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31

  ..续本文上一页二腾众未悟。就文为三。初牒昔二腾今三今昔互相疑。牒昔有二。初牒无学人二执。二明学无学人二执。初标无学人二执者。一离老病死谓离果患也。究竟涅槃者执无余也。学无学人二执者离诸见谓因患尽也。谓得涅槃者执有余也。所以二文不同者。无学人必离果患。若离因患可通学无学人。前列人别故所离亦别。后列人通故所离亦通。

  问。实断九十八使。何故但离诸见耶。

  答。无学之人可具断九十八使。而今举离诸见者学无学人皆断之也。我见为众见之本故偏说之。故大品云。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有无见即是断常谓边见也。等者等取余三见也。又等取三见及余钝使也。而今于世尊前下第二腾今也。皆堕疑惑者第三正生疑也。小大互决今昔相征故成疑也。昔明已离两患无复可离得二涅槃无复更得。今云由应更离方复更得。今昔相违故堕疑悔也。善哉世尊下第三正请。所以请者。身子是遂佛转*轮将军。有未解者常为请说。又既已得悟即成菩萨。菩萨以济物为怀。须为物请。又既同是声闻。昔俱禀偏化而自已得解余人未解。愍其同朋故须为请。又方便品末佛劝弘经。今为众请即是受旨。又上授记明身子行因未来得佛。今为众请即是行因也。所言愿说因缘者。因缘谓三一之所以也。有何所以故说三。有何所以故说一。辨此因缘释疑除悔故名为善哉。就佛受请说中复开为三。第一缘起。第二从若国邑至下偈云以是因缘十方谛求名为正说。第三从告舍利弗汝诸人等劝其弘经。此三亦得是子章序正流通也。初缘起中复开为二。第一腾前法。第二许后譬。腾前法者良以后譬还喻前法故也。前说虽多略腾二种要句而示悟之。二要句者所谓教一及缘一也。教一者前明众教虽多所表无二。次缘一者以教无异表则缘无异人。故云皆教菩萨也。以教无异表缘无异人。则果无异酬因无异感。略陈二门则备收一切。若尔久应以领。云何复疑.然舍利弗下第二许说后譬。然者虽然也。虽前已说而由未解。当用后譬以晓悟之。又言然者然许。虽前已说然许其今由未悟解更用譬喻以明上二义以晓悟之.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者。明其未能忘言以悟旨而能虚心以待譬。以望上根为愚人。望下根为智者。又望上根为愚人。比退席为智者。又腾前为指斥。许说名敦喻。指斥者。我前已说他人已悟。汝何事致迷。用此击之令生愤砺。敦喻者令其重欣慕道发其领解.舍利弗若国邑下第二正说。复开为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长行为二。第一受请正说。第二最后以是因缘结酬身子之请。就正说又二。一开譬二合譬。就开譬中光宅法云法师为十譬。于文义多违。今依古旧开为六譬。一总譬。二见火譬。三救子不得譬。四三车救子得譬。五等赐大车譬。六不虚譬。所以有此六譬者。总譬虽有六义而以化主为正。叹如来德无不圆累无不尽。德无不圆故解救患之方。累无不尽故能济物之累。此为化物之本故先明之。父既德圆累尽。见子有累无德起大悲心。故有第二见火譬。虽大悲内充复须方便外救。故初成道时即欲拔其有累济其无德。但父虽能授子未堪受。故有一乘化不得譬。虽大志未成小机已动故于一说三。应时即悟故有三乘化子得譬。虽复说三终为归一。是以还说实化之。故有等赐大车譬。许三与一似若妄谈。但赐过所求。又本意与一故非虚也。故有第六不虚譬。就此六譬合成五双。初一为总。后五为别。谓总别一双。圣人说法前多总说后则别说。故前总后别。就别中又开为二。初见火譬明内起悲心。即是悬知机。后之四譬应缘说教。谓机教一双。就后教中复开为二。初之一譬顿化不得。后之三譬明渐化得子。谓顿渐一双。就后渐中又开为二。初之一譬为说三乘教。后之两譬明一乘教。谓三一一双。就一乘中又开为二。初之一譬正明说教。后不虚譬名为会教。谓教及会教一双。

  问。此六譬从方便品何文生耶。

  答。有人言皆从方便品文生。今明不必尔也。此经有三周不同者。为根性各异宜转势说法故有三说不同也。若一一皆如上说者。则文成烦重言非巧妙。又后不异前。闻前既惑禀后亦迷。则圣说无益也。今明唯中间四譬大格从方便品四段文生。初总譬及后不虚譬皆是今品义说。所言四譬从前生者。见火譬从前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文生也。彼文明佛居法身地见众生有苦无乐起大悲心。今文明长者在门外见火起烧宅即大惊怖。二文义同故今文从上生也。次长者救子不得譬从上佛初成道一乘化众生不得文生。第三长者三车引子得譬从上三乘化众生得文生。第四等赐大车譬从方便品为说一乘文生。释迦一期出五浊世始法身地见机终竟灵山之会说一乘法。唯有四章不得多少。是故今明始从见火终竟等赐大车亦唯四譬不得增减。是故四譬从四法生。

  问。若尔但有四譬。何故有初总譬及后不虚譬也。

  答。虽有初总譬还不离上四义。但欲总明能化之德所化过患故有总譬。又示解义之方前总后别。又将明化物先叹佛有化物之德。故说总譬耳。所以有第六不虚譬者。此譬亦无别体。还是料简上前三后一之义耳。为此因缘故开六譬也。就总譬中更开六譬。一化主譬。二化处譬。三教门譬。四所化人譬。五化意譬。六根性譬。十方三世诸佛出世施化皆有此六。释迦出五浊世亦明此六也。就此六中化主教门是能化事。余之四种是所化事。

  问。第一何故前明化主耶。

  答。虽有六义然化主为正。故合譬中正合化主。所以前明化主者。以将欲化物故前叹如来有化物之德。又令物欣此德如法受化也。就明化主凡有五句。一明处大。二辨位德重。三序年高。四叹巨富。五美多有眷属。凡为大人必具此五。此五皆是叹长者之德也。若国邑聚落者明处大也。若者杂心云若其事也。又若者.如也。如其事而说之。国邑聚落者正譬化处也。但化处有四。一国二邑三聚四落。所王之处有封疆墟域谓国也。邑者古人呼县为邑。内村伍为聚。外墟畔为落。今将释论解发趣品明一佛王化凡有四处。初谓一佛世界。二明一世界海。三明世界种。四一世界所度之分。一佛世界者。百亿日月等名一大千。如是十方各一恒沙大千名一佛世界也。一世界海者。如是一佛世界数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种也。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名一世界所度之分。总此四种合是一佛王化之域国是其大处。喻一世界分域也。邑为其次拟世界种也。落是墟畔之远拟世界海也。聚是村伍之近拟一世界也。明长者在四处者穷长者之美也。一家之大亦称长者。于家之外未必皆大。若于四处为大可谓美之极。明佛亦然义可知也。

  问。凡有名闻要从近至远。今何故从远至近耶。

  答。有二义。一者欲验长者之德使名实不虚。明此长者非但远国揄扬乃至近邑称叹。故从远至近验长者实德。如来亦尔。寄此四处定佛名德。二者欲显佛虽王化四处今欲明一处之化。故从远以至近。以此一方根缘感佛故也。有大长者下第二次明位德重。世之长者凡有三种。一有德长者。二年高长者。三巨富长者。有德长者.略明三义。一者有智二者有德三者清洁无瑕。以具此三义故居物之宗称为长者。如来亦尔。一则照理周穷谓之波若。如长者有智。二众德斯备所谓法身。如长者有德。三万累永尽所谓解脱。如长者无瑕。三德既圆居在物表称为世尊也。其年衰迈者第三句辨年高。即是耆年长者。前明其位德重。此譬于年高。以德重年高为物所敬。佛亦如是。一备众德二寿命无穷。以具此二义为物所尊也。此据法身为譬。以法身寿不可尽。二者借老人以譬应身。老人生途以穷余命无几。譬如来此身最后无复余生。故释论云。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以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三者取废化来久作譬。昔为菩萨时教化诸子。诸子违教经于劫数。菩萨废化已久故名为老。故信解品云自念老朽无有子息。四者借最后应付子财为譬故称老年。五者.老人在世既久。多所闻见讽诵今古。以譬如来具一切智者。六者其年衰迈。衰迈之人不久住世。譬如来非是安住三界之人。七者行行来久。譬老人之年积也。财富无量者第四叹巨富。即是大富长者。世之财宝能离苦得乐。法宝亦能离生死苦得大涅槃乐。福慧具足为财富。出用不穷名无量。又众德圆满为财富。异于因住称无量。多有田宅。智断具足能生物善为田。慈悲覆阴称之为宅。又养命曰田。安身为宅。法宝亦然。能养物慧命若田。安物法身如宅。能安养者无穷故云多也。及诸僮仆下第五明长者眷属。旧云喻所化众生也。学功微浅为僮。德行未高如仆。今谓下明五百人是通论所化。三十子是别论所化。则所化事尽。今不复喻之。但取譬神通以为僮仆。如后老弊使人也。世富长者凡有三种。一内多珍宝。二外多田宅。三多诸僮仆。备此三种乃称大富。佛亦如是。一内备自德如多珍宝。二外能生物之善及慈悲覆阴譬多田宅。三有神通运用譬僮仆屈曲顺从。其家广大者第二明化处。上国邑聚落举处以叹人。故长者为四处所崇仰。今举人以明处。辨长者于一宅内有训导之能。又上明四处通辨佛在净秽诸土化物。今明其家广大别序三界过患秽土之化也。三界弥旷名为广大。六道所栖称之为家。唯有一门者第三序教门也。九十六种所说之教并不能出离生死故名异门。唯依佛教方能出苦称一门也。此对外道为异故铭佛教为一。此通喻大小乘教。总称一佛教也。多诸人众者第四明所化人也。三界含识品类滋繁故云多诸人众。一百譬天。二百譬人。乃至五百通取三途。修罗或开或合故称乃至。

  问。成论及智度论明有六道。萨婆多部唯明五道。云何会之耶。

  答。有论师云。取其生报则修罗属鬼神故明五道。取其受报即与天相似故分六道也。

  问。明五百便足。何故复明一百二百耶。

  答。人天堪受化故所以别说也。止住其中者五道众生乐居不舍故云止住。亦则是四十居止。八大地狱与饿鬼畜生为十。四天下六欲天复为十。欲界合二十。色界有十六处。无色四处合四十也。堂阁朽故下第五明化意。就…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