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32

  ..续本文上一页文为二。初序宅相二明火起。序宅相为二。初总明三界无常。次别明三界无常。旧云一重屋曰堂。二重以上称阁。欲界在下喻堂。色无色界居上喻阁。今明公集之舍为堂。舍而重累称阁。三界果报是众生共有。而同聚其中譬之如堂。三界果报高下升沉如舍重累喻之如阁。无常衰谢义言朽故。墙壁颓落者第二别明三界无常也。前明色法无常。外都援为墙。内别障为壁。外四大成三界形域如墙。成内身四大如壁。色法衰谢义同颓落也。柱根腐败者。舍之所以立为柱之所驻。果法所以存以命根之所持。既以阴身为舍。宜用命根为柱。命根势稍穷报身将坏。其由柱根腐败堂舍将倒。梁栋倾危者。身之维持寄在心识。屋之纲纪要由梁栋。柱根摧朽故梁栋倾危。命根欲穷则心识将落。

  问。何故但明三法无常耶。

  答。有为之法凡有三聚。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墙壁颓落谓色法无常。梁栋倾危谓心法无常。柱根腐败谓非色非心法无常。色法既粗无常相显故在初说之。心法微细无常相微故在后说。非色非心命根能连持色心故在中间说也。周匝俱时歘然火起下第二明火起烧宅。所言火者谓众苦也。

  问。常有三界则常有众苦。亦应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后辨火灾耶。

  答。此譬可具通别二义。一者通序三界并皆转变具受众灾。若尔既常有火宅亦常有火灾。此二实是一时。但说成前后耳。前明舍宅序其无常。后辨火灾明具众苦。苦与无常是物所患故偏说之。二者别譬此会三根众生。昔日禀化苦有暂息之义。佛既去世还起烦恼。以烦恼故受诸苦果。故前明火宅后辨火起。又已受阴身之苦譬如舍宅。新更起惑招苦名为火起。后之一义通二人也。

  问。何以知此譬具通别二义耶。

  答。列五百人复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众生。三十子别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别二种众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一者别化中下根人令识三一权实。二者通为一切众生令知三界过患也。又此经令一切众生离凡夫地复离二乘地。以说三界过患故令物不贪三界。谓离凡夫地。后明诸子出门求车不得及等赐大车。令知二乘是空卷一乘是真实。令离二乘地。以是因缘故具化二人也。周匝俱时者。众苦譬火。无处不有义同周匝。三界俱苦说为一时。出于横造故云欻然也。焚烧舍宅者。烦恼为火烧心善根。众苦为火焚身乐受也。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下第六辨三乘根性也。

  问。五百人已摄三乘根性。今何故重辨乎。

  答。前明五百通辨五道众生。明有人天乘根性未必具三乘根性。今别明三十子。虽是五道所摄但别有三乘根性故别说之。昔曾禀教生善。善从佛生詺善为子。以善目人。人受子名也。旧云十譬声闻。二十譬缘觉。三十譬菩萨。声闻德少故数少。菩萨德多故数多。又云十子易得如声闻根性易得。乃至三十子难得譬菩萨根性难得。今并不同此二义。以十譬菩萨。二十譬缘觉。三十譬声闻。求大乘者少如一十。求缘觉稍多如二十。求声闻者转多如三十。此释出华严经贤首品。又即如此经三根人。上根得解者少如身子一人。中根稍多如四大声闻。下根转多乃至五百也。

  问。何故无有一乘根性耶。

  答。三乘中大乘即是一乘根性。又此中正明三乘机发。一乘机发在后故今不说也。

  问。子有定数。何故言或至三十耶。

  答。凡有三义。一者或开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合为一小乘。以开合不定所以言或。例如上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修罗或开或合故有乃至之。言二者就昔三乘根性不定。如大品。六十菩萨退为罗汉。迦叶本是缘觉根性值佛故成声闻。声闻之人若不值佛即成缘觉。以不定故所以言或。三者昔虽有三乘根性终并成菩萨。故复云或也。长者见是大火下第二明见火譬。此譬所以来者。上叹佛德无不圆累无不尽。今见子累无不圆德无不尽故起大悲心也。

  问。见何等子起大悲耶。

  答。具见通别二子起大悲心。一者通见五道众生无乐有苦。二者别见三十子昔曾禀化应得离苦而背化起惑更受煮烧。故起悲也。前方便品法说有三。一能见二所见三起悲。今转势说法亦开为三。第一明长者见火即大惊怖。二自序己之已出。第三伤子之未离。初有三句。一能见二所见三惊怖也。是长者见是者。将欲救难故前明见。即譬如来居法身地以佛眼见众生无乐有苦也。是大火下第二明所见。普烧三界故称大火也。四面起者即是生老病死。涅槃经取譬四山。今譬之四面。生为东面。老为南面。病为西面。死为北面。即大惊怖者第三明惊怖。别据三十子而言者。昔经受化不应致火。故惊。迷着苦境恐慧命将尽成一阐提。所以怖也。通就六道众生释者。一往怛愕曰惊。定知是可畏之事称怖。譬慈心一往与乐称惊。次起悲心拔苦为怖也。而作是念下第二自序长者己之已出。所以自序之己出者。意在子之未免也。所烧之门者明所出处也。此詺三界限域为门。故后文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即其证也。

  问。此与前唯有一门何异。

  答。前取佛教通人出于三界悟入理故名为门。如后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今将所烧之言简异前门。故知詺三界以之为门。如世人总举一宅名之为门或称一家或言一户。今亦然也。以八苦为能烧。三界为所烧。故云所烧之门也。安稳得出者。昔日行道营出之时无有倾坠。故云安稳得出。是以经云。吾独反其本原自免而特出。又智度论云。三乘出法各异。如三人在狱自有穿穴逾墙壁怖畏而出非安稳出。谓二乘出也。菩萨破三界狱杀诸狱率与众生共出名安稳出也。而诸子等下第三伤子之未免。乐著者贪着五欲乐也。嬉戏者贪着五欲无所克获也。不觉不知者。前乐着即是贪爱。不觉不知所谓无明故。痴爱是生死本也。不觉舍之垂崩谓不觉无常也。不觉火起谓不觉众苦也。一往初不悟称不觉。始终不悟称不知。背失宿善为不惊。将殒慧命为不怖。又初不畏无常苦为不惊。始终不畏称不怖也。火来逼身苦痛切己者。上为未受苦众生作譬。今为受苦众生设譬。老病死苦烧身为逼身。贪瞋痴烧心为切己。又遭外苦为逼身。受内苦为切己。外苦者谓寒热打骂。内苦者谓四大不调百一病恼也。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者。总序二种众生无有厌生死苦求欲出三界也。是长者作是思惟下第三救子不得譬。譬上一乘化众生不得也。初总譬叹佛有乐无苦。次见火譬序众生有苦无乐。今第三欲拔众生之苦同佛无苦与众生之乐同佛有乐。但圣人虽能授物不能受故有此譬来也。又为释疑故来。一乘既是真实。佛初出世何不即说。是故释云。佛初成道即欲为说。但圣虽能授物不堪受。故咎在众生过非佛也。据身而言。上见火譬在法身地见众生有苦无乐。今以本垂迹欲拔苦与乐也。据悲心悲事明者。上见火譬明大悲内充。今明旋还赴救即悲事也。凡夫二乘虽有悲心而无悲事故名少悲。今有悲心兼有悲事故名大悲也。以小悲故名假相悲。以大悲故名真实悲。上方便品有三。初明佛慧甚深众生根钝故不说法。二梵王劝请。三明假使欲说则有损无益故违请息化。今转势说法开为二章。第一作大乘劝门化众生不得譬。第二作大乘诫门化众生不得譬。劝门者谓叹法身功德也。诫门者谓说生死过患也。又劝门即是大慈与乐也。诫门谓大悲拔苦也。所以唯明二门者。佛则有乐无苦。众生则无乐有苦。此既总摄圣凡故但明斯二也。就劝门内有二思惟开为两别。第一思惟明佛能授大乘。第二思惟明物不能受。此与方便品二思惟异者。方便品初思惟不可以妙慧授与钝根。第二思惟假使强授有损无益。以转势不同故法譬为异。经师不应谓后譬必同前法也。是长者作是思惟者总标思惟也。我身手有力者出所思惟事也。极智之体名为法身。即智之用称之为手。能济惑反本名为有力。

  问。何故身手有力。

  答。欲明佛初成道则能说一乘也。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者。长者思惟身手有力故能用衣裓及以机案从舍出子。如其无力则不能尔也。譬如来内有法身智手外能现通说法从三界舍引出众生。此即譬三轮也。作是思惟身手有力谓他心轮也。当以衣裓谓神通轮也。若以机案谓说*轮也。故下合喻云当以神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

  问。何故前用神通后明说法。

  答三世诸佛化物之宜要前现通然后说法。是故此经序品之内明三轮前后。初入无量义定即他心轮。如身手有力雨华动地放光现土即神通轮谓衣裓也。从三昧起乃至一经竟即说*轮谓机案也。明乘权乘实是所乘之法。譬如机也。辨身权身实是能乘之人。喻之案也。又二段经文各有衣裓机案。初章经现通为衣裓。一乘因如机。一乘果如案。后章经亦有衣裓机案。多宝涌出二品是现通谓衣裓。说长寿之因如机。说长寿之果如案也。又以二事配经两段者。初明乘权乘实譬如机案。即说*轮。后辨身权身实短长适化。谓神通轮。譬如衣裓。衣裓者衣衿也。救子之苦出父衿裓故前以衣衿为喻也。机案者父足所履为机。父身之所凭为案也。复更思惟下。第二前思惟明圣能授。此思惟辨物不能受。又开三别。一思惟理妙。二思惟钝根。三思惟不可以妙理授与钝根。初思惟理妙者。外譬长者思惟门有三事一明唯有一门。二者明门复穷狭。三思惟门之极少。内合唯有一门者唯一至理也。至理无二故称为一。极妙虚通目之为门。不容凡夫爱见故称为狭。不受二乘断常目之为小。又不容凡夫二乘断常故称为狭。亦不受有所得大乘菩萨目为小也。此约人以释狭小义也。又至理不容言语则言语道断称之为狭。不容心行则心行处灭目之为小。又横绝百非故称为狭。坚超四句目之为小也。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下第二思惟子有三义。一者幼稚。二未有所识。三恋着戏处。对上门亦有三义也。善根微弱为幼稚。未能识法身功德生死过患名未有所识。缠绵五欲名恋着戏处。合此三句为二。初句明有善。后二句明有恶。善有二义。初发心为幼。观解微弱称稚也。恶有二义者。未有所识名之为痴。恋着戏处名之为爱。谓具痴爱也。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者第三思惟明不得化也…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