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P4

  ..續本文上一頁執論》譯作法護,《十八部論》譯作昙無德,唐譯爲法藏部,或譯爲法密,即是昙無德部。羅什、玄奘所譯一致,真谛相反,將犢子部下的法尚部當作昙無德部,把化地部下的昙無德部,譯爲法護部。此昙無德部立五法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禁咒藏、菩薩藏。此部雖屬上座部系統,既立五藏,即接受了大衆部的思想,大衆部最初界外結集法藏時,即結集五藏。道宣律師說:四分律分通大乘,是有來曆的。四分律即是昙無德部的律。前文說:從犢子部分出四部,第一法尚部,章主雲,即是舊昙無德部,是依《部執論》說,今言法護者,也是依《部執論》說。《大乘玄論》卷五,敘犢子部下,達摩郁多部是法尚部,敘彌沙塞部下爲昙無德部即法藏部,今《玄義》言法護者,是依據不同,故所說有異,應以《大乘玄論》爲正,此法護部者,應是法藏部,即昙無德部。

  戊六 六破

  叁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名善歲部,迦留陀夷是其父,及多比丘尼是其母,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皆能誦持。撰集佛語,次第相對,破外道爲一類,對治衆生煩惱爲一類。時人有信其所說者,別爲一部也。

  《部執論》說:“于此第叁百年中,從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歲部,亦名飲光部。”唐也譯作飲光部。羅什譯梵語名迦葉惟,玄奘譯作迦葉波。迦葉譯爲光,波爲飲,梵華倒置,故言飲光,是婆羅門姓。上古有仙人,身有金光,飲蔽余光,故名飲光。此部主是其後代,故也稱飲光。又此部主,少年時便有賢德,嘉其少年有德,故名善歲,從姓立名故稱飲光,從人立名稱爲善歲。文雲:七歲得羅漢,名少年有德,故名善歲部。>

  戊七 七破

  叁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名說度部。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得治道乃滅。亦名說經部,謂唯經藏爲正,余二皆成經耳。

  此依真谛譯名。《部執論》雲:“至第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說度部,亦名說經部。《十八部論》和《宗輪論》亦皆說是四百年中分出。此部明今世五陰過度到後世,未得阿羅漢果,衆生五陰六道輪回,永遠不滅,故名說度部。唐譯爲說轉部,與說度部意義大同,謂今世五蘊轉至後世,相續不斷。亦名說經部者,唐譯作經量部。此部唯立一經藏,只以經爲依爲量,故名經量部。初結集時,阿難結集經藏。此部唯以經爲正,故唯以阿難爲傳承祖師。

  戊八 總結二十部分破

  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大衆部有七部,足根本二部,爲二十部。

  大衆部出七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叁灰山住部、四多聞部、五多聞分別部、六支提山部、七北山部,加根本大衆部總爲八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一薩婆多部、二犢子部、叁法尚部、四賢乘部、五正量部、六密林部、七正地部、八法護部、九善歲部、十說度部、十一雪山住部,加根本上座部爲十二部,合大衆部所有八部總爲二十部。但今文雲:上座弟子部移住雪山,因名雪山住部,故雪山住部即是上座部,不應有十二部,只應十一部。有人言:雖說上座部轉名雪山部,可說只是一部,但雪山部本末執義不同,原來的上座是反對大衆部的,而後來的雪山部執義又同大衆部,與根本上座部執義不同,故應爲兩部。今《玄義》是依真谛所譯《部執論》而言。若是《大乘玄論》依羅什譯的《十八部論》,說大衆部分爲九部,上座部分成十一部,合在一起也是二十部。大衆部分爲九者,一大衆部、二一說部、叁出世說部、四窟居(灰山住)部、五多聞部、六施設(說假)部、七支提部、八阿婆羅施羅(西山住)部、九郁多羅施羅(北山住)部,真谛譯無西山住部,故只八部。上座分爲十一部者,一薩婆多部、二雪山部、叁犢子部、四達摩郁多(法尚)部、五跋陀耶尼(賢乘)部、六叁彌底(正量)部、七六成(密林)部、八彌沙塞(化地)部、九昙無德(法藏)部、十迦葉波(飲光)部、十一修多羅論(經量)部。此合上座部和雪山部爲一,故只有十一部。今《玄義》與《大乘玄論》所不同者,依據不同,故說有不同。此外尚有南傳的說法和藏文系的傳說,又有不同,衆說紛纭,就不詳舉了。

  丁五 五部和五百部

  戊一 正明五部

  已一 敘兩種五師

  而《薩婆多傳》有異世五師,有同世五師。異世五師者,一迦葉、二阿難、叁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優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同世五師者,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一時並起,名同世五師。一昙無德、二摩诃僧祗、叁彌沙塞、四迦葉維、五犢子部。又《大集經》亦明五部。而《文殊師利經》、《部執論》及羅什《分別部論》此叁皆明二十部。

  《薩婆多傳》有五卷,梁朝沙門僧佑撰,今不傳。異世五師:迦葉傳于阿難,阿難傳與末田地和舍那婆斯(一作商那和修),此二人並是阿難弟子。末田地行化罽賓,舍那婆斯傳化中印,傳法給優婆掘多,是爲異世五師。所謂同世五師,今文列名,與《大乘玄論》稍異,《玄論》有薩婆多部,而無犢子部,應以《大乘玄論》列名爲正。其余四部名字與今皆同。

  己二 和會五部與二十部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者,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而言五部一時起者,則與上二十部義相違,或可見聞各異故也。

  這是解釋和會通同世五師與二十部的說法不同,同世五師與二十部的說法是矛盾的。大衆部且不說,屬于上座部系的彌沙塞(化地)部、昙無德部和飲光部,都是在佛滅度後叁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先後分出來的,這裏是說“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優婆掘多在世,距佛滅度不過百年,這時大衆部和上座部是否已經分裂,尚成問題,哪裏會有上述同世五師?故同世五師之說,實難成立。今與其和會言:“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這樣和會,不牽涉時間,意謂:雖始終執義不同,有二十部,但只有五部盛行,故但說五部。然此和會,亦屬勉強,正量部和經量部當時亦甚盛行,何以不數?今言此五是律部名,我國傳律有五部,即此五部。我國有四分律,屬昙無德部;十誦律、有部律,屬薩婆多部;僧祗律,屬大衆部;五分律,屬彌沙塞部;迦葉維部,只譯有戒本,未譯廣律。“而言五部一時起者”以下,指出兩種說法的矛盾。“或可見聞各異”,亦是和會,“或”是不定之詞,意謂:這種矛盾可能是古人見聞各不相同的原故。

  戊二 明五百部

  所言五百部者,《智度論》釋《般若·信毀品》雲: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不知佛意,爲解脫故,執諸法有決定相,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智度論》卷六十叁,釋經《信毀品》中說:“佛法過五百年,各各分別有五百部。從是以來,以求諸法決定相,自執其法,不知佛爲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此文可有二義:一者,說明佛滅度五百年以後,聲聞乘分裂成五百部,各執己見,互相是非。二者,此五百部,各執諸法有決定相,不知如來說法是爲解脫生死,因而便失佛教意。此即是敘述造論緣起。

  丙叁 結造論緣起

  丁一 正明造論破迷

  

  龍樹、提婆,爲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

  “爲諸部異執”者,這是總結二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失佛教意”是爲造論因緣。龍樹、提婆,此二大士,何故造論?正爲諸部異執,各執諸法有決定相,聞大乘經說畢竟空,如刀傷心。但著文字,不知世尊說法,爲解脫故,失佛教正意。龍樹、提婆,爲破除這些迷執,匡扶聖教,是故造論,破邪顯正,此即總結緣起。

  丁二 料簡破取

  問:論主爲並破諸部?亦有不破耶?答:凡有四句:一破而不取,若是諸部所說,乖大小乘經,自立義者,則破而不取。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雲:叁藏中無此說,摩诃衍中亦無此說。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說,即是其事。二取而不破,如《文殊問經》雲:“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叁亦破亦取,破諸部能迷執情,收取諸部所迷之教。四不破不取,就正道門,未曾有破,亦無所取也。

  此文在前已釋,這裏不再重複。今所要說者,爲人皆言,叁論好破,曾不自立。然這是龍樹、提婆宗風。這四句料簡,說得很清楚,也不是一向皆破,有破有不破。破什麼?此文說:“諸部所說,乖大小乘經,自立義者,則破而不取。”對小乘諸部是這樣,對大乘諸宗也應當這樣。對自立義者,龍樹呵雲:叁藏中無此說,摩诃衍中亦無此說,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說。”此皆在所破之列。環顧諸大乘宗,自立義者,何嘗不在龍樹呵斥之內。今承龍樹宗風,若非佛經所說,是後人自立義者,不敢從同,爲今家所不取。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二別釋衆品 乙二 明造論緣起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