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批破有无二见。有和无是两种偏见邪见。如凡夫执有,二乘执无;爱多者执有,见多者执无,九十六种外道所执皆不出有无。诸佛出世,如再说有无是两种定理,反而增加众生的执著。今明学习有无二谛,能通达不二正理,故说二谛是教。
第五,学佛的人,听说二谛是方便教门,便不作定解,免于执著,又能由此通达正道,超凡成圣,有此利益,是故说二谛为教。这五条理由,是主张二谛是教的根本论点。
次引一经一论证明,《摩诃般若·具足品》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龙树释云: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既依二谛说法,故所说还是二谛。既依二谛说法,说法即是说教,说教实能利益众生,真实不虚,故名教谛。此宗自摄山僧朗以来,即主张二谛是教,而不是始自嘉祥。《大乘玄论》卷一说:“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此处言“山中”者,指僧诠,“兴皇”,指法朗。法朗不见僧朗故无可传述,要经过僧诠展转述说兴皇方可传述,故云“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二谛章》卷上说:自摄岭兴皇已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僧诠)手本疏云:“二谛者,乃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此宗相传,由来已久。
次明“于情二谛”。什么是“于情二谛”?谓一切事物客观上本来不是真实的东西,但对于某些人的思想上、主观上,被认为是真实的,就叫“于情二谛”,“于迷情”是真实,名为“于情二谛”。世间诸法,缘生如幻,本无真实性,但对于凡夫来说,被认为是真实有,这就是“俗于谛”。世间诸法,虽是缘生如幻,但也不是象龟毛兔角那样的空无,可是对于小乘偏空圣者来说,被认为是绝对的空无,这样就是“真于谛”。诸佛依此“二于谛”说法,说法为破病,为执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如来所说名为“教谛”,说法所依的根据是“二于谛”。犹如医师开药方,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开的一样,是根据“于二谛”的病情,才说“教谛”的。由此可见,如来为破这两种偏见,所以才说空有两教,以此作为对治的药方。《大乘玄论》卷一说:“色等(诸法)未曾有无,而“于”凡为有名俗谛,“于”圣是空名真谛,于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有不失,于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中论·四谛品》长行释二谛云:“俗谛者,一切法性空,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为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中论》此言,先分别解释“二于谛”,最后两句,“诸佛依是二谛”即是依“二于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即是“二教谛”。这就是所依是“于谛”,佛依之说法,名为“教谛”,这便是于教两种二谛的出处和根据。
三 四重二谛
真俗二谛,有时也叫作有无二谛。今宗根据经中的不同说法,建立四重二谛,但真俗二谛的名称出在经论,为佛教各宗所共用,那么,今宗所说真俗空有与他家有什么不同?不同是有的,但须用初章义来检别。什么是初章?是初学入门的第一章,故名初章。初章是本宗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义还是缘起义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定性的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待缘起,假名有无。”这便显示自性与假名的不同。所以,初章义者,是破自性之利器,彰缘起之假名,入中道之要轨,显无碍之圆融。通过初章可以认识,他家以二谛为定理,便落在实有自性中,今家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缘起假名,名称虽同,而含意迥异。今即以此相待假名为基础,建立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是为第一重。第二重是:说空说有皆是俗谛,非空非有为第一义谛。第三重是: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第一义谛。第四重:前三重二谛皆不离言说,故皆是教门,,皆是世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第一真谛。
这四重二谛有两种意义:一是前后浅深义,二者是前后无浅深义。前后浅深义者,初重只破有不破无故浅。第二重空有皆贬为世谛,非空非有才是第一义谛。第二重虽明不二中道,然对二明不二,犹是相待假,故第三重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第三重虽是二不二双泯,然有言说,凡有言说皆是世谛,故有第四重,言忘虑绝,才是第一义谛。此是前后浅深义。前后无浅深义者,乍看起来,似乎前者为浅,后者为深,其实并不尽然。这四重二谛是为根机不同而设立的,若是上根人,听到第一重,便能悟得无言之道,若是中下根人,听到第三第四重也未必能悟道。故前者为上根人说,后者为钝根人说。对下根人若不重重破遣,难以悟无言之道,为此故立四重二谛。如图:
又此四重二谛,若就教理分者,皆可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展转适缘,灵活运用。虽有四重二谛,但早期中观宗多用初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若空若有皆是教门,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他家说:《三论》、《般若》是通教,只谈二谛,不谈中道,今明我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怎么说不谈?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皆是我家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今明,凡有言说皆是世俗,言忘虑绝方是真谛。
又所以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悟有别,为适应根性的不同,故此建立四重二谛。又为释于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空为第一义谛。如《大品·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即是初重二谛意。《大品·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即是第二重意。《华严·性起品》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大品·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是第三重二谛意。《华严·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即是第四重意。因为经中明二谛不同,为欲解经令学者易懂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
第四节 八不意
一 八不大意
《中论疏》叙八不大意云:“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八不”即中道实相,故言是正观之旨归,为一切大乘经的至极要义,故言是方等之心骨。以此中道实相审定佛法之偏正,又是指明得失的根源。故迷此八不读经便茫无适从,悟此中道明理则朗若白日。这里略明八不的意义和出处。
八不即是二谛,八不即是缘起,八不即是中道,八不即是毕竟空,八不即是实相。八不即是二谛者,《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经中既以八不释二谛,可见八不就是二谛。八不即是缘起者,《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大般若经》卷四百七十二说:“若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中观论》卷首说:“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这里《中观论》和《般若经》意义完全一致。经论中既说八不是缘生是因缘,可见八不即是缘生,即是缘起。缘生和因缘是缘起的异名,意义是一致的。八不即是中道者,《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中论》八不即被称为八不中道。八不即是毕竟空,《智度论》卷七十四说:“毕竟空波罗蜜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八不即是实相者,《智度论》三十四说:“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不文约意丰,难以尽述,四论既以破邪显正为纲,故今且约破邪显正略释八不。
二 略释八不
八不破邪,是破外道,破小乘,破有所得大乘人。然文繁不能备举,今只就破外道以释八不。数论师主张,因中有果故果生,胜论师主张因中无果故果生,有生就有灭,为对两家言有性实生灭,故八不言,不生亦不灭。外道说,空间、时间、微尘、神我等不从因生故是常,从因生法终必归灭故为断,八不说,不常亦不断。数论师又说,因果俱有为一,性相差别故异,八不说不一亦不异。外道言:众生和万物从世性,梵天,大自在天来是来,已后还归原处为去,八不破道,不来亦不去。八不破邪略陈于此。
八不显正谓申佛正教,佛教虽广,不出二谛,就二谛释八不即是显正。先就第一义谛空理释八不。第一义谛,性相常住,不起不出故言不生,永无终尽故言不灭。性空理体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不断。第一义谛空理,一相无相,故言不一,法性无差别,故言不异。前际无始空故不来,后际也空故言不去。由此等义,所以第一义,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次就世谛缘起事物以释八不。世事缘聚故生,缘散则灭。生灭既是依缘,故是无真实的生灭,故言不生不灭。因缘起法是因坏果生,因坏故不常,果…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