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30

  ..续本文上一页曰华光者。或可从时事以立名。如智论释往生品明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举手为相得成佛时名为大相。又千天子见佛土庄严而发净心得记之时名庄严王佛。又释舌相品云。十万亿人见十方菩萨来以华供养而发心得记。故劫名华积。佛号觉华。如此皆因时事以立佛名。身子闻法华经最初领悟故。得佛时名为华光。华即法华。光谓信解。境智合目故号华光也。

  问。三根声闻悉悟法华。应并名华光耶。

  答。身子最初得悟故受华光之名。例同阿若憍陈如最初悟无而生智慧余人后悟别受异名也。

  问。诸经授记何故但授应身记不授法身记。

  答。授应身记即是授法身记。修因既满便证法身。方能以本垂迹。托净秽国土成佛化人。但法身犹如虚空无所不在。引物不便故不授法身记。应身有国土徒众化主教门。引物义便故记之也。国名离垢下第二明国土果也。然土未曾净秽。由众生心净秽故土有净秽耳。身子昔日无凡夫秽心。今悟一乘后离二乘之垢。既离凡圣二垢故得佛之时土名离垢。然心亦不曾垢净。约迷故称垢。约悟故称净。其土平正下。上标土名今出土体。文又二。前总明土体。次别明地处庄严。总明土体中又二。前明土体。次辨人物。离高下故称平。非尖邪故名正。无秽恶名清净。有众宝为严饰也。安稳下明人物也。离刀兵劫故为安稳。离饥饿劫故为丰乐。离疾病劫故为炽盛。琉璃为地者别明地庄严也。有八交道者别明道庄严也。此文从广至狭凡有三句也。初总明土。次别明地。后别明道。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下第三明教门果也。以本愿故说三乘者此为释疑。方便品云。诸佛出五浊恶世故说三乘。身子今出于净土。何故亦说三乘。所以释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是则释迦出秽土故说三乘。身子以本愿故说三乘。各有其所以也。

  问。身子何故本愿说三乘。

  答。身子于三乘中得悟一乘。还学释迦故施此化也。

  问。于净土说三化三乘众生不。

  答。可具二义。一者被三缘故说三教。众生往昔曾居秽土。备萦众苦故厌之愿灭厌之愿灭而性不可回。虽生净国称其本性为说三乘。如厌释迦之秽国生弥勒之净土秽心虽改三性不移故弥勒出于净土亦说三乘。二者身子之土虽无三缘但为菩萨传化余方故说三乘之教也。虽有二义以后义为正。故下但列菩萨无三乘众也。其劫名大宝庄严下第四明时节果。释迦名贤劫。贤者善也。此劫内有千佛善人出世。从化主立名故称贤劫。今从所化菩萨受称故名大宝。不以珠碧为珍。但用贤哲为宝。彼诸菩萨下第五明眷属果。初标菩萨数。若欲行时下叹菩萨德。如是菩萨充满其国者总结菩萨众也。舍利弗华光佛寿下第六寿命果。除为王子未作佛时者。如释迦佛若道俗合论则年八十若论佛寿但有五十。今亦然也。

  问。何故秽土佛寿短人寿长净土佛寿长人寿短耶。

  答。佛寿长短无有定相。但秽土感佛业弱故佛寿短。感生死业强故人寿长。净土感佛业强故佛寿长。感生死业弱故人寿短。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下第七明绍继果。此劝悦往生者心也。华光虽没而坚满续兴则佛佛相次。岂可不愿往生耶。号曰华足安行者。宝华承足安祥而行也。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者。虽有异佛兴世而净土不改。亦是悦往生者之心也。是华光佛灭度之后下第八明住持果。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今但举初二摄末属像也。

  问。既是净土何故有小劫起耶。

  答。今但论时节小大。非三灾之小劫。就偈颂为二。初正颂授记。第二释授记意。就初为三。第一总标授记二释三结。总标如文。供养无数佛下释授记也。初一行颂上行因。次八行颂得果。得果中初半行颂时节果。一行半颂世界果。二行颂眷属果。一行颂化主果。一行颂寿命果。二行颂住持果。华光佛所为下半行第三总结也。其两足圣尊下第二释授记之意。所以授记者。令其自庆欣果行因也。不颂上教门及绍继二果。偈与长行广略互现。尔时四部众下第二明大众欢喜悟解。

  问。此中四众八部并是凡夫。上中下根为属何摄耶。

  答。望经始终谓上品也。身子初领解既是上根。彼前得悟故亦是上根。

  问。既是上根闻方便品何不即解见今授记方得悟耶。

  答。闻方便品已仿佛玄宗。睹今授记验理必尔。授身子记意在于斯。

  问。凡夫初闻尚能领解。中下罗汉云何未悟。

  答。二乘自谓究竟。其病则重故由未得解。凡夫无有斯疾故初闻即悟。三毒轻重则圣胜于凡。若信一乘难易则凡胜于圣。又此中凡圣多是权行影向。共弘道利人。自陈领悟用引物也。就文为二。初总明大众欢喜供养。次别明诸天供养称叹。初文四句。第一明四众八部列欢喜之人。见舍利弗下第二明欢喜之缘。心大欢喜下第三正明欢喜。凡有二义。一者闻未曾有法心得悟解现生欢喜。二者见身子得记想已亦得预生欢喜。各各脱身下第四供养。信解之生本由佛说。仰感法慧故献财上佛。比丘脱衣上佛者。大品三百比丘脱衣上佛。论云十二年前未制戒故不犯衣戒。今法华时成道四十余年以制衣戒。既闻一乘悟解得正法戒。衣是息世讥嫌戒故舍衣无罪。外国比丘但被袈裟内无别衣。今以衣施佛则是舍三衣中一二也。露身但闻法踊跃。不以此事为羞耳。释提桓因下第二别明诸天供养称叹。前明财供养次辨法供养。衣住虚空中者表心离有也。而自回转者亦不停空表心离空也。既不染空有便解入一乘。又昔协异解于理为背。今信理同则转背成向。内心既转外物亦回。又身既舞踊外物回转。而作是言下第二明法供养。前长行次偈。偈为二。初三行半明闻法欢喜。次三行预欣得记故欢喜。初领方便品。次领身子得记。盖是一周之始终故领此二也。又初是闻法欢喜则籍法为缘。后是见人得记故喜。谓假人为缘。悟道之由唯有人法二缘。二文各四。初文四者。第一偈明昔小为粗。第二偈叹今大为妙。第三偈叹今教为希有。第四半偈正明领解欢喜也。五众之生灭者古经为立阴。释道安云。应云五阴。非是立也。罗什后翻皆云五众。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即是罗什意也。生灭者通目四谛也。苦为所生。集为能生。斯则五阴生也。灭则是五阴灭。道为能灭。故生目苦集。灭据灭道。言约义周巧说之谓也。

  问。何故不言界入生灭。

  答。界入含无为。不得并云生灭也。今复转无上下第二对昔小叹今大也。问何故大品.思益.涅槃.法华皆举昔教叹耶。答众经并是举小对大叹。故知诸大乘经显道无二。不得作五时四宗之释也。

  问。云何举小叹大耶。

  答。昔明五众既是生灭。今明五众则不生不灭。不生故非苦集。不灭故非灭道。故名一实谛即无生灭观也。二乘既是四谛名生灭观。

  问。何以知此经明五众不生不灭。

  答。前文既明昔教说五众是生灭。即知今教明五众不生不灭。故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中论云。为声闻人说十二因缘是生灭。为菩萨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故大小二乘有生灭无生灭二观义也。

  问。无量四圣谛亦有生灭。何得言小乘作生灭观也。

  答。菩萨了无量四圣谛亦本来不生不灭故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既言妄想因缘而生。有集为能生苦为所生。此即是无生灭生灭。虽生灭不生灭也。故与二乘不同。又言五众生灭者。小乘人言五众无常苦空无我。今略举无常故云生灭。又云有观为生空观为灭故云生灭。又二乘未得有余有烦恼生。得有余则烦恼灭。未入无余则身智生。入无余则身智灭。今明烦恼之与身智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故智度论第十九复次云。昔说五众是生灭无常。今欲就异门说五众不生不灭非常非无常。

  问。何故闻一乘及受记而言五众生灭耶。

  答。此领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昔明五众生灭者此是方便说耳。今明五众不生不灭者乃是真实说耳。以昔见五众是生灭故守小迷大。今知本不生灭则改二执。

  问。诸大乘经亦明五众是生灭。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何得言五众生灭是小乘耶。

  答。智度论明四悉檀通十二部经八万法藏。言五众生灭者为对治悉檀耳。若第一义悉檀即说五众不生不灭。若悟第一义悉檀则生实观。实观即是妙慧。妙慧即是妙法。妙法即是一乘。是故说五众不生不灭也。大智舍利弗下第二明预欣得记欢喜。亦开为四。初半偈牒舍利弗已得记。第二一偈自陈己当得记。第三半偈述得解相。佛道叵思议领显真实义。方便随宜说解开方便门。次一偈明发愿修行。此四段为两双。初二段已得当得一双。后二段明解行一双也。尔时舍利弗下第二大段正明譬说。亦开为四。从此竟品正明譬说。第二信解品中根人领悟。第三药草喻品如来述成。第四授记品明为其授记。所以有四段者中。根之人闻上法说未解。更转势说法故举譬喻晓之。既闻前法说复禀后譬喻即得信解。故有第二信解品。以所解是实故如来举药草喻述成。领解于前述成于后。心得决了行与佛相应。则当果可期故为授记。初文又二。第一身子请说。第二佛受请为说。就初又三。第一自陈己解。第二腾众未解。第三请佛为说。所以须自陈己解者凡有二义。一者若不自陈己解则为物之意不彰。容谓假他而实自未悟则上授记不成陈解亦谬。故须自述己解。二者欲为他请法。须得彼意。若未有解请容落漠也。

  问。中根之徒自有疑悔。何不自请假他请耶。

  答。既无先悟之能。又非对扬之主。虽复未解待他质疑也。自陈己解有二句。我今无复疑悔者领方便品也。亲于佛前得授记者领上得记文也。举始括终故标此二也。又我今无复疑悔此明惑灭。亲于佛前得记明解生斯二为要所以述也。又无复疑悔正序得解。亲于佛前得记证解是实故得记耳。

  问。直云得记便足。何故云亲于佛前。

  答。授记有二种。一不现前得记由未有解。二亲于佛前得记必有解也。是诸千二百下第…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