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P3

  ..續本文上一頁生故不斷,故言不常不斷。因果不同,不得言一,無有異體,不得說異,故言不一不異。果不從外來,故言不來,因內無果,不從內出,故雲不出。由此意義,所以世俗谛也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八不的“不”是否定詞,是否定生滅斷常的自性實執。否定自性,建立緣起,是八不的正義。又《中論疏》述興皇語雲:標此八不,攝一切大小內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說,皆墮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內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動念即是生,欲滅煩惱即是滅,謂己身無常爲斷,有常住可求爲常,真谛無相爲一,萬象不同爲異,從無明流來爲來,返本還原出去爲出。才起一念心,即具八種顛倒,今一一曆心觀此無從,令一切有所得心,畢竟清淨,故雲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

  叁 八不中道

  釋中道名義。本宗有四種釋義:一依名釋義,二因緣釋義,叁顯道釋義,四無方釋義。隨名釋義者,中以實爲義,中以正爲義。中以實爲義。如《涅槃》卷十五釋本有今無偈雲:“我本無中道實義,以無中道實故,于一切法則有著心。”僧睿《中論序》雲:“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照”謂照顯,立于中名,爲欲顯諸法實相,故言“照其實”。中以正爲義。如晉譯《華嚴》卷叁十四說:“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滅相。”此之正法性即是中道。故中道者,即是中實之道,中正之道。第二因緣釋義者,中以偏爲義,偏以中爲義,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緣義,因偏故說中,對中故言偏。故說偏令悟中,說中令識偏。如經雲: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說第一義谛令識世谛。第叁顯道釋義者,中以不中爲義。所以然者,諸法實相非中非不中,無名相法,強名相說,欲令因此名相,悟無名相。故《華嚴》卷五雲:“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照例即可說:一切中偏法,了達非中偏,故言“中以不中爲義”。第四無方釋義者,中以色爲義,中以心爲義,隨舉一法,無非中道。《華嚴》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爲義,一切法得以一法爲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通無礙。

  又中有四種:一對偏中,二盡偏中,叁絕待中,四成假中。對偏中者,對偏邪不正,稱之爲中,名對偏中。盡偏中者,偏邪除盡,唯有于中,名盡偏中。絕待中者,本對偏病,是故說中,偏病破盡,中亦不留,非偏非中,不知何以贊美,強名爲中,名絕待中。經雲:遠離二邊,不著中道。成假中者,有無爲假名,非有非無名中道,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這種中道爲成于假,名成假中,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爲化衆生故假說有無。故以非有非無爲中,有無爲假,名成假中。

  次就二谛顯中道,八不是二谛,依二谛明中道,即是解八不中道。嘉祥大師依二谛釋八不明叁種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世谛中道是說:世間緣起諸法,是有生有滅的,但緣起法是從衆因緣生,衆緣所生法,便沒有自身體性,就是沒有真實性,假衆緣而有只是假法,所以生滅是假生滅,即以此“假生假滅”,爲世俗谛。假生不是實生,假滅不是實滅,即以此“不生不滅”,爲世谛中道。次明真谛中道。對世谛“生滅”,說真谛“不生不滅”。世谛生滅是假生滅,對世谛的生滅是假,說真谛的不生不滅也是假,即以此“不生不滅”爲真谛,假不生不名不生,假不滅不名不滅,即是“非不生非不滅”;即以此“非不生非不滅”爲真谛中道。最後辯二谛合明中道。二谛相待皆是假名。以生滅爲世谛,以不生不滅爲真谛。世谛的生滅,是對待無生滅而說的生滅,這就不能成爲真實的生滅,真谛的無生滅,是對待生滅而說的無生滅,便不能成爲真實無生滅,這便是“非生滅非不生滅”。即以此“非生滅非不生滅”、“非真非俗”,雙息二假,名爲二谛合明中道。

  這裏有叁中叁假,世谛以緣起生滅爲假,以不生不滅爲中道,這是世谛中假。真谛以不生不滅爲假,以非不生非不滅爲中道,這是真谛中假。二谛合明以生滅和無生滅爲假,以非生滅非不生滅爲中道;換句話說,是以真俗二谛爲假名,以非真非俗爲中道。八不,就不生不滅說有叁中叁假,其余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叁對六不,例此各有叁種中道,恐文繁爲贅,不一一敘述了。

  二谛叁中叁假表

  今明不但非空非有、非真非俗爲中,即空有真俗皆是中道,他家以二谛爲理,稱爲二谛之理或叁谛之理。彼二谛既是二理,則定空定有,定真定俗,不成中道,今明二谛是方便教用,不是定空定俗,便能相對的融通無礙,成爲中道。此叁種中道,顯法破病的意義不同,第一,世谛中道,顯緣起性空義,緣起假生假滅爲世谛,假生不生,假滅不滅,此不生不滅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但破自性,不破假名,故是緣起性空義。第二真谛中道,既破自性,又破假名。此中道將真谛不生不滅的假名都非去,都遣除,即是破假,故以非不生非不滅爲真谛中道。所言破假者,爲執假的人,故言破假,若能不執于假悟假即空,便不須破假。故經雲: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第叁,二谛合明中道,雙泯真俗,從用歸體,言忘慮絕,名爲體中。二谛是方便教用,所以二谛中道是用中,非真非俗是實相理體,名爲體中。此體用。中假,又名理教,所以有理教、中假、體用概念的不同。

  概念名相雖然不同,而其實際是相同的,然依概念不同,也有修學前後次第的不同,修行次第是:要先發心學教明理——境,次須依教理修習中假二觀——行,觀行成就,從用入體,證得如來法身——果。在法相概念上雖有境行果叁法不同,實際上只是實相一法,在因地名理境,修行中名中觀,得果名爲法身。故《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就是這個意思。《華嚴》的因徹果海,果徹因源,還是這個意思。《般若經》說:初發心時便學無所得,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還是個無所得,故經雲:“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八不中道意義的深遠,由此可以略知。

  四 中假義

  “中假”義實際就是前文所說“叁中叁假”的結晶。已談真俗二谛,這裏又談中假二谛。經論中似乎說有叁谛義,但大量經論只談二谛。如《華嚴》、《大品》、《涅槃》等經,《中》、《百》、《智度》乃至《唯識》諸論皆談二谛,今宗依之,所以只談二谛。若就四重二谛說,真俗二谛是初重,今談中假是第二重二谛,故有此兩種二谛不同。中假二谛含有空假中叁谛意,但爲隨順經論故,還作中假二谛說。如《中論》偈雲:“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兩句是真俗二谛意:衆緣所生是世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真谛。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兩句是中假二谛意。合真俗二谛皆是假名。非真非俗名爲中道。《中論》又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大品般若》說:“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可見經論皆以二谛爲正宗。今“中假”二谛者,“中”是中道,“假”是真俗二谛,即以真俗二谛爲假名,以非真非俗爲中道。即是中道和二谛合稱爲“中假”。真俗二谛相即無礙,中假二谛尤爲圓融。圓融本爲顯示法無定性,若有定性哪能說得諸法圓融,故圓融中假是建立在諸法實相意義上的二谛。

  若問爲什麼說,非真非俗爲中實,真俗二谛爲假名?回答說:寄于兩非以息二邊之見,故名爲中實;實非真俗,爲教化衆生,強立名字爲說,故真俗是假名。又中假體用悉名爲中,以中是正義,以具有真俗及非真非俗,義始圓正,故悉名爲中。又真俗及非真非俗並皆是假,所以皆是假者,並是如來假名字說,故真俗是假所以然者,道門未曾是真俗,假說爲真俗,故真俗是假;大道也未曾是非真非俗。假說爲非真非俗,故非真非俗也是假。又真俗非真俗皆是假者,真俗不自真俗,對待非真非俗,才說有真俗,故真俗是假;非真俗也不自非真俗,對待真俗才說有非真非俗,即非真非俗也是假。一切皆中,一切皆假。這樣,中即是假,假即是中,中假圓融,相即無礙。故論雲:“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設問:興皇大師,何故立于中假,何故有時又破中假?回答:對由來性義,所以立假,治學教偏病,是故明中,令舍偏不著中,性去不留假。須知偏舍無所舍,性去無所去,而學者遂舍偏著中,除性立假,執著中假,以此安心,成有所得,竟不見佛。所以然者,佛心無所依,汝心有所寄,乃與佛隔,何由見佛!以是因緣,故須破之。

  所言不破中假者,得道的人,了達性假原無自性,本來是道,不須破之。若欲破之,豈不是破于道嗎?最須深見此意。今所言破者,爲其不知所立性假,本來是道,故用道爲非道,今還令其悟非道爲道,故言破耳,其實沒有什麼性假可破。二者又須知,性即是假,凡夫顛倒,謂假成性,諸佛觀之,性常是假。故經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常是第一義谛。叁者,體道之人,知此道未曾性假,性假出自兩種根緣,若無兩種根緣的顛倒知見,哪裏有性假二病。如一道未曾是真俗,真俗出自兩種根緣一樣。四者學教的人,須知諸佛菩薩,內有無礙智慧,外有無方辯才,說假爲性,說性爲假,說性假爲非性假,說非性假爲性假,若守片言定執,便喪圓意,非叁論學者。

  第五節 一乘義

  一 略釋名義

  佛法深淺不同,有其五種,名爲五乘。一是人乘,二是天乘,叁是聲聞乘,四是緣覺乘,五是佛乘,又名菩薩乘。菩薩是因,佛名爲果,因果合稱,名爲大乘。此五乘教,皆是佛說,故統名佛教。此五乘教,前二人、天乘是世間法,後之叁乘,是出世教。就出世教中,聲聞緣覺二乘,法不究竟,稱爲權教,一乘佛法,究竟圓滿爲真實教。今宗,五乘並弘,叁乘兼修,最後目的,…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