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故不断,故言不常不断。因果不同,不得言一,无有异体,不得说异,故言不一不异。果不从外来,故言不来,因内无果,不从内出,故云不出。由此意义,所以世俗谛也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八不的“不”是否定词,是否定生灭断常的自性实执。否定自性,建立缘起,是八不的正义。又《中论疏》述兴皇语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万象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出。才起一念心,即具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
三 八不中道
释中道名义。本宗有四种释义: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三显道释义,四无方释义。随名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如《涅槃》卷十五释本有今无偈云:“我本无中道实义,以无中道实故,于一切法则有著心。”僧睿《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照”谓照显,立于中名,为欲显诸法实相,故言“照其实”。中以正为义。如晋译《华严》卷三十四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相。”此之正法性即是中道。故中道者,即是中实之道,中正之道。第二因缘释义者,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缘义,因偏故说中,对中故言偏。故说偏令悟中,说中令识偏。如经云: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令识世谛。第三显道释义者,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相,悟无名相。故《华严》卷五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照例即可说:一切中偏法,了达非中偏,故言“中以不中为义”。第四无方释义者,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随举一法,无非中道。《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通无碍。
又中有四种:一对偏中,二尽偏中,三绝待中,四成假中。对偏中者,对偏邪不正,称之为中,名对偏中。尽偏中者,偏邪除尽,唯有于中,名尽偏中。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说中,偏病破尽,中亦不留,非偏非中,不知何以赞美,强名为中,名绝待中。经云:远离二边,不著中道。成假中者,有无为假名,非有非无名中道,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这种中道为成于假,名成假中,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假说有无。故以非有非无为中,有无为假,名成假中。
次就二谛显中道,八不是二谛,依二谛明中道,即是解八不中道。嘉祥大师依二谛释八不明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世谛中道是说:世间缘起诸法,是有生有灭的,但缘起法是从众因缘生,众缘所生法,便没有自身体性,就是没有真实性,假众缘而有只是假法,所以生灭是假生灭,即以此“假生假灭”,为世俗谛。假生不是实生,假灭不是实灭,即以此“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次明真谛中道。对世谛“生灭”,说真谛“不生不灭”。世谛生灭是假生灭,对世谛的生灭是假,说真谛的不生不灭也是假,即以此“不生不灭”为真谛,假不生不名不生,假不灭不名不灭,即是“非不生非不灭”;即以此“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最后辩二谛合明中道。二谛相待皆是假名。以生灭为世谛,以不生不灭为真谛。世谛的生灭,是对待无生灭而说的生灭,这就不能成为真实的生灭,真谛的无生灭,是对待生灭而说的无生灭,便不能成为真实无生灭,这便是“非生灭非不生灭”。即以此“非生灭非不生灭”、“非真非俗”,双息二假,名为二谛合明中道。
这里有三中三假,世谛以缘起生灭为假,以不生不灭为中道,这是世谛中假。真谛以不生不灭为假,以非不生非不灭为中道,这是真谛中假。二谛合明以生灭和无生灭为假,以非生灭非不生灭为中道;换句话说,是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八不,就不生不灭说有三中三假,其余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三对六不,例此各有三种中道,恐文繁为赘,不一一叙述了。
二谛三中三假表
今明不但非空非有、非真非俗为中,即空有真俗皆是中道,他家以二谛为理,称为二谛之理或三谛之理。彼二谛既是二理,则定空定有,定真定俗,不成中道,今明二谛是方便教用,不是定空定俗,便能相对的融通无碍,成为中道。此三种中道,显法破病的意义不同,第一,世谛中道,显缘起性空义,缘起假生假灭为世谛,假生不生,假灭不灭,此不生不灭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但破自性,不破假名,故是缘起性空义。第二真谛中道,既破自性,又破假名。此中道将真谛不生不灭的假名都非去,都遣除,即是破假,故以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所言破假者,为执假的人,故言破假,若能不执于假悟假即空,便不须破假。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第三,二谛合明中道,双泯真俗,从用归体,言忘虑绝,名为体中。二谛是方便教用,所以二谛中道是用中,非真非俗是实相理体,名为体中。此体用。中假,又名理教,所以有理教、中假、体用概念的不同。
概念名相虽然不同,而其实际是相同的,然依概念不同,也有修学前后次第的不同,修行次第是:要先发心学教明理——境,次须依教理修习中假二观——行,观行成就,从用入体,证得如来法身——果。在法相概念上虽有境行果三法不同,实际上只是实相一法,在因地名理境,修行中名中观,得果名为法身。故《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的因彻果海,果彻因源,还是这个意思。《般若经》说:初发心时便学无所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还是个无所得,故经云:“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不中道意义的深远,由此可以略知。
四 中假义
“中假”义实际就是前文所说“三中三假”的结晶。已谈真俗二谛,这里又谈中假二谛。经论中似乎说有三谛义,但大量经论只谈二谛。如《华严》、《大品》、《涅槃》等经,《中》、《百》、《智度》乃至《唯识》诸论皆谈二谛,今宗依之,所以只谈二谛。若就四重二谛说,真俗二谛是初重,今谈中假是第二重二谛,故有此两种二谛不同。中假二谛含有空假中三谛意,但为随顺经论故,还作中假二谛说。如《中论》偈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句是真俗二谛意:众缘所生是世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两句是中假二谛意。合真俗二谛皆是假名。非真非俗名为中道。《中论》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大品般若》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可见经论皆以二谛为正宗。今“中假”二谛者,“中”是中道,“假”是真俗二谛,即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即是中道和二谛合称为“中假”。真俗二谛相即无碍,中假二谛尤为圆融。圆融本为显示法无定性,若有定性哪能说得诸法圆融,故圆融中假是建立在诸法实相意义上的二谛。
若问为什么说,非真非俗为中实,真俗二谛为假名?回答说:寄于两非以息二边之见,故名为中实;实非真俗,为教化众生,强立名字为说,故真俗是假名。又中假体用悉名为中,以中是正义,以具有真俗及非真非俗,义始圆正,故悉名为中。又真俗及非真非俗并皆是假,所以皆是假者,并是如来假名字说,故真俗是假所以然者,道门未曾是真俗,假说为真俗,故真俗是假;大道也未曾是非真非俗。假说为非真非俗,故非真非俗也是假。又真俗非真俗皆是假者,真俗不自真俗,对待非真非俗,才说有真俗,故真俗是假;非真俗也不自非真俗,对待真俗才说有非真非俗,即非真非俗也是假。一切皆中,一切皆假。这样,中即是假,假即是中,中假圆融,相即无碍。故论云:“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设问:兴皇大师,何故立于中假,何故有时又破中假?回答:对由来性义,所以立假,治学教偏病,是故明中,令舍偏不著中,性去不留假。须知偏舍无所舍,性去无所去,而学者遂舍偏著中,除性立假,执著中假,以此安心,成有所得,竟不见佛。所以然者,佛心无所依,汝心有所寄,乃与佛隔,何由见佛!以是因缘,故须破之。
所言不破中假者,得道的人,了达性假原无自性,本来是道,不须破之。若欲破之,岂不是破于道吗?最须深见此意。今所言破者,为其不知所立性假,本来是道,故用道为非道,今还令其悟非道为道,故言破耳,其实没有什么性假可破。二者又须知,性即是假,凡夫颠倒,谓假成性,诸佛观之,性常是假。故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常是第一义谛。三者,体道之人,知此道未曾性假,性假出自两种根缘,若无两种根缘的颠倒知见,哪里有性假二病。如一道未曾是真俗,真俗出自两种根缘一样。四者学教的人,须知诸佛菩萨,内有无碍智慧,外有无方辩才,说假为性,说性为假,说性假为非性假,说非性假为性假,若守片言定执,便丧圆意,非三论学者。
第五节 一乘义
一 略释名义
佛法深浅不同,有其五种,名为五乘。一是人乘,二是天乘,三是声闻乘,四是缘觉乘,五是佛乘,又名菩萨乘。菩萨是因,佛名为果,因果合称,名为大乘。此五乘教,皆是佛说,故统名佛教。此五乘教,前二人、天乘是世间法,后之三乘,是出世教。就出世教中,声闻缘觉二乘,法不究竟,称为权教,一乘佛法,究竟圆满为真实教。今宗,五乘并弘,三乘兼修,最后目的,…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