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 别释众品
第二别释众品。今《玄义》章主自开为二门,一通序大归,即是总的宗旨,所谓破邪显正,此科已毕。以下第二,是别释众品,即差别门。所言“众品”,凡有二义,一者,上通叙大归,是叙述四论总的宗旨,今是分别解释四论各自的重点要义。四论要义非一,称为“众品”,。二者,指四论义类差别,如后文所说十多个“次明”名为“众品”。又上来“破邪显正”是大同,此“别释众品”是小异,在不同的当中有共同的中心要义,于同一中心思想中又有不同的义类差别。此是无分别中的善分别,虽分别诸法而不碍于无分别。《三论玄义》上下两卷,上卷是“通序大归”,下卷为“别释众品”。
乙一 经论相资门
丙一 从体起用
丁一 明体
次明经论相资。《大品经》云:“虽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菩萨应如是正忆念,生死边如虚空,众生性边亦如虚空。此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然既无生死,亦无涅槃,则知亦无众生及以于佛,宁有经之与论!故内外并冥,缘观俱寂。
《大品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有两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是三十卷本,旧译名《放光般若》,一是十卷本,即旧《道行般若》。此二经既同一名,为要区别二经不同,故称三十卷本为“大品”,称十卷本为《小品般若》。今所引是《大品般若·梦行品》末后文。彼经原文,“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作是念:虽生死道长,众生性多,尔时应如是正忆念:生死边如虚空,众生性边亦如虚空,是中实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罗蜜,近一切种智。”这段经文,是就真如法性,实相般若说的。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真实理体,但真如无相,非有非无,离言绝念,不可说有众生,不可说有生死往来,也无涅槃和佛的差别。所谓“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故言皆如虚空。《金刚般若经》说:“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古德说:“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皆同此意。“然既无生死,亦无涅槃”以下,是章主的引申。对生死说有涅槃,既无生死,哪有涅槃;对众生说有佛陀,既无众生,哪有佛陀;既无有佛菩萨,哪里有经论!如是什么正道邪道,内观外缘,一切诸法,皆入法性。如《法华经》说:“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丁二 起用
然虽非生死涅槃,而于众生成生死。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既有众生,故有诸佛,既有诸佛,便有教门,既有诸佛教门,则有菩萨之论。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
前文明法界湛然,常寂灭相,是名法性,为真实体,今说众生迷此,故有六道轮回。前就真实相说,无佛无众生,无生死往来,那是佛的境界,正是众生所迷,迷此实相,名为众生,故引经说明。《大品般若·行相品》说:“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经文大意:舍利弗问佛,诸法的真实相是什么样的有?佛回答说:诸法的真实相,一无所有,由于众生的迷倒妄心,就这样的认为有了。对这诸法本无所有,迷失不知,就叫无明。这就是说,由于众生迷失了真如实相,妄现诸法执为实有,所以才流转生死。《智度论》卷八说:“生死名字,有而无实,世界法中,实有生死,实相法中,无有生死。”又说:“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无生死。”生死人有生死,就是凡夫,不生死人无生死,是诸佛。诸佛见生死本非实有,而凡夫认为是实有。有众生受苦,便有诸佛说经教化,既有诸佛说经教化,便有菩萨造论释经宣扬。众生、轮回生死、诸佛菩萨、经论,所有这些,皆是于无名相中,随顺众生迷妄的需要,假立名言。众生不悟真空实相,生死流转无有终期。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这就是佛教经论的缘起。又菩萨学佛经教而造论,是经资于论,论释于经令众生易解,是论资于经,这就是经论相资。有经有论,有佛有菩萨,是救度众生的大用。
丁三 明经论通别
然经有通别,在论亦尔。所言经通者,通为息众生颠倒,通为开显道门。所言论通者,诸圣弟子,造一切论,亦通为息迷教之病,申明正道。所言经别者,赴大小二缘,说大小两教。所言论别者,为破大小两迷,申大小两教,故有大小二论也。
此文说明经论对众生根性作用的通别,通是总义,一切佛经总的来说,是为息灭众生的颠倒迷妄,开示显发如来正道。论也是这样,佛的诸圣弟子造论,通为息灭学佛者迷教之病,弘宣如来无上大法。“通为息迷教之病”,是对学佛者,不能正确理解佛经而有的偏差错误,菩萨造论破此谬解,而申明如来正教。所言经别者,别谓差别,众生根性不同,致使诸佛不能一向只说一种法门,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佛教法门数亦如之。但就大而为言不出两种: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为说深法,名大乘教,如《华严》、《般若》等;二为薄福钝根的人,说浅近法,名声闻乘,如《阿含》、《戒经》等,故言:“赴大小二缘,说大小两教。”所言论别者,为学大乘教迷大乘法者,便破大乘迷执,申明菩萨教意;为学小乘教迷小乘法者,申明声闻教意。为破两种迷执,故有大小两种洪论。《中观》、《瑜伽》属菩萨乘,是大乘论,《成实》、《俱舍》属声闻乘,为小乘论。
丙二 辨经论相资
丁一 标经论能所
然就经论之中,具有能所之义。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斯则经论各有能所也。
“能所”二字是佛教解义的常用词,是分辨词义最好用语。“能”是能动义,是主动词;“所”是被动义,属宾语。言经论“具有能所”者,佛经具有“能所”二义,经是佛说,佛是能说经的人,应以佛为主为能,若进一步追究,为什么佛能说经而别人不能?因为佛有如实智和方便智,简称为权实二智,别人没有权实二智,所以不名说经,故经以二智为“能说”;佛所说的经法无量,就教义来说,不出真俗二谛,二谛教法为佛“所说”,故言“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菩萨的论也是如此。因为菩萨深解佛经,获得权实二慧,所以能造论,故论以二慧为“能”,所造的论、言教为“所”。故云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故经论各有能所。
讲到这里不禁要问,权实二慧和权实二智有什么不同?从总相来说,权实二慧就是权实二智,智慧是同体的,没有什么不同,但约因果浅深之义,说有不同。因地菩萨称为二慧,在佛果位名为二智。就字义来讲,慧是悟解义,智是决断义。古德云: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大品般若》初品说: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嘉祥释云:“《大品经》就因果判智慧,菩萨名道慧、道种慧,此则因名为慧;佛得一切智、一切种智,则就是果名智也。”但经论中有时分开说,有时不分,不分,智慧二名通用于佛菩萨,如《法华经》中,称佛智为平等大慧;《般若经》中,称菩萨为道种智、佛为一切种智。若分,便如《大品经》和今文所说,因地菩萨名慧,在佛果上称智。分与不分,没有固定。
丁二 开能所四句绞络
次明经论能所绞络,有四句不同:一者经能为论所,二者经所为论能,三者论能为经所,四者论所为经能。经能为论所者,如来二智,即是论主所悟。故《法华》明今昔两教,为直往菩萨及回小向大之人,并令悟入佛慧。故《涌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如来慧。”此明昔教为直往菩萨入佛慧也。次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此明今教回小之人,入于佛慧,故今昔两教同明为入佛慧,则知佛慧是所悟也。次明经所为论能者,经所即是二谛,能发生论主二慧,故佛之二谛为能生,论主二慧为所生也。次明论能为经所者,论主二慧,由经发生也。次明论所为经能者,论主言教,能申佛二谛也。
开经论能所绞络四句,先标举,次解释。能所绞络,就是互相涉入,能中有所,所中有能,能所互涉,名为绞络。又以能为所,以所为能,能所互相转化,亦是互相涉入。又能所是因缘义,因能有所,对所说能,能所是因缘相待而有,因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亦是假名有。
次解释四句,所言“经能为论所”者,经的“能”为论的“所”,经的“能”是佛的权实二智,佛智甚深,通过对佛经的学习,为菩萨(论主龙树)所领悟。这样,经的“能”佛智,在论主龙树看来就是所悟。经的“能”为论的“所”,论的“所”也是经的“能”,经论能所相望,相互涉入,相互交叉,这是第一句能所绞络。次引《法华经》,证明菩萨悟入佛智义。“故《法华》明今昔两教”句,今教指《法华》教,昔教指《法华》已前所说的大小乘经。菩萨有二种:一是直往菩萨,这种人一开始就发菩提心,学大乘教,求无上佛道,如昔教的《华严》、《般若》都是为直往菩萨说的。二是回小向大的,这种人先学小乘教,证得阿罗汉,至今《法华》会上,才回背小乘,转向大道,成为菩萨。所以《法华经》正是为回小向大的人说的。故经云:“为诸声闻,说大乘法,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今教《法华》,对这两种菩萨,皆令悟入佛慧,证明佛慧为菩萨“所”悟入,就是经“能”为论“所”。引《涌出品》经文易知不释。
次解第二句“经所为论能”。经的“所”是佛所说的真俗二谛,菩萨学此…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一 经论相资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