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今。”以非本非始故,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本有始有。如《涅槃·性品》明佛性本有,如贫女宝藏,而诸众生执教成病,故下文即明始有。故知佛性非本非始,但为众生说本说始。至论佛性,理实非本非始,只是方便为破众生无常之病,故说众生佛性本来自有,以是因缘得成佛道。但众生不识方便,执言佛性,现相常乐,是故如来为破现相病故,隐本说始。
至于佛性,不但不是本始,也不是非本非始,为破本始,假说非本非始。若能悟本始非本始,是非平等,方可得名正因佛性。若论本有始有,例如新旧,如第一念是新,第二念是旧。譬如新米,初出者名新,后出者即不名为新。也可以说,第一念为旧,第二念为新,先出为旧,后起者为新。是则初后皆得名新,故言新新生灭;也可初后皆得名旧,故言初故后亦故。新故既通初后,佛性本有始有义亦同然。新故既通初后,只是说初故者名新,久新者名故,不可说言初者定新定故,后者亦然,故言无新无故。《涅槃经》卷十六,释十号“无上士”云“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既言体大涅槃,无新无故,亦可得言,体大涅槃,无本无始。此是一往明无本无始义。然无本无始是清净体,又何妨方便说本始用。
三 无情有佛性义
今宗不但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主张无情也有佛性。主张无情有佛性的,固然不限于法性宗,可是最早提出无情有佛性的却是三论宗。例如天台宗也谈无情有佛性,但在智者灌顶时代还没有这种说法,至中唐时期,天台宗的湛然,始著《金刚錍》谈无情成佛说,比三论宗晚一百多年。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三详审地论证了无情有佛性的理论。如论说:“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这里所说的理,是指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佛教以真如法性为真理,外道没有此理,故外道所说名为理外。就佛教内部来说,信解此理,名为理内,不信解此理,名为理外。《大品般若》说:“法性外无法。”《仁王般若》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即十住,十住亦名十解,谓十住菩萨,悟解真如之理,住在真如理内,即是理内,故言理外众生无佛性,理内众生有佛性。以此义故,所以论文说:“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五眼之所不见。故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我与人无有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阿罗汉亦无佛性。以是义故,不但草木亦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此对理外无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
草木有佛性者,《华严经》明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即得无量法门,岂不是观物见性,即得无量三昧!又《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诸法,无不是菩提。”此明迷佛性故,为生死万法,悟即是菩提,若一切诸法,无不是菩提,何容不得无不是佛性。《涅槃》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是经文。《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以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是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是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成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明众生弥勒,一如无二故,若弥勒得成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成大乘无碍。
此是通门明义,若别门论者,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有觉悟之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成与不成,皆是佛语,有何惊怪,以上论文,确切精湛地阐明了无情有佛性的理论。
四、论如来藏义
如来藏是佛性的异名,它比佛性的意义更要广泛,所以必须谈及。有人认为龙树思想,一切皆空,不承认有实体的事物存在,佛性如来藏,被认为是实有其体的自性清净心,说这是真常派佛教的思想,不合乎龙树中观宗旨,三论学者不应该谈佛性,如来藏义。有这种思想的人,只知道中观思想是真实了义,而不知道有善巧方便。应知道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来随机说法,经教自然不同。众生根机有利钝,如来说教有权实,不能执实废权,使众生无由得度。佛性、如来藏义,是大量的经论所宣说,若拒绝此义,是不对的。
近人分佛教各宗为三系,所谓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和性空假名系。这是因为现有各宗确有这三种思想存在,三系的分判,反映了现实。但作为佛经,作为释迦牟尼,是否有这三个思想体系,那就很难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用中观的观点去讲,一切经论无不是中观的教义,若用真常唯心的观点去讲,一切佛经无不是真常唯心的教义,用唯识的观点,也是如此。三论宗讲《涅槃》、《胜鬘》,决不会成为真常唯心派,或者说思想不纯,因为是以中观的观点去讲的,决不会违背龙树中观的缘起性空思想。
真常派讲如来藏,是作为一切众生迷悟的根本,是染净诸法的本源。若没有如来藏,一切生死和涅槃都无从建立,以有如来藏故,世出世法皆得建立。众生的虚妄生死,是依如来藏而有,以迷真心如来藏故,便“依真起妄”而有生死。众生成佛也是依如来藏而得成佛。如来藏是众生的“自性真心”,以悟得自性本真,故得成佛。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常住不变,自性清净,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实不虚,决定不无。
三论宗关于佛性,如来藏的说法,与上述有所不同,若这样讲,只是随经作为方便教说,认为这是为接引外道,对治二乘的权巧方便。吉藏大师《胜鬘宝窟·如来藏章》中说:“破二乘执,自谓究竟,故说如来藏,唯如来藏,无有余乘。”又为破外道,故说如来藏。《楞伽》云:“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得成菩提,故说如来藏。”《涅槃经》卷二十五有云:“诸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岂非断见。佛言: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心出家,修菩提道。”由此可见,说佛性、如来藏,是为摄取外道,对破二乘,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不可为实。真常派执权为实,反诬《般若》、《中观》为不了义,这是没有般若正观的缘故。若以中观的见解,说如来藏是为引导一类众生发心学佛,于无名相假名相说。《金刚般若》云:所谓实相,即非实相,是名实相。照例可以说,所谓如来藏,即非如来藏,是名如来藏。诸法实相,是佛典概念中,最真实最崇高的理论,尚且说非真实,只是假名,何况为引导有执初机众生而说的如来藏,岂能不是权设的假名!《智度论》说“空拳诳小儿”,就是这一意思。三论宗虽讲佛性,如来藏,并不认为是有自性的实体,所以和真常派所讲的含意,有本质的不同。
释名相概念。佛性、如来藏,都是就众生分上说的。众生不是佛,因为众生没有佛的功德智慧,但众生若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没有信心,不发心修行,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经中说,阐提无佛性。如果阐提回心转意,发心修行,就有佛性,那就不名阐提了,还是那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这并不矛盾。如来藏是说众生心有如来,但被无明烦恼隐藏起来而不得显现,一旦烦恼断尽,如来藏显现,名为法身,然在众生分上,无明烦恼深厚,法身不得显现,故名如来藏。且看吉藏大师是如何讲说的。《涅槃游意》说:何故名如来藏?为当众生藏如来名如来藏?为当如来自藏名如来藏耶?然只此问,则是解竟。然具此二义:一者众生性颠倒,隐覆如来性,故名如来藏。二者众生不堪闻如来之性,隐而不说,亦名如来藏。今教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义,众生依方等大教,临度断除颠倒,则显如来藏,藏显则名法身。显众生有佛性,则显众生是佛性根本,众生是佛,故有佛性,非佛则不得有佛性。
问:地论亦明隐显义,与今何异?解云:语言虽同,其意大异。彼有如来藏体,为妄所覆,名之为隐,后则现出此体,名之为显。如贫女宝藏,暗室瓶盆,用此喻为义。今则不尔。此譬为破始有,故言本有,岂可守斯为定耶?今明只迷故名隐名藏,岂当别有此体可隐,只悟故名显名法身,无体可显。迷故名隐,隐无所隐,悟故名显,显无所显。
《胜鬘宝窟》释《法身章》说:“然如来藏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显故名隐,显于隐故名显。隐于显故名隐,隐实无所隐;显于隐故名显,显亦无所显。故就正道未曾隐显,随缘迷悟,故称隐显耳。复须了迷悟之义,虽随缘迷名隐,然迷实无所迷,随缘悟名显,悟实无所悟。故《华严》云:“如来深境界,有量齐虚空,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入者悟也。对入辨出,出者迷也。入则无所入,则知悟者无所悟;出既无所出,当知迷者无所迷,故知法实非隐非显,不迷不悟也。若言实有隐有显,有迷有悟,还是有所得义。《涅槃经》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佛弟子。”《宝窟》又说:“今此中明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名法身。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与身。”由此可知,三论宗是不许如来藏有实体的,而是用真如实相为如来藏,真如实相就是性空,这样讲如来藏,是符合三论宗旨的。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