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P3

  ..續本文上一頁住雪山坐禅,不知佛已滅度。至佛滅後二百年中,方從雪山出,至央崛多羅國,尋覓同行人,見大衆部唯弘淺義。其人于大衆部,具足誦出深淺義,深義中有大乘義,有弘其說者,別成一部,名多聞部,以所聞多于前人,故名多聞部。《成實論》即從此部出。慈恩疏雲:廣學叁藏,深悟佛言,從德爲名,當時律主具多聞德故。問:前文說:大衆部已用《華嚴》、《般若》等大乘經義,今文爲何說大衆部唯弘淺義?解雲:大衆部雖相信引用大乘經義,然仍是正弘叁藏,不是正弘大乘,所以大衆部初次分裂時,就因爲引用大乘經,有信者有不信者,才分成叁部的,可見初期大衆部所弘,還是以聲聞叁藏爲正統,故多聞部主,謂其唯弘淺義,義不相違。

  戊叁 叁破

  于二百年中,從大衆部更出一部,名多聞分別部。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雲多聞分別部。

  《部執論》雲:“于此第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一部,名分別說部。”《十八部論》雲:“又于此一百余年中,摩诃僧祗部中複生異部,名施設部。”《異部宗輪論》說:“次後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說假部。”故知分別部即是說假部,“施設”亦是“假”義。今文名多聞分別部者,因其分別多聞部的法義故名。“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雲者,,《智度論》卷第十八說:“《昆勒論》有叁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玄奘所傳,六足論中的《界身足論》是大迦旃延所造。今雲造論,未知所指。佛滅後二百年中,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至摩揭陀國。來大衆部中,分別叁藏聖教,明此是佛假名說,此是佛真實說,此是真谛,此是俗部,此是因果。大衆部中有信其說者,另成一部,名分別說部。此部說:“非世出世一切皆假,故不同一說部,非出世諸法皆是真實,故不同說出世部,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須分別說,故名分別說部。有處說:分別說部屬上座部系統分出。

  戊四 四破

  于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大天。爾時摩伽陀國,有優婆塞,大弘佛法。諸外道爲利養故,皆剃頭出家,便有賊住比丘。大天爲賊住主。大天身自出家,所度弟子,依大天從出家受戒。爾時衆人共爭斯事。上座部雲:和上無戒,闍梨有戒,大衆亦有戒,受戒則得。戒從大衆得,大衆知和上無戒,而與共受戒者,大衆得突吉羅罪。問:戒既不從和上得,何故稱和上名?答:欲令受戒後,和上攝錄,教誨弟子耳。薩婆多用此解。余部言:和上無戒及破戒,大衆有戒則不得戒,戒從和上得故。因此爭論,遂不容大天徒衆。因爾別住山間。於此山間,執義又異,故有支提山部及北山部,佛得道及轉*輪處。大衆處名支提,此處有山,名支提山。于彼山北別有山,名北山部也。

  《部執論》說:“此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曰大天,于大衆部中出家,獨處山間,宣說大衆部五種異執,又分成二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住部。”唐譯《異部宗輪論》說:“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亦名大天,在大衆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製多(支提)山。彼部僧重祥五事,因茲紛爭,分爲叁部,一製多山部,二西山住部,叁北山住部。”《文殊問經》,說有東山住部、北山住部,略無西山住部。

  “有優婆塞大弘佛法,大天爲賊住主”者,優婆塞指當時國王。時王敬信叁寶,大弘佛法,供養僧衆。諸外道等,便失利養,既失利養,爲利養故,便自剃頭,入佛法中,名爲賊住。有聰明者,學通叁藏,說法行化,度人出家,真僞混雜,難以分辨。王知此事,即集衆僧,檢問真僞,愚昧賊住,被逐國外,聰明賊住,有叁百人,問叁藏義,皆能通釋,竟不受屈,還是真僞不辨,因此諸部亦然紛爭。國王由于諸部還在紛爭,便將被認爲是賊住者,別住一處。大天是外道賊住主,爲大衆部所不容,故別住山間。彼有弟子,依衆出家,推問其師,即是賊住,因此又起紛爭,或言師若破戒無戒,大衆僧清淨,自然得戒,薩婆多部,悉同此解。或言師若破戒無戒,弟子不得戒,大衆部作此解。大天是賊住主,不爲大衆認可,因而分部。“支提”意爲靈廟,即是塔類,佛成道處,轉*輪處及涅槃處,多有靈塔,此部住山,亦有靈塔,故雲支提山部。

  戊五 總結大衆部分破

  大衆部合別數,或五、或七、或八。言五部者,初一說部,二出世說部,叁灰山住部,此初破成叁也;次多聞部、次多聞分別部,故成五部。言七部者,因外道分成二部,謂支提山部及北山部。前五因內執起,後二因外道起。言八部者,則數根本大衆部也。

  此總結大衆部本末共分成八部,若依《異部宗輪論》多一西山住部,本末便共成九部。

  丁四 上座部分破

  戊一 初破

  次上座弟子部者,佛滅度後,迦葉以叁藏付叁師:以修多羅付阿難,以毗昙付富樓那,以律付優婆離。阿難去世,以修多羅付末田地,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優婆掘多付富樓那,富樓那付寐者柯,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從迦葉至寐者柯二百年已來無異部。至叁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兩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薩婆多部。所以分成兩部者,上座弟子部但弘經,以經爲正,律開遮不定,毗昙但解釋經,或過本或減本,故不正弘之,亦不舍棄二藏也。而薩婆多,謂毗昙最勝,故偏弘之。從迦葉至掘多正弘經,從富樓那稍棄本弘末,故正弘毗昙,至迦旃延大興毗昙。上座弟子部,見其棄本弘末,四過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部,移住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

  此文初段敘上座部,從迦葉至旃延八代相承,二百年無異部,迦旃延去世後,始分成兩部。《部執論》說:“上座部至第叁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真谛叁藏雲:從迦葉已來,至叁百年無有乖爭,至叁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者,,上座部唯弘經藏,不弘律論。上座部雲:佛在忉利天說阿毗昙,爾時迦葉、阿難皆不隨佛上天,不聞佛說,故今不弘。律有開遮,隨緣不定,故不可依。毗昙則廣解諸義,亦有過根本者。經是根本,無開遮增減之過;律與毗昙並是末,末不及本,弘本攝末,故唯弘經,不弘余二藏。

  以後稍棄根本,漸弘毗昙,至迦旃延尼子等,棄本取末,所說與經不相符,欲刊定之,使改末歸本,彼固執不從,因此分成異部。名“說一切有”者,此部明一切所知法,不過六種:即是叁有爲法,叁有即叁世也;叁無爲,叁無爲者,即虛空、思擇滅、非思擇滅。以此六種攝一切。此六皆是有,故言“一切有”。亦名“說因部”者,此部立義,廣出所因故也。慈恩疏雲:“說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爲,二無爲。有爲叁世,無爲離世,其體皆有,名一切有。說因者“因”言所以,就是說明原由,此部諸義,皆出所以,廣分別之,從所立法爲名,故稱說因部也。

  戊二 再破

  叁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舊犢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種,故名可住子。有阿羅漢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此部是此羅漢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部也。舍利弗是羅喉羅和上,羅喉羅是可住子和上,此部複是可住子之弟子。舍利弗釋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羅喉羅弘舍利弗毗昙,可住子弘羅喉羅所說,此部複弘可住子所說也。

  《部執論》說于第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羅什譯《十八部論》說:即此叁百年中,于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名犢子部。唐譯也叫犢子部。真谛說:羅喉羅是舍利弗弟子,可住子是羅喉羅弟子,弘舍利弗所說,因以分部,名爲可住。言可住者,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之母是彼種,從母爲姓,名可住子。

  戊叁 叁破

  次叁百年中,從可住子複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更各各造論,取經中義足之,所執異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舊昙無德部也。二賢乘部。叁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阿羅漢,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叁從人作名。四名密林部,從住處作名也。

  文易解不釋。今《玄義》所用的諸部名稱,都是依據真谛叁藏所翻譯的《部執論》。玄奘譯的《異部宗輪論》所說與此大同,謂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密林山部,《十八部論》名爲六成部。“法尚部即舊昙無德部”者,此是依《部執論》說,若依《十八部論》和《宗輪論》昙無德部是從化地部分出。

  戊四 四破

  叁百年,從薩婆多部複出一部,名正地部。有婆羅門是國師,名正地部。善解四韋陀,出家得羅漢,取四韋陀好語,莊嚴佛經,執義又異,時人有信其所說,故別爲一部。

  《部執論》說:于此叁百年中,從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正地部。《宗輪論》名化地部,《十八部論》譯爲彌沙部。真谛雲:有婆羅門名正地,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義,爲國之師,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果,讀佛經有不足處,取《韋陀論》、《毗伽羅論》莊嚴之,如佛口說,義皆具足。其諸弟子有信受其所說者,別爲一部。依此羅漢爲名,故稱正地部。在俗爲國師,匡正土境,故名正地,慈恩疏說:是國王出家得道,名化地部。即是五部律中的彌沙塞部,或稱五分律。

  戊五 五破

  叁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護部。其本是目連弟子得羅漢,恒隨目連至往色界中,所有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爲五藏,叁藏如常,四禁咒藏,五菩薩藏,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也。

  《部…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