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

  丙一 總敘造論因緣

  次別明造論緣起。然所以造論者,如上所明,如來爲失道故說經,論主爲迷經故造論。爲失道故說經,此是根本失,論主爲迷經故造論,此是枝末失。又佛爲失道者說經,此失謂一往失,論主爲迷經故造論,此失即失中更起失。所以然者,以其迷道,此是一失,如來說經,爲令入道,而複迷經,故是失中失也。一往之失,謂利根人,聞經即悟;失中之失,謂鈍根人也。

  前章經論相資,是總的說明經論緣起。上文說:“諸佛爲衆生失道,是故說經,菩薩爲衆生迷經,是故造論。”即是總明經論緣起。今還承述此意,明造論緣起,菩薩何故造論?爲衆生迷經,是故造論。今文雖具述經論緣起,而重在造論緣起,故標章雲:“別明造論緣起。”“爲失道者說經,此是根本失”者,衆生無始已來迷失了本性,所以名爲“根本失”。如來爲衆生失道,是故說經,說經爲令悟得本性,上根利智的人,聞經即悟,可是,諸部小乘,薄福鈍根,不但未能了達佛經的旨意,反而錯誤地解釋佛經,失去了佛陀說教的本意。這是迷中之迷,失中之失,龍樹、提婆爲了令衆生正確的理解佛經,所以造論,破其錯誤的見解,申明佛經的正義,這就是龍樹、提婆造論的緣起。

  丙二 別明諸部迷經

  丁一 總標諸部異執

  問:何等是迷經之人,答:即是諸部異執。言諸部異執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

  此文指出迷失佛經的小乘諸部總數。佛滅度後,諸部異執,初分成二部,再由二部分成二十部,五百年後多至五百部。初二部者,謂上座部和大衆部。這些部派都迷失了佛經的旨意,各有所執。如後文說:“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不知佛意,爲解脫故,執諸法有決定相,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龍樹提婆,爲諸部異執,失佛教意,造論破迷。”明菩薩造論爲破迷失教意的偏執,申明佛意。

  丁二 明初分二部

  戊一 初結集法藏時分二部

  言二部者,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聖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耆舍崛山中結集叁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爲上座。迦葉上陳如一夏,爲佛以法付囑迦葉,名上座部也。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論》則有千人。二大衆部,即界外大衆,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爲主,此雲淚出,常悲苦衆生,而淚墮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衆。所以有二衆。迦葉有五百阿羅漢,前入界內,結集叁藏,後有多人來結集叁藏,迦葉並不許之。有二因緣:一者五百人皆聰明人故,二者已羯摩竟故。依《智度論》阿舍世王但設千人食故,余人來不得。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百一十六年,但有二部名字,未有異執。

  如來于二月十五日入滅,四月十五日,大迦葉于耆舍崛山,七葉窟中結夏安居,並領導五百比丘結集法藏,上座部以大迦葉爲首領,都是耆年上座,五百比丘皆是大阿羅漢。又因佛陀付法與大迦葉,成爲正統,名聲遠聞,故稱上座部。“迦葉上陳如一夏”者,“陳如”即是憍陳如是佛初度五比丘之一,論說,資格最老,這裏說“上陳如一夏”,是說迦葉的夏臘高過陳如一歲。比丘以結夏安居爲歲數,不結夏則不數歲,故稱夏臘或戒臘。迦葉所領導結集法藏的人數,《部執論》說是五百,《智度論》說是一千人,叁月安居中,由阿舍世王供給飲食。

  大衆部即是界外大衆。稱“界外”者按戒律,出家僧衆,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要叁個月結夏安居,須結個界,就是規定一個界限,叁月之內,不出界外。迦葉等五百人,在叁個月結夏安居、結集法藏時所規定的活動界限,稱爲界內,住此界限以外的比丘,稱爲“界外大衆”。當然,所謂界外大衆,自有他們自己規定的行動界限。“乃有萬數”者,佛滅度後,大迦葉宣布要結集法藏,當時遠近比丘來的很多,都要參加結集法藏,故此有萬人之多,他們都親從佛聽過法,所以都要參加。但大迦葉不同意,理由是:窟內五百比丘,都是聰明有德的上座大阿羅漢;二是已開過了羯摩會議,作了決定,不須要過多的人。但界外大衆,熱情很高,不肯散去,遂推舉長老婆師波羅漢爲首,另行結集法藏。婆師波又翻婆沙波,或婆濕波,是五比丘之一,而年歲大于迦葉,據查對即是十力迦葉,領導界外大衆,進行法藏結集。界外大衆,有凡有聖,有愚有智,有老有少,人數既多,所以稱爲大衆部。

  《大唐西域記》說:迦葉阿難等界內,結集了經律論叁藏,界外大衆結集了經藏、律藏、論藏、雜藏、禁咒等五藏。《增一阿含序品》說,迦葉阿難結集經藏、律藏、論藏和雜藏,雜藏即是大乘經。此《增一阿含》或是大衆部所傳的經,因爲大衆部有大乘思想,所以說有四藏五藏,真正窟內的結集,只有經律論叁藏。《智度論》也說,迦葉阿難只結集聲聞乘叁藏。

  佛滅度後,最初一百年中,雖有兩部的名稱,但僧團中的思想還是一致的,沒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因爲雖有窟內外的兩處結集,可總是以迦葉上座部爲正統,也就是以聲聞乘爲正統,所以佛滅度後,初五百年中,聲聞乘最爲盛行。大乘經教附屬于聲聞乘中,有的人學習,有的人不學。如原大衆部結集五藏,就包括大乘,學習大乘,上座部人沒有結集大乘,也無人學習大乘。而聲聞乘叁藏,上座部和大衆部人都必須學習。而大乘經典更多地流傳在長者居士在家教徒中,因爲大乘經裏,往往批破和貶低聲聞乘的人和法,如《維摩》、《般若》等經都這樣。當時爲了尊重比丘僧寶,大乘經多不便于在僧團中流傳,這就限製了大乘經教的弘揚和發展。從馬鳴龍樹開始,才以比丘身份,公開弘演大乘,尤其是龍樹菩薩,正式樹起了摩诃衍的旗幟,徹底批判了諸部保守的小乘偏見,並打開了局面,從此大乘佛教才廣泛地流傳和發展。

  戊二 因對大乘見解不同分二部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名摩诃提婆,端正聰明,作叁逆罪,後入佛法。凡有二事,一者取諸大乘經,納叁藏中釋之。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除此義,而大衆部用此義,上座部不用之,因爾起诤,遂成二部。

  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六年內,僧團裏在思想見解方面,沒有發生問題,一百一十六年已後,開始分裂成爲兩派。分裂的原因,《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九十九說,有一個商主的兒子,名摩诃提婆,譯成漢文叫大天。此人生得聰明端正。其父遠去他國貿易,經久不還,其子長大,淫穢其母,後聞父返回,心既恐懼,與母設計,遂殺其父。事漸彰露,便領其母,逃隱波吒梨城,後遇本國曾供養的羅漢比丘,複恐事彰,便設計殺死羅漢。後來發現其母,又與他人私通,便憤恨言,我爲此事,造二種逆罪,今又舍我更好他人,如此娼穢,誰能容忍,又殺其母。大天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造叁逆罪。由不斷善根,深生憂悔,寢處不安,自思罪重,何由當滅?後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遂到一比丘所,殷勤求受出家。大天聰慧,出家不久,便能誦持叁藏文義。言詞清巧,善能化導,波吒梨城,無不歸仰。這是《毗婆沙》所說。

  今《玄義》說:大天“端正聰明,作叁逆罪”,與《婆沙》不同。又說,大天出家後,作兩件事,一是將大乘經義,拿到僧團中公開講,即是今文所說;二是所謂大天五事,這詳在後文。這是以大天爲起因,導致一味和合的僧團大分裂。大天是大衆部的領袖,有很多人相信他,是兩派中的多數派。阿育王當時也同情大衆部。上述大天造叁逆罪,有人懷疑,是上座部對他的人身攻擊,所謂大天五事,也是這樣。是對大天的人身攻擊。今《玄義》是根據真谛叁藏的《部執論疏》所說。《部執論》玄奘重譯名《異部宗輪論》,它是上座部系,一切有部的世友所作。論中對大衆部的領袖大天的敘述,是否真實,難以確知。世友即是《大毗婆沙》四大評家之一。

  一切有部爲什麼這樣攻擊大天呢?是因大天將大乘經義拿來加入聲聞法中一同講說,上座部不同意,根本就不承認大乘經是佛說,持反對意見。“內叁藏中”的“內”,讀同“納”,古代通用,今應正式改寫成“納”字。就是說采取大乘經義,納入聲聞藏中解說,這就引起了上座部的反對。原來第一次結集時,上座部諸阿羅漢,已將大乘經義挑簡排除掉,窟內結集的純是小乘叁藏。一百多年過去了,後來的上座部人,從未接觸過什麼大乘佛教。大乘經裏有很多話是貶斥聲聞乘的。如大天將大乘經義拿到僧團中講解,違反聲聞傳統教義,如大天五事就是其中實例,這是上座部所不能接受的。

  大衆部從第一次窟外結集時就有了大乘經典,所以有五藏的結集。大衆部人,一向兼習大乘教義,大天是大衆部有才華聰慧的領袖,說法時有意無意地說出大乘思想,這是很自然的,但上座部不能接受,引起反對,說大天是外道賊住。可是大天是多數派,保守的上座部是少數,反對不了,遂正式分成兩部。還沿用原來的名稱,上座部和大衆部。

  戊叁 因大天五事分成二部

  二者,摩诃提婆自作偈言:“余人染汙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以此一偈,安置戒後,布薩誦戒竟,亦誦此一偈。此偈有五事:一“余人染汙衣”者,提婆不淨出汙衣,而诳弟子言,我是阿羅漢,實無不淨,但是天魔女,以不淨汙羅漢衣,故雲“余人染汙衣”。然此一語,有虛有實,其實是凡夫,诳弟子說如上事,是故爲虛;魔女實能以不淨汙羅漢衣,是故爲實。其衆诤其所說,或虛或實,故分二部。二雲“無明”者,然羅漢乃無叁界受生無明,而有無知習氣無明,故雲“無明”。時衆或言羅漢有無明,或言無無明,因此起诤,故分二部。叁雲“疑”者,須陀洹果,乃于叁解脫門無疑,而于外事有疑,故雲疑…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