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73

  ..续本文上一页无二故但放一光。今欲流通此经令二世众生皆得信持故放一切光也。次分身佛亦现二瑞者欲显同一法身皆是应迹故同现二瑞。又众见多佛现于神力则信敬益深。一佛或可所言不实十方诸佛何容欺诳。故同现舌相也。满百千岁者神力一时未足希有。满百千岁方是奇特。又是显法久住故神力时长。

  问。何故摄于舌相而不收光。

  答。表说法事竟故摄舌相。欲令十方通彻彼此相见故不收光。涅槃经表所作已辨故收光也。一时謦咳俱共弹指者。旧云謦咳表说二权二实畅悦佛心。法华论云。现謦咳声说偈令闻故。闻已如实修行不放逸故。弹指者表觉悟众生令修行者得觉悟故。动地者亦令众生觉悟知佛说法。又示无常相令速修此法。又表现在十方众生遥闻此会说法华经。随喜供养藉此善根后当成佛。是故地动依法华论意。舌相謦咳属口业瑞。放光弹指属身业瑞。动地谓意业瑞。而经文次第者初二是色瑞。次两是声瑞。此四是谓正果瑞。动地是依果瑞。五瑞次第者舌为说教之主。故初现之。说教必有灭惑生解之用。并令十方通洞彼此相见。故次放光。既彼此相见故謦咳令闻令闻为令觉悟。是故弹指。此四是现正果瑞竟。次动地现依果瑞也。其中众生第二十方众生睹瑞。前二处瑞多利益此会。今现五种神力多为益十方故明十方睹见。又开四别。初明睹见欢喜。即时诸天下第二诸天唱告劝随喜供养。彼诸众生下第三明十方顺从。所散诸物下第四佛重现二种神力。一成宝帐表成法身不二。即后分经。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者同显所乘不别。谓初分经。为表十方同悟斯二。尔时佛告下第二叹法劝修。初叹法次劝修。叹法之中略明四句。如来一切所有之法者即初分经乘权乘实法也。如来一切自在神力者第二后分经身权身实。短长适化谓自在神力也。如来一切秘要之藏者此二摄义无不周。故称为要。昔所未说故名为秘。如来一切甚深之事者授五乘人成佛之记为甚深事也。此四句即是次第。又摄一部义周也。又初句明一乘因果之法。次句一部所现神通。第三句因果神通昔所未说故名秘要。第四句不异前释。是故汝等下第二奖劝也。偈文为二。初颂现神通意。次颂劝修。现神通力为三。初偈明为益现在十方众生故现神力。次两偈正颂现神力。第三一偈为利未来众生故现神力。嘱累是经故下第二颂奖劝。又开二别。第一称叹。第二劝持。初称叹凡有七门。初两偈颂功德无边叹。次一偈半得见诸佛叹。次两偈诸佛欢喜叹。次一偈不久得佛叹。次一偈半得四无碍叹。次一偈得经旨趣门叹。次一偈半灭惑生解叹。持法华经人得此七种果。第二劝持如文。

  嘱累品第二十二

  自上已来明称叹流通。今次辨付属流通。

  问。小乘辨佛永入无余不复化物可须付嘱。此经明法身常存有感斯应。何故明付嘱耶。

  答。有三因缘。一者时众闻佛殷勤付嘱则重法情深各欲宣持。二付诸菩萨即令其自行化他。三者众生于菩萨有重缘故令其弘法化物。亦开二别。一者此品正明付嘱。第二药王已下奉命宣通。所言嘱累者。嘱谓付嘱。累谓凭累。但嘱累有二。一以法付人。谓以大乘妙法付诸菩萨。二以人付人。以二世众生付嘱四依菩萨。如金刚波若论以根未熟菩萨付嘱根熟菩萨。今具此二也。智度论云。波若非秘密法付嘱声闻。法华是秘密法付嘱菩萨。论自释云。波若未明罗汉作佛。但明菩萨作佛其言易解。故声闻能通宜付嘱声闻。法华明阿罗汉成佛于昔教为甚深。声闻未解故付嘱菩萨。品开为三。初佛付嘱。二菩萨受付。三明说经事竟。三文各二。初文二者第一摩顶付属。而言现大神力者。有人言。即是前品七种神力。今谓不尔。释迦以数尺之手一时遍摩千世界尘数菩萨顶。神力之大亦莫其如斯也。而作是言者前现大神力谓意业付嘱。以手摩顶谓身业付嘱。今明口业也。难得菩提者叹菩提难得欲令物尊重法也。此经明二权二实。今总言菩提者即一正观。正观纵任自在。故名为乘。即初分经。能长短适化名为寿量。谓后分经也。今总言菩提即摄二分。所以者何下第二释嘱累意。即是示宣通之方。宣通之方凡有三种。一者令上学诸佛。二者令下知根性。三者具此二义法无不弘人无不益。为报佛恩。如来内有三德。一有大慈悲常欲拔苦与乐。二无诸悭吝不藏惜法宝。此二即是佛功德业也。亦无所畏者第三句明智慧业。内具此三德外与众生三种智慧。佛之智慧照有慧也。如来智慧照空慧也。自然智慧空有二种任运能知。即无功用慧也。此之三慧摄慧义尽。此经虽明二权二实意在摄入佛慧。故偏说之。汝等亦应随学者上明内有三德外与三慧。今劝菩萨学之。勿生悭吝者悭有五种。一住处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称叹悭。五法悭。法悭有七过。一世世常盲。二生生愚痴。三常在怨家中生。四失圣胎。五三世佛怨。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有此重过故偏诫之。于未来世下第二劝下知根性。凡有二句。一者明有大心人宜授以实说。二者若有众生不信一乘当为说三乘教。汝等若能下第三若能上学佛二德。下知两机则通法利人谓报佛恩也。

  问。文云。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即于如来余深妙法中为说。然小乘三藏非是深妙。大法即是大乘。云何别有余深妙耶。

  答。方等有二。一者大乘二者一乘。余法即是大乘。

  问。何故信大乘不信一乘耶。

  答。有二种人信大乘不信一乘。一者是小乘信大品等。以大品等虽是大乘未废小乘故小乘信大乘自是菩萨法。信小乘是声闻法。二者新学菩萨亦信大品云。大品明菩萨法为说大品等是我等所行。非二乘所行也。

  问。小乘人既不信一乘。何故信大品等大乘。

  答。大品等密令舍小密令信大。如前信解品中密大乘有自他两教也。亦为新学菩萨说大品令密信一密舍三也。时诸菩萨下第二菩萨受付。亦开两别。第一一称受付。诸菩萨下第二三过顺旨。一一文中皆具三业受付。初内心欢喜。二身业恭敬。三口业顺从。尔时释迦下第三明说经事毕亦开二别。一释迦令诸佛各还所在。二大众欣庆。

  问。何故令分身各还本土多宝独称还可如故耶。

  答。一多之疑易断故令分身散席。常灭之惑难破故多宝独停。如故者直令闭塔未遣还土也。次大众欢喜如文。

  问。何故欢喜。

  答。从经初至嘱累品明佛所乘法能乘人究竟故大众欢喜。下药王品乃明菩萨所乘法能乘之人故嘱累品在中间也。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自下第二诸菩萨奉命宣通故有药王品等来也。一者上来说法华经。今说行法华经人所得果报以劝宣持也。二者智度论云。波若有二门。一者说法为波若。二者明来生往生诸菩萨等行波若人亦为说于波若。法华亦尔。上来说法为法华。今明诸菩萨德行亦是说于法华。故法华有无量门令物悟入也。三者十二门论释大乘义。凡有二种。一者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为大。二者弥勒文殊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具此二门乘义乃备。此经明一乘亦尔。一者诸佛所乘。二菩萨所乘。自从经初至神力品明佛所乘之法及能乘之人。此一章竟。是故付嘱。从此已后明菩萨所乘之法及能乘人。但上开所乘之法及能乘人以为二段。今合明所乘法能乘人。开合不同者为转势说法故也。四者众生根性结缘不同。上来化与释迦结缘众生。斯事已竟。今化与诸菩萨结缘众生。故品品之中皆有悟道其证也。五者净名经云。或以诸佛而作佛事。或以菩萨而作佛事。上来明诸佛作佛事竟。此次明菩萨作佛事。六者明善知识凡有二种。一者诸佛是众生真善知识。是故普集分身及过去多宝。今次明菩萨为众生善知识故广说菩萨也。如华严说经竟至流通分法界品中。广明诸菩萨是善财真善知识。法华即是华严。故说法华竟。流通分中亦明无量菩萨宣通一乘是众生真善知识也。依法华论合此六品以为四章。初之二品明苦行力弘经。谓药王以身命财报恩供养。弘经利人教化众生。妙音菩萨分形六趣弘宣一乘谓苦行力也。第二观音陀罗尼二品明护难力弘经。观音以人护难。陀罗尼以法护难名护难力弘经。第三妙庄严王品示现功德胜力。谓净藏净眼有胜功德能令父王回邪入正。即是众生真善知识。谓胜功德力。第四普贤品亦名护法力。谓普贤以大神力宣通此经令无留难。亦名护法力。四门次第者。苦行力谓报恩供养宣通此经。即上弘大法也。但受化之徒多诸留难。宜须救之。方可受道即是下济。故有第二门也。所以下济者良由有胜功德。故举胜功德力释成下济。所以能上弘者必须护法。故举护法释成上弘。宣通之意唯此四门也。此品四章。一宿王华问。二佛答。三时众得益。四多宝称叹。问中又三。一总问。二偏问苦行。三请答。文处易知。佛答为二。一说药王本因缘。二者叹教人。人谓行法之人。法谓成人之法。即是叹人美法一双。就初又二。一明缘由。二正说药王本事。缘由中五事。一时节有佛号日月下明化主。其佛有八十下辨徒众。佛寿四万下明寿命。彼国无有下明国土。国土中前明无秽。地平如掌辨有净也。一箭道者二里也。尔时彼佛下第二正明药王本事又开四别。一明说经。是一切众生下第二明悟解。得此三昧下第三报恩供养。佛告宿王华下第四结会古今。就第三中又开二别。第一明现世报恩供养。第二明转身报恩供养。良以得恩深重故须累世报之。初文又二。第一明外财供养。从三昧起下第二辨内身供养。兜楼波毕力迦者。罗什云。出龙神国此土所无故不翻也(有人翻毕力迦为𧢻池也)。一切众生喜见下第二明转身供养。又开为二。初明佛在世时供养。二明佛灭后供养。初文二。一明前为父说于佛所得二种恩以化父。二明欲往佛所报恩供养。得恩中又二。初一偈半明闻法利益恩。说是偈已第二明供养得利益恩。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者。有人言。初是四言偈。次是五言偈。后是七言。今明不尔。此文有二数。一者八百千万亿盖是此土之数。从百转增至亿。自那由他已上皆是外国数名。即从亿转增故有那由他等。不应如前释也。而初八者总贯于百乃至阿閦…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