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P4

  ..續本文上一頁歸宗佛道,故一乘佛教,是今正宗。爲此義故,須明一乘,一乘名義,嘉祥釋雲:“唯有一理,唯教一人,唯行一因,唯感一果,故名爲一。”此中“四唯一”即是:唯有中道實相一理,唯教大乘菩薩一人,唯修成佛的一因,唯感無上菩提一果,故名爲一。“乘”者“運出”爲義,猶如車船,能運載行人,從此至彼。今此佛乘,能運行人,出二種生死,到大涅槃彼岸,故名爲乘。若運而不出,不名爲乘。運出有叁種:一者以理運人,依此理修學,能令行人,至于佛果,如《大品·出到品》說:“是乘從叁界出,到薩婆若中住。”二者以德運人,如《法華經》說:“得如是乘,令諸子等,喜戲快樂。”叁者以自運他,如《涅槃經》說:“乘涅槃船,入生死海,,濟渡群生。”此一乘教,能令衆生,得成佛道,是故名爲一乘佛法。

  二 總論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是《法華》一部的要義。佛昔日說出世叁乘,皆是真實,修叁乘因,得叁乘果。叁乘法皆能了脫生死,證得出世涅槃。如聲聞人,修四谛法,斷除叁界煩惱,證得無爲涅槃;緣覺乘人,悟十二因緣法,斷叁界煩惱,證得出世涅槃;諸菩薩衆,修六波羅蜜,悟諸法實相,得成佛道,證大涅槃。一切經教,皆作此說。唯《法華經》“開權顯實”說二乘教,是方便法,唯一佛乘,是真實說。“開權顯實”,又叫“開方便門,示真實義”,這是《法華》的特點。吉藏大師說:開方便門,顯真實義,開二種方便,顯兩種真實。二種方便,謂“乘方便”與“身方便”。二種真實,謂“乘真實”與“身真實”。《法華經》前半部“開乘方便,顯乘真實”,所以明會叁歸一;後半部經,從《寶塔品》到《壽量品》說:“開身方便,顯身真實。”即是“開近顯遠”。總括一部《法華》,不出此“開權顯實”的大意。

  叁 明乘方便乘真實

  乘方便乘真實,又名教方便教真實。今就此義,略以五門分別:一是開叁顯一,二是會叁歸一,叁明廢叁立一,四辨破叁明一,五明覆叁顯一。開叁顯一者,今《法華》會上公開說:昔日所說叁乘是方便教,申明今說一佛乘教是真實法。即是“開方便門,顯真實教”,故名開叁顯一。會叁歸一者,綜合昔日所說的叁乘教法,會歸于《法華》教中的一佛乘,故名會叁歸一。廢叁立一者,廢除昔日叁乘之說,建立今教一佛乘義,故名廢叁立一。破叁明一者,破除昔日叁乘的執著,樹立今教一佛乘義。覆叁明一者,如來赴叁一兩種機緣,故說叁一兩種教法,昔日以叁而覆一,今則以一而覆叁,故名覆叁明一。

  重釋會叁歸一。“會叁歸一”,這究竟是什麼意思?答:欲知什麼是“會叁歸一”,首先要明白于“一分爲叁”。佛初成道,《華嚴》會上,說一乘佛法,諸大菩薩,鹹得其益。但鈍根小機,不堪大教,如來慈悲,施設方便,遂于一佛乘法,分別說爲叁乘,雖說有叁乘,其實還只是一佛乘,爲會通叁一兩義不相矛盾,即“于一分爲叁”,“合叁還成一”。故名會叁歸一。故《法華》雲:“汝等(聲聞)所行,是菩薩道。”所以嘉祥說:“若識會叁歸一,先須知開一爲叁,開一爲叁者,昔指大乘之因,以爲小乘究竟之果,今還指昔小乘究竟之果即是大乘菩薩之因,故雲會也。”有人問:世親《法華論》說破二明一,今人多雲會叁歸一,究竟是會叁歸一?還是會二歸一?解雲:這還是一個意思,如《智度論》卷十說:“于一乘中,分作叁分,分爲叁乘,以度衆生。”如人分一鬥米,分爲叁堆,會合時,可以說會叁堆爲一堆,也可以合二堆爲一堆,會叁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背,又如父親手中只有一果,爲引誘諸子,說有叁果,究其實際,唯有一果,無有叁果。說叁乘是方便,說一乘是真實,會叁乘爲一乘,這就是會叁歸一的意義。又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依此即是會二歸一。有人說,叁乘皆是方便,另有一真實佛乘在叁乘外,即四乘義,若有四乘,便只能說會叁歸一,不能說破二明一,這違背佛菩薩的經論,爲今宗所不取。

  四 辨身方便身真實

  上來開叁顯一,已明教權實。今次顯如來身方便身真實,辨開近顯遠。《法華玄論》卷九說:從《寶塔品》到《壽量品》略明叁義:一者寶塔湧出顯多寶佛滅度,既不是實滅,應知釋迦如來雖生也不是實生,滅而不滅,以顯法身常住;生非實生,以明方便應化,即是“開身方便門,顯身真實義”。二者集會十方分身諸佛,顯本一迹多,以法身爲本,應化身爲迹。釋迦與分身諸佛既都是應化,則彼此皆是迹身,即知必有個統一的法身爲本。辨迹多本一,即是“開權顯實”。叁者《寶塔品》末,尋覓弘經人,因此,便有《持品》,乃至他方菩薩,欲奉命弘經,如來便止其弘宣,言我此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弘護此經,顯示從地湧出菩薩,廣開“如來壽量無窮”,明久已證法身,不是適才成佛。顯法身常住,必須具有叁義:一者本無生滅,二者法身只有一個,第叁本來是有,具此叁義,法身常住的意義,方才圓滿。

  就“開近顯遠”,略明五義:一者是開近顯遠,即是“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昔日王宮降生,伽耶成道,只是方便示現,今《壽量品》說:久遠劫來,早成佛道,此是實言,故名“開近顯遠”。二者“破近明遠”,如經文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無上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是爲破近明遠。叁者“覆近開遠”,昔則覆遠明近,今則覆近顯遠。本是爲實施權,今還以權顯實,爲對機不同,權實雙運,不相舍離,故有今昔開覆之異。四者“廢近立遠”。遠是實說,所以須立,近是方便,機熟便廢,是名廢近立遠。五者,破近明遠,前之四種,則是約教,後之一門,就彼迷情。若對迷情,即是破近顯遠,若望佛教,即是開近顯遠。以此五門,明開近顯遠,義無不盡。

  釋迦一期出世,法門雖廣,概括起來,不出權實兩教,真應二身。《法華》結束一代始終,明開權顯實,總不出此二義。《法華》前半,開教方便,顯教真實,其實就是大小兩教,本末兩輪;後半,明身方便顯身真實,實際就是真應兩佛,本迹二身。若就教說,稱爲本末,約佛身講,名爲本迹,故本末二教,真應兩身是《法華》開權顯實的綱要。

  第六節 佛性義

  一 略釋名義

  今法性宗依《涅槃經》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能成佛,衆生所以都能成佛,是因爲皆有佛性,有佛性便能成佛。這說明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什麼是佛性?其實應當說,成佛的可能性便是佛性。但嘉祥大師依《涅槃經》,說有五種佛性,最終以不二中道爲正因佛性。

  五種佛性,如經雲:“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經自釋雲:“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謂叁菩提,“果果”者即大涅槃。再加非因非果,名爲五種佛性。“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緣。經雲:“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乃至非因非果”,即以十二因緣爲所觀境,所以名爲“因”佛性。“因因即是智慧”者,即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所生的觀智,此觀智是因因而有,故名此智慧爲“因因佛性”。此“因”與“因因”,又名“緣因”和“了因”,十二因緣是所緣境,故名“緣因”,智慧能照了理境,故名“了因”。“有果即是叁菩提”者,謂由修觀智,證得佛菩提果,名爲“果佛性”。“果果即是大涅槃”者,菩提已是果,由證菩提,得入涅槃,故涅槃名爲“果果佛性”。此四種佛性,還不是正因佛性,非因非果才是正因佛性。《涅槃》卷二十五雲:“十二因緣,非因非果,名爲佛性。”然非因非果也是中道,即是以中道爲正因佛性。故經雲:“佛性者即是叁菩提中道種子。”換句話說,即是以中道種子爲正因佛性。

  次釋正因佛性,既是非因非果爲正因佛性,爲何說有五種佛性?今明,非因非果是中道理體,從體起用,雖是非因非果,爲度衆生,以方便故,作因果名說。非因說因,故開二因,謂境界因和觀智因;非果言果,故說二果,謂菩提與涅槃,以是因緣,故說佛性,有此五種。雖有五種,確是以非因非果中道爲正因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五種佛性中,菩提與涅槃,此二是果,其余叁種是因,故談佛性,又說有叁因佛性,一是緣因佛性,謂十二因緣境界因,二是了因佛性,謂觀十二因緣的觀智因,叁是正因佛性,即是非因非果中道理性。另有叁句。辨佛性因果,一者是因非果,即是境界因,故經雲:“是因非果如佛性。”二者是果非因,就是果果性,故經雲:“是果非因名大涅槃。”叁者是果是因,即是觀智和叁菩提,望後爲因,望前爲果。

  二 論本有始有義

  佛性是本有還是始有?經中有兩種說法:一說佛性是本有。如貧女寶藏,暗室瓶盆,本來就有,非適今有,所以《如來藏經》有九種譬喻,明法身是本有。第二說“佛果從妙因生”,不得食中已有不淨,哪是泥中本有瓶果。故知佛性是始有。故經雲:“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中既有兩文,人解亦有兩種主張,第一家主張衆生佛性,本來自有,如理性真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第二種主張說:經中既言:“佛果從妙因生,何容食中已有不淨,故說佛性是始有。

  地論師說:佛性有兩種: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人造,故言本有;行假修成,故言始有。若以有所得心望之,似如得旨,然推究經意,未必如此。如來隨宜施教,何曾說言,理性本有,行性始有。例如說如來藏義。《楞伽經》說:無我爲如來藏。《涅槃經》說,我爲如來藏。此兩處經文,又當定作何解?若言理性本有非始,行性始有非本,便更執成病,則聖教非藥。今一家相傳,明佛性義,非有非無,非本非始,亦非當現。故經雲:“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叁世,非謂菩提有去…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