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谛,能发生论主的二慧,菩萨的二慧,是论主的“能”,此“能”为二谛所生。二慧由二谛所生,故言“经所为论能”。第三句“论能为经所”,此句和前第二“经所为论能”是相互涉入的,“经所为论能”反过来就是“论能为经所”。同是一种二谛,在经是“所”,为佛“所”说故,在论为“能”,“能”生论主二慧故。这种相互转化,表明“能所”皆无实性,皆随因缘转变故。若就圆融的理论讲,就是圆融无碍,即能即所,即所即能。二慧也是如此,在论为“能”,菩萨由二慧“能”造论故,为二谛经“所”发生,故“论能为经所”。这说明“能所”相互对待而有,正是基于性空的理论。由于诸法无定性,才能互相涉入,才能互相转化,才能圆融无碍。
释第四句“论所为经能”,此句费解,“论所为经能”,应和第一句“经能为论所”相互交涉,然经“能”是佛智,为论“所”悟入,亦是佛智。佛的二智,在经为“能”,在论对望为“所”,而今文说,“论主言教(论所)能申佛二谛,佛所说二谛是经“所”,而不是经“能”,何以言论“所”为经“能”,论主言教申佛二谛耶?今解,若言二谛为经“能”,佛说的经教是二谛,此二谛能生论主二慧,故二谛即为“经能”,故言论主言教(论所)能申佛二谛。故下文说:“经若能,若所,皆为能资。”又二谛由佛智而说,在佛存之于心名智,说之于口为谛,若解二谛经教,即悟佛之智慧,此是谛智不二义,故申佛二智和申佛二谛,意思是一致的。列表如下:
┌经能——如来二智——为论主所悟——论所┐
四句┤经所——佛说二谛——生论主二慧——论能├能所绞络
│论能——论主二慧——由经所生———经所│
└论所——论主言教——能申佛二谛——经能┘
丁三 正明经论相资
次会四句为二句。经若能若所并是能资,论若能若所皆是所资。又论若能若所悉为能申,经若能若所悉是所申,故合成一能一所也。
经论能所就是相资,就是谈经论的关系。是经论什么关系?是互助关系,互助就是相资。前文开四句谈能所关系,此文指出是互助关系,故此文正明“经论相资”。“经论相资”者,佛有大智,识众生机,故能随机设教;菩萨学得经教,依据经意,方能造论,有经才能有论,名经资于论,故在经若能若所并是能资,论则若能若所便是所资了。佛经佛智,甚深难解,菩萨造论,申明经教,光大佛理,名为能申。《成实论》云:“经有论故,义则易解。”论能申经,即是论资于经,故在论,若能若所悉为能申,佛经若能若所皆是所申。这就是经论互助相资。言“会四句为二句”者,经有一能一所为一句,论也一能一所为二句。虽有二句,真实只是一句,只有一能一所,故只有一句。故言“合成一能一所”,即合两句成为一句了。
丙三 摄用归体
次泯一句以归无句。以能而为所,则能非定能;以所而为能,则所非定所。以能非定能,是则非能;所非定所,是则非所。故非能非所,非经非论,非佛非菩萨,不知何以目之,故称正法,强名中实也。问:能非定能,是则非能,所非定所,是则非所,出何文耶?答:《中论·然可然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即其证也。
前文从体起用,今还摄用归体。众生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迷失真实随逐虚妄,一旦悟得真如实相,便息妄归真而成就佛果,便安住于涅槃法性寂灭海中。涅槃法性是一切法的真性,此正法性中,无名无相,无佛无众生,更无经论能所,这在佛的真实境界中虽是如此,但在众生的迷昧虚妄境界中,有众生、有生死、在三界受苦。诸佛为了唤醒迷昧的众生,故说法教化,既有经教,便有菩萨造论辅扬,这就是佛菩萨经论度众生的大用。众生若能禀学经教,悟入法界本体,即是摄用归体,安住在常乐我净寂灭海中。文云:“以能而为所,则能非定能,以所而为能,则所非定所。”这说明“泯一句以归无句”,摄用归体。能所互相转化,就表明它没有决定性和真实性。
“以能非定能,是则非能;所非定所,是则非所。”“能所”既没有固定性和真实性,那怎么可以说它是能所呢?这就归结到非有非无的无句了。前文从体起用,明一切皆有,今摄用归体,说一切皆无。这样的涅槃法体,无名无相,怎能令人领会认识呢?所以又说:不知何以为名,“且称正法,强名中实。”“正法”即是涅槃法性,“中实”就是中道实相。以般若的观点说,涅槃实相也是假名。《金刚般若》云:“所谓实相,即非实相,是名实相。”照例可说,所谓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
次引《中论》证明相待非真实的理论根据。对长说短,对短说长,名为相待。对小说大,对大说小,皆是因待。“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是说,如果“长”是因待“短”而有,那么这“长”还须给“短”作因待。长是对短而有,短也须对长才说有短,长短相因而有,就是相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后二句破相待,所谓相待,即非相待,大意是说:在无长之前,也无有短,是“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无短自然也无长。能和所也是这样。因能有所,待所说能,无能即无所,无所亦无能。便无从相待,无相待则一切皆空。这是一种相对论,相对论是佛教缘起论形式的一种。佛教缘起论的原则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法从因缘生,亦从因缘灭。若无因缘,一切法都不能产生或成立;反之,若法从缘生,是法即是空,所以龙树说:“从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论》说:由性空而缘起,这是从体起用,由缘起而性空,这是摄用归体。故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教义。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一 经论相资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