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P4

  ..续本文上一页归宗佛道,故一乘佛教,是今正宗。为此义故,须明一乘,一乘名义,嘉祥释云:“唯有一理,唯教一人,唯行一因,唯感一果,故名为一。”此中“四唯一”即是:唯有中道实相一理,唯教大乘菩萨一人,唯修成佛的一因,唯感无上菩提一果,故名为一。“乘”者“运出”为义,犹如车船,能运载行人,从此至彼。今此佛乘,能运行人,出二种生死,到大涅槃彼岸,故名为乘。若运而不出,不名为乘。运出有三种:一者以理运人,依此理修学,能令行人,至于佛果,如《大品·出到品》说:“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二者以德运人,如《法华经》说:“得如是乘,令诸子等,喜戏快乐。”三者以自运他,如《涅槃经》说:“乘涅槃船,入生死海,,济渡群生。”此一乘教,能令众生,得成佛道,是故名为一乘佛法。

  二 总论开权显实

  “开权显实”,是《法华》一部的要义。佛昔日说出世三乘,皆是真实,修三乘因,得三乘果。三乘法皆能了脱生死,证得出世涅槃。如声闻人,修四谛法,断除三界烦恼,证得无为涅槃;缘觉乘人,悟十二因缘法,断三界烦恼,证得出世涅槃;诸菩萨众,修六波罗蜜,悟诸法实相,得成佛道,证大涅槃。一切经教,皆作此说。唯《法华经》“开权显实”说二乘教,是方便法,唯一佛乘,是真实说。“开权显实”,又叫“开方便门,示真实义”,这是《法华》的特点。吉藏大师说:开方便门,显真实义,开二种方便,显两种真实。二种方便,谓“乘方便”与“身方便”。二种真实,谓“乘真实”与“身真实”。《法华经》前半部“开乘方便,显乘真实”,所以明会三归一;后半部经,从《宝塔品》到《寿量品》说:“开身方便,显身真实。”即是“开近显远”。总括一部《法华》,不出此“开权显实”的大意。

  三 明乘方便乘真实

  乘方便乘真实,又名教方便教真实。今就此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是开三显一,二是会三归一,三明废三立一,四辨破三明一,五明覆三显一。开三显一者,今《法华》会上公开说:昔日所说三乘是方便教,申明今说一佛乘教是真实法。即是“开方便门,显真实教”,故名开三显一。会三归一者,综合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会归于《法华》教中的一佛乘,故名会三归一。废三立一者,废除昔日三乘之说,建立今教一佛乘义,故名废三立一。破三明一者,破除昔日三乘的执著,树立今教一佛乘义。覆三明一者,如来赴三一两种机缘,故说三一两种教法,昔日以三而覆一,今则以一而覆三,故名覆三明一。

  重释会三归一。“会三归一”,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欲知什么是“会三归一”,首先要明白于“一分为三”。佛初成道,《华严》会上,说一乘佛法,诸大菩萨,咸得其益。但钝根小机,不堪大教,如来慈悲,施设方便,遂于一佛乘法,分别说为三乘,虽说有三乘,其实还只是一佛乘,为会通三一两义不相矛盾,即“于一分为三”,“合三还成一”。故名会三归一。故《法华》云:“汝等(声闻)所行,是菩萨道。”所以嘉祥说:“若识会三归一,先须知开一为三,开一为三者,昔指大乘之因,以为小乘究竟之果,今还指昔小乘究竟之果即是大乘菩萨之因,故云会也。”有人问:世亲《法华论》说破二明一,今人多云会三归一,究竟是会三归一?还是会二归一?解云:这还是一个意思,如《智度论》卷十说:“于一乘中,分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如人分一斗米,分为三堆,会合时,可以说会三堆为一堆,也可以合二堆为一堆,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背,又如父亲手中只有一果,为引诱诸子,说有三果,究其实际,唯有一果,无有三果。说三乘是方便,说一乘是真实,会三乘为一乘,这就是会三归一的意义。又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依此即是会二归一。有人说,三乘皆是方便,另有一真实佛乘在三乘外,即四乘义,若有四乘,便只能说会三归一,不能说破二明一,这违背佛菩萨的经论,为今宗所不取。

  四 辨身方便身真实

  上来开三显一,已明教权实。今次显如来身方便身真实,辨开近显远。《法华玄论》卷九说:从《宝塔品》到《寿量品》略明三义:一者宝塔涌出显多宝佛灭度,既不是实灭,应知释迦如来虽生也不是实生,灭而不灭,以显法身常住;生非实生,以明方便应化,即是“开身方便门,显身真实义”。二者集会十方分身诸佛,显本一迹多,以法身为本,应化身为迹。释迦与分身诸佛既都是应化,则彼此皆是迹身,即知必有个统一的法身为本。辨迹多本一,即是“开权显实”。三者《宝塔品》末,寻觅弘经人,因此,便有《持品》,乃至他方菩萨,欲奉命弘经,如来便止其弘宣,言我此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弘护此经,显示从地涌出菩萨,广开“如来寿量无穷”,明久已证法身,不是适才成佛。显法身常住,必须具有三义:一者本无生灭,二者法身只有一个,第三本来是有,具此三义,法身常住的意义,方才圆满。

  就“开近显远”,略明五义:一者是开近显远,即是“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昔日王宫降生,伽耶成道,只是方便示现,今《寿量品》说:久远劫来,早成佛道,此是实言,故名“开近显远”。二者“破近明远”,如经文说: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无上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是为破近明远。三者“覆近开远”,昔则覆远明近,今则覆近显远。本是为实施权,今还以权显实,为对机不同,权实双运,不相舍离,故有今昔开覆之异。四者“废近立远”。远是实说,所以须立,近是方便,机熟便废,是名废近立远。五者,破近明远,前之四种,则是约教,后之一门,就彼迷情。若对迷情,即是破近显远,若望佛教,即是开近显远。以此五门,明开近显远,义无不尽。

  释迦一期出世,法门虽广,概括起来,不出权实两教,真应二身。《法华》结束一代始终,明开权显实,总不出此二义。《法华》前半,开教方便,显教真实,其实就是大小两教,本末两轮;后半,明身方便显身真实,实际就是真应两佛,本迹二身。若就教说,称为本末,约佛身讲,名为本迹,故本末二教,真应两身是《法华》开权显实的纲要。

  第六节 佛性义

  一 略释名义

  今法性宗依《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众生所以都能成佛,是因为皆有佛性,有佛性便能成佛。这说明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什么是佛性?其实应当说,成佛的可能性便是佛性。但嘉祥大师依《涅槃经》,说有五种佛性,最终以不二中道为正因佛性。

  五种佛性,如经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经自释云:“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谓三菩提,“果果”者即大涅槃。再加非因非果,名为五种佛性。“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缘。经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非因非果”,即以十二因缘为所观境,所以名为“因”佛性。“因因即是智慧”者,即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所生的观智,此观智是因因而有,故名此智慧为“因因佛性”。此“因”与“因因”,又名“缘因”和“了因”,十二因缘是所缘境,故名“缘因”,智慧能照了理境,故名“了因”。“有果即是三菩提”者,谓由修观智,证得佛菩提果,名为“果佛性”。“果果即是大涅槃”者,菩提已是果,由证菩提,得入涅槃,故涅槃名为“果果佛性”。此四种佛性,还不是正因佛性,非因非果才是正因佛性。《涅槃》卷二十五云:“十二因缘,非因非果,名为佛性。”然非因非果也是中道,即是以中道为正因佛性。故经云:“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换句话说,即是以中道种子为正因佛性。

  次释正因佛性,既是非因非果为正因佛性,为何说有五种佛性?今明,非因非果是中道理体,从体起用,虽是非因非果,为度众生,以方便故,作因果名说。非因说因,故开二因,谓境界因和观智因;非果言果,故说二果,谓菩提与涅槃,以是因缘,故说佛性,有此五种。虽有五种,确是以非因非果中道为正因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五种佛性中,菩提与涅槃,此二是果,其余三种是因,故谈佛性,又说有三因佛性,一是缘因佛性,谓十二因缘境界因,二是了因佛性,谓观十二因缘的观智因,三是正因佛性,即是非因非果中道理性。另有三句。辨佛性因果,一者是因非果,即是境界因,故经云:“是因非果如佛性。”二者是果非因,就是果果性,故经云:“是果非因名大涅槃。”三者是果是因,即是观智和三菩提,望后为因,望前为果。

  二 论本有始有义

  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经中有两种说法:一说佛性是本有。如贫女宝藏,暗室瓶盆,本来就有,非适今有,所以《如来藏经》有九种譬喻,明法身是本有。第二说“佛果从妙因生”,不得食中已有不净,哪是泥中本有瓶果。故知佛性是始有。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经中既有两文,人解亦有两种主张,第一家主张众生佛性,本来自有,如理性真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第二种主张说:经中既言:“佛果从妙因生,何容食中已有不净,故说佛性是始有。

  地论师说:佛性有两种: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人造,故言本有;行假修成,故言始有。若以有所得心望之,似如得旨,然推究经意,未必如此。如来随宜施教,何曾说言,理性本有,行性始有。例如说如来藏义。《楞伽经》说:无我为如来藏。《涅槃经》说,我为如来藏。此两处经文,又当定作何解?若言理性本有非始,行性始有非本,便更执成病,则圣教非药。今一家相传,明佛性义,非有非无,非本非始,亦非当现。故经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