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49

  ..续本文上一页雨。今是有润之云故云含润。如来之身大慈所勋。是故垂应必能益物。电光晃耀下第五放光叹。华严云。如大龙王从四天下至六天宫随所应见出种种色光。或阎浮檀金色乃至七宝色等。如来亦尔。将说法时随所应见出种种光。雷声远震下第六远闻叹。华严云。如大龙王从四天下至六天宫随所应闻出种种声。或天音或乐音乃至人中即闻雷声。今取雷声为喻者。能生众生五乘善根。能觉悟无明昏蛰。华严又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实义雷也。令众悦豫者第七称缘叹。华严云。随所见而兴云随所闻而震雷故无不喜。佛形声亦尔。日光掩弊下第八破邪叹。云未兴时日有千光。以兴云故日光隐弊。佛未出世有九十六种邪智光明。佛既出世皆隐弊也。地上清凉者第九生善叹。由日光故众生热恼。由邪教故有邪见热恼。佛出世破邪见。即众生心地无邪见热恼。得正见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下第十不思议。叹叆者叆晦也。叇者重累色也。大慈深厚所现之身犹如叆叇。府就于物为垂。随所见而普示形故称为布。如可承揽者遥观彼云可言傍揽及以下承。如来府顺于物如可承揽。不同众生故不可捉持。即是不思议也。其雨普等下第二颂雨譬。遍益为普。无私称等。四方俱下者从四无量心出普益四生也。流注无量者智慧辨才无滞必彻通。山川险谷下第三颂大地譬。所生卉木下颂第四草木譬。雨之所润下颂第五受润譬。无善众生令其生善如干地普洽。有善根者令其增长如药木等并茂。一切诸树下颂第六增长譬。如其体相下合颂第七第八同异譬。佛亦如是下颂第二合譬。释合譬者不同。今宜开为二第一正合譬。第二末后两行重开示权实。就初合譬与上长行不同。上长行开为二。初合前五譬次合同异譬。合前五譬中初合云次合草木次合雨次合受润次合增长。今转势说法正合四譬兼合余四。正合四譬者。一合云二合雨三合受润四合增长。云雨是能应之形声也。受润增长是所感之利益。四义既要故正合之余四兼合。至文当出。上长行合云为二。初正合次劝众来听。今还颂此二也。上合云有四。初举佛形合云。二举佛声合云。三举号合云。四举德合云。今具颂之。初一偈颂第一。次一偈颂第二。次一行半颂第三。出于世间下两偈颂第四举德合云。上长行举五种德以合云。今但明二。五句举大悲德合云。三句举大慈德合云。大悲拔苦如云能遮离于热恼。大慈与乐如云能润也。安稳乐者现世乐也。世间乐者后世乐也。涅槃乐者出世乐也。又世间乐者生报乐也。涅槃乐者后报乐也。注解云。安稳乐者二乘乐也。世间乐者人天乐也。涅槃乐者大乘乐也。诸天人众下两偈颂长行第二劝众听受。初偈正劝众来听。第二偈释劝听意。上半简异邪师。即上叹于佛。次半明下益众生。为大众说下第二八偈颂合两譬。就合两譬又开三章。初借雨一味义以合譬。次借雨平等义以合譬。三借雨无懈惓义以合譬。所以但明此三义者。初章明所说为一理。次章教心平等等为五乘人令同归一理。第三叹佛为物说法无有懈惓。三章各二。初章二者。前偈明所说之法无二如雨一味。此即兼合上一相一味之言。第二一偈明所说之法无二能演之音亦一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昔虽说五乘之味。此是为大乘作因缘耳。我观一切下第二二偈半借雨平等义以合譬。亦开为二。初一偈叹佛心平等。第二一偈半叹佛说平等。常演说法下第三三行半借雨无惓义以合譬。就文亦二。初一行半明能化之人说法无惓。贵贱上下下二偈举所化之人显成能化等说无惓。此即兼合草木义也。一切众生下第三十一行偈合受润譬。就文为三。初八偈正合受润。第二一偈半明理同随缘益异。第三一行半偈称叹于佛。就初又二。前一行总明受润。次七行别合三草二木受润不同。三草二木既是法华名教。今略序之。三草者下中上三品草也。二木者大小两树也。此是无阶级阶级故开诸位不同。不如有所得人一向定作浅深之解。所以然者。经中阶级之说无定。或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或说久劫行行方证菩提。或劝起道意令住不退转。或说实无发心亦无退者。皆是善巧化物。不可定相执之也。今示一方浅深故说三草二木。人天是世间乘名为小草。声闻缘觉是出世间乘名为中草。地前四十心既是大乘名为上草。若据无生忍而判义者。初地始得浅无生忍名为小树。七地深入无生忍名为大树。故智度论释无生有二位。一者初地二者七地。所以开二位者。若就二忍明义。地前凡位名为顺忍。初地已上既是圣位名为无生忍。若五忍明义地前名伏忍。初三地为信忍。次三地为顺忍。次三地为无生忍。若依璎珞经。后三地名寂灭忍。谓第十地等觉妙觉三地也。若依仁王经。但后二地谓法云地佛地也。第七地既是无生之始故名无生忍。若以功用无功用分二位者。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位谓小树也。八地至等觉地是无功用道名为大树。经论不同。具有二义。依此经判位。三草二木总分三位。人天为下品。二乘为中品。菩萨为上品。就菩萨中自开三品。地前四十心为下品。登地已上亦开二品。若尔者二乘之人既称中草不及上草。即知是十信前人也。成论师不应言罗汉与六地齐功。又譬喻品云声闻之人以信力故得入一乘。即知未回小入大在十信前也。

  问。三草二木与五乘义何异。

  答。二科互有开合不同。五乘即开浅合深。三草二木即开深合浅。开浅合深者。开小草为天人两乘。开中草为声闻缘觉二也。合深者。总合大乘因果悉入佛乘也。

  问。何故尔耶。

  答。五乘之教并以果义标乘。故譬喻品云三车在门外。即以三果为三乘。菩萨为求佛果故还属佛乘摄也。人天乐果名之为乘。为求人天乐果故修人天两行。故以果标乘。为欲引物令修因趣果所以五乘明义。开浅合深也。三草二木开深合浅者。合前四乘为小中二草。以人天为小草。以二乘为中草。开深者。开大乘为三品。即上草及二木也。所以尔者。为扶此经赞扬大乘教菩萨法。明人天犹在三界火宅二乘未度五百由旬。是故合浅而开深也。又五乘明义即有佛果之乘。三草二木但取因乘不明佛果。所以然者。五乘为欲将五果以引物故说佛果为乘。今明三草二木受润增长之义故但说因也。又昔教明开义故开世间为人天二乘。开出世为三乘。故成五乘。今欲显合义故合世间为一。合二乘为一。故合彼四乘归于一乘。但一乘中自开三位。一者地前四十心为上草。二者初地已上为小树。三者八地已去为大树也。

  问。此与胜鬘经四种重担有何异耶。

  答。彼经明由大地故有四种重担。由摄受正法故有四乘。合天人为一。开二乘为二。合大乘因果为一也。与智度论五种善其义不同。不须会也。第二别明三草二木即为五段。初一行明小草。次二行明中草。次一行明上草。次一行半明小树。后一行半明大树也。佛平等说下一行半第二明理一而随众生得益有异。即兼合上第七第八同异譬也。

  问。何故合受润即合同异譬耶。

  答。上合云雨明同义。故云其法一味解脱涅槃。次合受润明三草二木差别异。今欲论其同异义也。明理唯有一随五种人故有五种异也。佛以此喻下一行半第三叹佛智慧也。如海一渧者。上信解品十譬十恩称叹于佛德。时众谓如来之德尽在四大声闻言下。故品初明八法八譬显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时众便谓叹佛德已尽。是故今明虽设此譬于佛智慧如海一渧也。我雨法雨下第四十一行半合增长喻。就文亦三。初八行半合增长喻。次一行半明理一随人得益不同。第三一行半称叹诸佛。前受润有三章。增长亦有三。以此科经于文极便。旧说异此。宜应改之。就初八行半又开为二。初三行半总合增长。次五行别合增长。就初又三。初一行法说。次一行举譬。后一行半合譬。声闻缘觉下第二五行别合。就文亦三。初一行半合中草增长。次一行半合小树增长。后二行合大树增长。故总合有三别合亦三也。

  问。何故不合小草与大草耶。

  答。前受润中已具合之。故今略彼二草。

  问。等是略者何故合中草耶。

  答。中草是小乘二圣。二木是大乘二圣。同是圣位增长义显。是故合之。小草是小乘中之凡。上草是大乘中之凡。既同是凡增长义不显故略不合也。又一义。前之二凡入总合中摄之。是以文云。令诸世间普得具足。世间即二凡也。但凡义增长不显故入总合中。增长意在圣果所以别合。

  问。受润亦明三草二木。增长亦明三草二木。有何异耶。

  答。受润据草木之因。增长明草木之果。但就因明受润不显故前文寄果明之。

  问。合大树中云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是何空耶。

  答。即上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盖是明大涅槃果位之法。故大树因人闻之欢喜也。智度论云。譬如震雷小鸟闻皆怖孔雀大鸟闻之舞踊也。毕竟空法亦复如是。小人闻之惊疑怖畏。大士听受欢喜踊跃也。若言终归于空是灰身灭智空。八地已上菩萨岂生欢喜也。如是迦叶下第二一行半明理唯是一随缘得益为异。兼合上同异譬也。故同异譬受润增长二章兼合之。盖是转势之意。不应一一依长行也。迦叶当知下第三一行半称叹诸佛。前就不可尽叹。今就诸佛同有善巧叹。今为汝等下大段第二结示权实。初偈开权次偈显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昔说大因为小果。今指小果为大因。故二乘之果是菩萨道。法华论明无上义有十种。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说云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此意明本菩提心不灭故此善根即无上种子。由此种子故今闻法华。即是云雨后得成佛。

  问。若尔决定声闻善根应非菩萨道耶。

  答。决定之人即是守教封执小果。即被破不会。若转悟者即会而不破也。

  授记品第六

  授记既是法华要义亦是众经大宗。今略释之宜开七门。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能受人门。四所授人门。五阶位门。六料简门。七同异门。初来意门者为中根说法凡有四门。初譬说次领解三述成四授记。今即第四也。以领解十譬十恩于前。以八法八譬述成于后。其心安…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