事相,善知識爲說有不壞淨,謂若于四谛無疑,于戒無失,于叁寶得不壞信者,此人已證初果。因更自觀察,自審知得。五者聖道亦有因言顯者,如舍利弗等,當口誦偈時,即得聖道。此五事若不如此說者,即名爲虛。既有虛實,故共思擇,思擇此五事,所解不同,故分成兩部,即大衆部和上座部。依此而言這就肯定大天五事,在教義上是通得過的。但內容有貶低聲聞阿羅漢的思想,如說阿羅漢猶有無明,無一切智等,所以上座部堅決反對。實際這已含有大小乘爭執的因素。

  戊四 總結二部異執

  問:此二部執,何義異耶?答:義異乃多,今略明其一,大衆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上座部執生死涅槃皆是真實。

  既分成兩部,對教義的見解不同當然也很多,大天五事就是實例。這一總結問答,是就其大的方面而言。上座部主張諸法實有,故上座部的正統派稱爲一切有部,原上座部轉名爲雪山部,不久便銷聲匿迹。後來從一切有部又分出十一部,皆屬上座部體系。大衆部主張諸法皆空,但是假名,這近乎大乘般若,故後來有一說部、說假部等部派的發展。不過,大衆部雖兼習方等經,信大乘教義,但以聲聞乘爲主,直至佛滅五百年後,六百年中,龍樹菩薩出世,才專依方等經,弘揚大乘教。

  丁叁 大衆部分破

  戊一 初破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叁部,于時大衆部,因摩诃提婆移度住央崛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將《華嚴》、《般若》等大乘經,雜叁藏中說之,時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不信者,唯言阿難等叁師所誦叁藏,此則可信,自叁藏外諸大乘經,皆不可信。複有信大乘者,有叁因緣。一者,爾時猶有親聞佛說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應有大乘,是故可信。叁者,信其師故,是故可信。言叁部者,一、一說部,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故雲一說。二、出世說部,此部言:世間法從顛倒生業,業生果故是不實,出世法不從顛倒生,故是真實。叁、灰山住部,前二部從執義受名,此因住處爲目(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爲名)。其執毗昙是實教,經律爲權說。故彼引經偈雲:“隨宜覆身,隨宜飲食,隨宜住處,疾斷煩惱。”隨宜複身者,有叁衣,佛亦許,無叁衣佛亦許。隨宜飲食者,時食佛亦許,非時食亦許。隨宜住處者,結界住亦許,不結界亦許,疾斷煩惱者,佛意但令疾斷煩惱。此部甚精進,過余人也。

  《部執論》說:“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叁部:一、一說部,二、出世說部,叁、灰山住部。”《異部宗輪論》名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真谛疏說:第二百年,大衆部並度行央崛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引《華嚴》、《涅槃》、《勝鬘》、《維摩》、《般若》、《金光明》等諸大乘經。此部中有信此經者,有不信此經者。若不信者,謗言:無《般若》等諸大乘經,言此等經皆是人作,非是佛說,悉簡一處,還依叁藏根本而執用之。複有信者受此經者,自有叁義:一、或由親聞佛說大乘,故受此經。二、能思擇道理。知有此理故信受釋迦既能成佛,別人也應能成佛。叁由信受其師故,信受師所說。不信者言:五《阿含》中無此經,由此遂分出叁部。一說部者,真谛師雲:此部執世出世間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是說,故言一說部。二出世說部,此部執世間法從顛倒生,但有假名,出世非假,皆是真實。灰山住部,此部以住處爲名,因住灰山修道,故名灰山住部。此部執毗昙論藏是實教,經律是權說,注重慧學,疾斷煩惱。宗主歎此部精進過人。

  問:前文說,大衆部兼習大乘教義,這裏爲什麼說,有信者有不信者?解雲:前文說,與上座部分裂,是就義理見解方面說的,因對叁藏教義和對大天五事見解不同而分裂,今大衆部初次分裂,是把大乘經公開引出講說。過去大衆部只是學業淵博、有知識的學者兼習,接引初機下愚,還是正用聲聞法,間以大乘輔助之,並未必將大乘經公開講說,所以初一百年中,僧團無分歧。今既已與上座部分裂,可以公開講大乘經,但大衆部中也有一向未聞有大乘之名者,今乍聞之,自然有不信者,故重致分裂。相信大乘者,有叁因緣,一者當時猶有親聞佛說大乘者,二者因思惟道理應有大乘,佛是大智大覺,聲聞羅漢是弟子輩,聞聲悟道,有疑皆須問佛,佛智高于阿羅漢,聲聞法外應有大乘。彌勒受記成佛,《阿含經》中有明文,就是根據。叁者信其師故,相信大乘。大衆部人通叁藏者,多兼習大乘,從第一次界外結集,就有五藏,師資相傳,故相信大乘。

  戊二 再破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內又出一部,名多聞部。大衆部唯弘淺義,棄于深義。佛在世時,有仙人值佛得羅漢,恒隨佛往他方及天上聽法。佛涅槃時,其人不見,在雪山坐禅,至佛滅度後二百年中,從雪山出,覓諸同行見大衆部唯弘淺義,不知深法。其人具足誦淺深義,深義中有大乘義,《成實論》即從此部出,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名多聞部。

  《部執論》說:“于此第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異部宗輪論》說:“次後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又複出一部,名多聞部。”真谛疏雲:“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多聞部,佛在世時,有一羅漢,名祠皮衣,昔作仙人,披樹皮以祠天故名。出家已後,隨佛說法,皆能誦持。佛未涅槃,…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