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48

  ..续本文上一页一正举德号合云。第二劝物来听受。就初合云又开四别。第一举形合云。第二总举声合云。第三举外号合云。第四举内德合云。谓形声内外摄义略尽也。初正举形合云。次以譬帖之。以大音声下第二总举声合云次亦以譬帖之。而唱是言下第三举外号合云。所以举十号者。以号令天下令知是佛出世异九十六师也。未度者令度下第四举内德以合云。内德之中前明四弘誓者。此述如来出世意也。如来所以出世者。良由昔有四弘誓。是故今明十号之人出现世也。故肇师云。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即此文意也。璎珞经云。约四谛立四弘誓愿。未度苦海愿令度之。故云未度者令度。众生为集谛烦恼业缚愿令解脱。故云未解者令解。未安道谛者令安。未得灭谛涅槃者愿令得之。前二即是大悲愿。后二即是大慈愿也。今世后世如实知之者。上举昔四愿此举今四德。然德之与愿并皆合云。悉就今合以立名也。初德即是三达也。夫欲化物要须知其根性。众生根性在三世中行。故前明三达也。我是一切知者即是一切智也。三达但知有为智。故次明一切智即具知一切法也。一切见者下。然二乘人又有一切智。如大品三慧品说。而无五眼故说一切见也。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虽具上来功德。意欲物入道。故次说导师也。然道语通邪正。善恶在心曰知。开其邪正二路为开。曲示通塞为说也。汝等天人下第二劝物来听受也。尔时无数下第二合草木譬即受劝而来也。如来于时下第三合澍雨譬。种种无量下第四合受润譬。正以初闻说法心生欢喜为受润也。决得善利下合第五增长譬也。此句总合增长。是诸众生下别合增长有二。前约世间利合增长。现世安稳者。以闻法故现世障灭善生故得安稳也。后生善处明生报也。以道受乐辨后报也。然此文通于生后。且寄后报辨之。由闻正道故感乐报。所以言以道受乐。亦得闻法下明得出世利以合增长亦有三句。初是闻慧离诸障碍下明思慧也。任力所能下明修慧也。如彼大云下第二举譬帖合。今初举云譬。雨于一切下举雨譬。卉木丛林下举草木譬。如其种性下举受润譬。各得生长下举增长譬。皆帖合上也。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下合第二同异譬。就文亦二。初正合同异譬。二明知不知。合同异譬即二。初合一地一雨谓合同譬。次合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谓合异譬。一相一味者合上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故下偈云其云所出一味之雨也。所谓解脱相下双释上一相一味也。免五住烦恼缚故名解脱相。离三界内外业故名离相。灭二生死苦果故名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释上一味。离前三相故累无不尽。由离三相故照无不圆。照无不圆故非无。累无不尽故非有。即是中道之法也。其有众生下合上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譬也。不自觉知下第二明知不知。就文为二。初明佛知同异众生不知。二叹迦叶能知同异。即是破二病叹二人也。就初又二。第一明众生不知异佛能知异。次明佛能知同众生不知同也。初文为四。前明众生不知。二明唯佛能知。三结唯佛能知。四结众生不知。初言不自觉知者。盖是不知理同于缘成异故言不知耳。然五乘众生非不知五乘异也。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下第二明唯佛能知。而标所以者何者。举佛能知释成众生不知也。此中明佛知四种法。初知四法。次知三法。次知二法。次知一法。知四法者。种谓种别也。三乘种类不同也。相者相貌也。如慈悲是菩萨相独静是缘觉相从他闻法是声闻相也。体者三乘体也。道种慧是菩萨体。一切智是二乘体。如三慧品说也。性者不改为义。昔三乘智体各住己分不互移改也。念何事下第二明知三慧。然三慧不同。或以三乘人为三慧。声闻智浅如闻慧。缘觉智小深为思慧。菩萨尽理如修慧。亦得三乘各有三慧。文有三番。初明三慧境。二明三慧体。三辨三慧因也。作意守境为念。即闻慧也。厝心思惟是思慧。深入是修慧。通称事者。以境为事。依毗昙三乘人同观四谛境生三慧毗昙闻慧但缘文。修慧但缘理。思慧或时缘文或时缘理。成实通观一灭谛境。大乘同观一实相境缘理。三慧位者。毗昙前三方便是闻思位。四善根是修慧位。成实四念处是闻思慧位。濡法以去是修慧位。云何念下第二明三慧体。谓能缘心不同也。以何法念下第三明三慧之因。方便不同宿习各异也。以何法得何法者第三明因果二法也。以何法谓因。得何法谓果也。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第四明佛知一法。所谓地也。而言种种者五乘地不同也。唯有如来下第三结唯佛能知也。如彼草木下第四结众生不知也。如来知是一相下第二明佛知同众生不知同也。就文为二。一者明佛能知。次辨昔不说之意。即显众生不知。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者。有人言。虽过去过尘沙未来复倍上数。终入无余灰断涅槃故云终归于空。此释寿量佛无常也。有人言。依覆相说常解释者。明此常即空无相不可得故言终归于空也。有人言空无二十五有故名寂灭也。今明有二种。一者凡圣终归大涅槃故云终归于空。亦如肇师涅槃无名论云。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九流于是乎交归。群圣于此乎冥会。则用此文意以作论也。二者自昔已来开五乘教用。至于法华息用归体。则无复五乘末。本对于五故明不五。既无有五亦非不五。即言辞寂灭故称为空。

  问。上明终归一切种智。与今何异耶。

  答。通是一道清净。随义立名或称种智或名涅槃或名一乘或名波若。故前明终归种智。今云终归涅槃。若以二文共相会者。前明终归种智谓三菩提果也。今云终归涅槃谓果果也。良由二乘智非究竟智故终归佛智。二乘涅槃非究竟故终归大涅槃也。上合大车亦取此二义合之。如前释也。

  问。何故偏明二果。

  答。二义。一者二乘有余涅槃智非究竟智故今明佛究竟智。二者二乘无余涅槃非究竟断故今明究竟断。谓二死果永绝超于五住流故名灭度也。又上云究竟种智。谓无境不照即波若。今无果不寂。谓解脱而法身居内也。

  问。既言归涅槃。何故言终归于空。

  答。或名究竟空或名大涅槃或名诸佛道也。然中论破涅槃品正破四种涅槃。一破有是涅槃。二破空是涅槃。三破亦空亦有。四破非空非有。而后结云。涅槃绝于四句超于百非。不知何以名之。强名为空也。佛知是以下第二明佛虽知理一为物未堪昔不即说。此即显众生不知同也。

  问。上句云佛知涅槃。今亦佛知众生心不堪故不说涅槃。何故言昔不说种智。

  答。二义。一者欲显大涅槃即是种智异二乘灰断无为。二者若言昔不说涅槃。于义不便。昔亦说三乘同入无余故也。即以此文责光宅等师。若终归于空既是灰断涅槃。既言佛知涅槃。何得云昔不说灰断涅槃耶。汝等迦叶下第二叹迦叶能知同异。今昔两缘各有偏执不知同异。而迦叶能知故名希有也。就文为二。初正叹。所以者何下释叹。然应具叹迦叶能知同异。但偏对昔病不知异是方便。故今偏叹迦叶于不知异人中为希有也。此文亦得具叹同异。能知如来随宜说法叹知异也。能信能受叹知同也。就偈凡有五十四行半分为二。初四行颂第一法说明权实二智。次有五十行半偈颂第二譬说明形声益物。上法说有八门。今转势说法。序叹佛出世大意。明今昔有默说不同。开为四章。第一偈叹佛昔随机权说。第二偈明如来昔日不说实法。第三释佛昔不说实意。第四释昔权说之意也。破有法王者。有人言破二十五有名为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如来自破二十五有出生死外居法王之位。今出世亦为物破二十五有。又言破有者众生多滞于有故以空药破之。如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然此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者破一切有所得也。本谓有生死故为说三乘。复言有三破三说一。遂封于一说言非三非一中道之法。复言有此两非之中终不免有。今破此有见故言破有。如来尊重下第二明昔不说实。上半明不说之人。下半明不说之事。超凡圣之表故称为尊。德不可称故名为重。此叹人也。智慧深远者。竖不见其底为深。横不恻其边名远。此叹佛内智也。久默斯要者。斯要即是平等大慧。内证斯法故称为默。不务速说者昔不匆务而即说也。又言务者事务。佛昔不得以大乘事务速为人说也。有智若闻下第三释佛昔不说之意。夫论不说其旨有二。一者至道无言言即乖道。是故不说。故肇师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也。二者如今文所明。恐根情未堪即生疑谤故不说也。是故迦叶下第四释昔权说意也。令得正见者正见即正观。正观甚难周正。三世诸佛种种因缘令人得之。迦叶当知下颂第二八譬。此文不依譬本次第颂之。亦不依合譬前后颂之。但转势说法更示一法门。第一颂云譬。第二颂两譬。第三颂大地譬。第四颂草木譬。第五颂受润譬。第六颂增长譬。第七第八同异两譬。合而颂之。要前兴云然后澍雨故前明云雨。云雨是能润。大地草木是所润。故前明云雨次明大地草木。大地草木禀于云雨故次明受润。受润故增长。能禀所禀有同有异。故次论之。前有如来出世故初明兴云。以出世故说法譬如澍雨。众生所以感佛形声者。由过去佛教生于善根。故明大地之与草木。既有宿习善根初闻说教欢喜譬如受润。禀教利益故增长。至理无二。随缘差别。故次明同异。云譬中上长行略今偈即广。凡有十种叹之。一者大云谓简小叹。如轮王出世十善化物乃至梵天说出欲论。皆是小益故名小云。乃至二乘菩萨不能普利皆名小云也。遍覆一切下第二平等叹。智度论云。摩醯首罗天韦纽天鸠摩罗伽天若爱众生即令所愿皆得。若恶之即使七世皆灭。故非平等遍益。华严明大龙王兴云从四天下乃至六天皆悉遍覆。随所见而兴云。随所乐而注雨。如来说法亦尔。于四生六道随所见而示现形。随所闻而说法。等观一切犹如赤子。故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故名遍覆一切也。惠云下第三惠利叹。有云兴而无益。今是有益之云故名惠云。如来亦尔。示形说法必能益缘也。含润下第四作含德叹。自有焊云不能注…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