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

  丙一 总叙造论因缘

  次别明造论缘起。然所以造论者,如上所明,如来为失道故说经,论主为迷经故造论。为失道故说经,此是根本失,论主为迷经故造论,此是枝末失。又佛为失道者说经,此失谓一往失,论主为迷经故造论,此失即失中更起失。所以然者,以其迷道,此是一失,如来说经,为令入道,而复迷经,故是失中失也。一往之失,谓利根人,闻经即悟;失中之失,谓钝根人也。

  前章经论相资,是总的说明经论缘起。上文说:“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即是总明经论缘起。今还承述此意,明造论缘起,菩萨何故造论?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今文虽具述经论缘起,而重在造论缘起,故标章云:“别明造论缘起。”“为失道者说经,此是根本失”者,众生无始已来迷失了本性,所以名为“根本失”。如来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说经为令悟得本性,上根利智的人,闻经即悟,可是,诸部小乘,薄福钝根,不但未能了达佛经的旨意,反而错误地解释佛经,失去了佛陀说教的本意。这是迷中之迷,失中之失,龙树、提婆为了令众生正确的理解佛经,所以造论,破其错误的见解,申明佛经的正义,这就是龙树、提婆造论的缘起。

  丙二 别明诸部迷经

  丁一 总标诸部异执

  问:何等是迷经之人,答:即是诸部异执。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

  此文指出迷失佛经的小乘诸部总数。佛灭度后,诸部异执,初分成二部,再由二部分成二十部,五百年后多至五百部。初二部者,谓上座部和大众部。这些部派都迷失了佛经的旨意,各有所执。如后文说:“佛灭度后,五百岁后,有五百部,不知佛意,为解脱故,执诸法有决定相,闻毕竟空,如刀伤心。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失佛教意,造论破迷。”明菩萨造论为破迷失教意的偏执,申明佛意。

  丁二 明初分二部

  戊一 初结集法藏时分二部

  言二部者,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耆舍崛山中结集三藏,尔时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谓迦叶为上座。迦叶上陈如一夏,为佛以法付嘱迦叶,名上座部也。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论》则有千人。二大众部,即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所以有二众。迦叶有五百阿罗汉,前入界内,结集三藏,后有多人来结集三藏,迦叶并不许之。有二因缘:一者五百人皆聪明人故,二者已羯摩竟故。依《智度论》阿舍世王但设千人食故,余人来不得。从是以来,至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但有二部名字,未有异执。

  如来于二月十五日入灭,四月十五日,大迦叶于耆舍崛山,七叶窟中结夏安居,并领导五百比丘结集法藏,上座部以大迦叶为首领,都是耆年上座,五百比丘皆是大阿罗汉。又因佛陀付法与大迦叶,成为正统,名声远闻,故称上座部。“迦叶上陈如一夏”者,“陈如”即是憍陈如是佛初度五比丘之一,论说,资格最老,这里说“上陈如一夏”,是说迦叶的夏腊高过陈如一岁。比丘以结夏安居为岁数,不结夏则不数岁,故称夏腊或戒腊。迦叶所领导结集法藏的人数,《部执论》说是五百,《智度论》说是一千人,三月安居中,由阿舍世王供给饮食。

  大众部即是界外大众。称“界外”者按戒律,出家僧众,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要三个月结夏安居,须结个界,就是规定一个界限,三月之内,不出界外。迦叶等五百人,在三个月结夏安居、结集法藏时所规定的活动界限,称为界内,住此界限以外的比丘,称为“界外大众”。当然,所谓界外大众,自有他们自己规定的行动界限。“乃有万数”者,佛灭度后,大迦叶宣布要结集法藏,当时远近比丘来的很多,都要参加结集法藏,故此有万人之多,他们都亲从佛听过法,所以都要参加。但大迦叶不同意,理由是:窟内五百比丘,都是聪明有德的上座大阿罗汉;二是已开过了羯摩会议,作了决定,不须要过多的人。但界外大众,热情很高,不肯散去,遂推举长老婆师波罗汉为首,另行结集法藏。婆师波又翻婆沙波,或婆湿波,是五比丘之一,而年岁大于迦叶,据查对即是十力迦叶,领导界外大众,进行法藏结集。界外大众,有凡有圣,有愚有智,有老有少,人数既多,所以称为大众部。

  《大唐西域记》说:迦叶阿难等界内,结集了经律论三藏,界外大众结集了经藏、律藏、论藏、杂藏、禁咒等五藏。《增一阿含序品》说,迦叶阿难结集经藏、律藏、论藏和杂藏,杂藏即是大乘经。此《增一阿含》或是大众部所传的经,因为大众部有大乘思想,所以说有四藏五藏,真正窟内的结集,只有经律论三藏。《智度论》也说,迦叶阿难只结集声闻乘三藏。

  佛灭度后,最初一百年中,虽有两部的名称,但僧团中的思想还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因为虽有窟内外的两处结集,可总是以迦叶上座部为正统,也就是以声闻乘为正统,所以佛灭度后,初五百年中,声闻乘最为盛行。大乘经教附属于声闻乘中,有的人学习,有的人不学。如原大众部结集五藏,就包括大乘,学习大乘,上座部人没有结集大乘,也无人学习大乘。而声闻乘三藏,上座部和大众部人都必须学习。而大乘经典更多地流传在长者居士在家教徒中,因为大乘经里,往往批破和贬低声闻乘的人和法,如《维摩》、《般若》等经都这样。当时为了尊重比丘僧宝,大乘经多不便于在僧团中流传,这就限制了大乘经教的弘扬和发展。从马鸣龙树开始,才以比丘身份,公开弘演大乘,尤其是龙树菩萨,正式树起了摩诃衍的旗帜,彻底批判了诸部保守的小乘偏见,并打开了局面,从此大乘佛教才广泛地流传和发展。

  戊二 因对大乘见解不同分二部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儿,名摩诃提婆,端正聪明,作三逆罪,后入佛法。凡有二事,一者取诸大乘经,纳三藏中释之。诸阿罗汉结集法藏时,已简除此义,而大众部用此义,上座部不用之,因尔起诤,遂成二部。

  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六年内,僧团里在思想见解方面,没有发生问题,一百一十六年已后,开始分裂成为两派。分裂的原因,《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九说,有一个商主的儿子,名摩诃提婆,译成汉文叫大天。此人生得聪明端正。其父远去他国贸易,经久不还,其子长大,淫秽其母,后闻父返回,心既恐惧,与母设计,遂杀其父。事渐彰露,便领其母,逃隐波吒梨城,后遇本国曾供养的罗汉比丘,复恐事彰,便设计杀死罗汉。后来发现其母,又与他人私通,便愤恨言,我为此事,造二种逆罪,今又舍我更好他人,如此娼秽,谁能容忍,又杀其母。大天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造三逆罪。由不断善根,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思罪重,何由当灭?后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到一比丘所,殷勤求受出家。大天聪慧,出家不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词清巧,善能化导,波吒梨城,无不归仰。这是《毗婆沙》所说。

  今《玄义》说:大天“端正聪明,作三逆罪”,与《婆沙》不同。又说,大天出家后,作两件事,一是将大乘经义,拿到僧团中公开讲,即是今文所说;二是所谓大天五事,这详在后文。这是以大天为起因,导致一味和合的僧团大分裂。大天是大众部的领袖,有很多人相信他,是两派中的多数派。阿育王当时也同情大众部。上述大天造三逆罪,有人怀疑,是上座部对他的人身攻击,所谓大天五事,也是这样。是对大天的人身攻击。今《玄义》是根据真谛三藏的《部执论疏》所说。《部执论》玄奘重译名《异部宗轮论》,它是上座部系,一切有部的世友所作。论中对大众部的领袖大天的叙述,是否真实,难以确知。世友即是《大毗婆沙》四大评家之一。

  一切有部为什么这样攻击大天呢?是因大天将大乘经义拿来加入声闻法中一同讲说,上座部不同意,根本就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持反对意见。“内三藏中”的“内”,读同“纳”,古代通用,今应正式改写成“纳”字。就是说采取大乘经义,纳入声闻藏中解说,这就引起了上座部的反对。原来第一次结集时,上座部诸阿罗汉,已将大乘经义挑简排除掉,窟内结集的纯是小乘三藏。一百多年过去了,后来的上座部人,从未接触过什么大乘佛教。大乘经里有很多话是贬斥声闻乘的。如大天将大乘经义拿到僧团中讲解,违反声闻传统教义,如大天五事就是其中实例,这是上座部所不能接受的。

  大众部从第一次窟外结集时就有了大乘经典,所以有五藏的结集。大众部人,一向兼习大乘教义,大天是大众部有才华聪慧的领袖,说法时有意无意地说出大乘思想,这是很自然的,但上座部不能接受,引起反对,说大天是外道贼住。可是大天是多数派,保守的上座部是少数,反对不了,遂正式分成两部。还沿用原来的名称,上座部和大众部。

  戊三 因大天五事分成二部

  二者,摩诃提婆自作偈言:“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以此一偈,安置戒后,布萨诵戒竟,亦诵此一偈。此偈有五事:一“余人染污衣”者,提婆不净出污衣,而诳弟子言,我是阿罗汉,实无不净,但是天魔女,以不净污罗汉衣,故云“余人染污衣”。然此一语,有虚有实,其实是凡夫,诳弟子说如上事,是故为虚;魔女实能以不净污罗汉衣,是故为实。其众诤其所说,或虚或实,故分二部。二云“无明”者,然罗汉乃无三界受生无明,而有无知习气无明,故云“无明”。时众或言罗汉有无明,或言无无明,因此起诤,故分二部。三云“疑”者,须陀洹果,乃于三解脱门无疑,而于外事有疑,故云疑…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