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婆等也。如三僧祇之类。注经云。盖是外国数名。如此土垓兆之类也。甄迦罗(正法华。云何作)频婆罗(正法华。云模式)阿閦婆(正法华。云不动)大王我今下第二明供养又开二别。一明佛在世供养。即偈文是也。至此文以来备三业供养。前明入三昧雨华香等谓意业供养。次从定起烧身谓身业供养也。今说偈明口业供养。又合此三业以为二双。意业供养谓外财供养。烧身为内身供养。此二谓供养门也。今亦有二。一者恭敬。二者赞叹。此四并是报恩之事也。尔时一切下第二明佛灭后供养又开三别。第一喜见发问开涅槃之端尔时日月第二如来灭度。涅槃时到者谓安住三德为入涅槃也。灭尽时至者舍应归真也。尔时一切众生下第三正明供养又开二别。初明外财供养。尔时一切众生复自念言明内身供养又开五别。一者正明烧臂。令无数下第二时众得益。尔时诸菩萨下第三时众悲感。于时一切下第四明菩萨发誓身返平复。当尔之时第五感诸瑞相。佛告宿王华下第四结会古今。兼劝人烧指供养。
问。依毗尼结戒烧身得偷兰遮。烧臂得突吉罗。此菩萨将不犯罪耶。
答。此或可在家菩萨。不预犯戒之例。设令出家适时而化。如身子与须达共载一车而不犯罪也。
问。地持论有十种供养。药王品具几耶。
答。十种供养者一身供养。二支提。三现前。四不现前。五自作。六他作。七财物。八胜心。九无染。十至处道。初二约所供养差别。于佛身供养名身供养。供养佛灵塔庙名支提供养。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也。次两约时处分为二。随事分三。现前供养者面。对佛身及支提供养也。不现前供养者于不现前佛及支提广设供养也。此约时处分二。随事分三者余二如前。第三亦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前供养佛及支提。及不现前供养佛及支提。此三供养得三品功德。现前供养得大功德。不现前供养得大大功德。以境界广故。亦现前不现前供养得最大大功德也。次二能供养人分别为二。随事分三。一自作供养。谓自身供养佛及支提。二他作供养有少财不敢懈怠教他施作供养。三自他共供养。彼此同为也。自作供养得大功德。教他作得大大功德。自他共供养得最大大功德。次两一对。心事分别。以己财事而为供养。名财供养有三。一资具。谓衣食等。二敬具供养。谓华香等。三庄严具谓一切宝物等。次以殊胜心供养名胜供养。胜心为三。一专精解心善解施设种种供养。二纯净心信佛德重而设供养。三回向心求佛心中而设供养。后二供养就行分别。行离过失名无染供养。无染有二。一心无染离一切过。二财无染离非法财也。供养之行顺果名至处道供养。佛果是其所至之处。供养之行能至彼处名至处道。维摩经名法供养。地持论名行供养。于此中有三。一财供养为至处道。二随喜供养为至处道。三修行供养为至处道。于佛既十。法僧略同也。精捡药王具足十供养也。若复有人下第二段次明叹教又开二别。初总叹一部经。二别叹一品。总叹一经又四。一格量叹。二就教叹。三灭恶叹。四生善叹。譬如下第二叹教凡举十譬。始自山海终至诸佛自下之上。十譬不同亦得合为五双。初山海。二日月。三天人。四凡圣。五佛菩萨。此经能救下第三约人就灭恶门叹。若人得闻下第四生善叹也。若有人闻下第二别叹一品又分为四。初总叹得无量功德。若有女人下第二别约生报叹。
问。闻此品不受女人者闻余品亦应受耶。
答。闻品品皆不受。但约事相似故寄此品言之。以女人多爱着己身种种严饰。今明菩萨舍身舍臂破彼着情故不生染着。故舍女身也。若有人下第三明得现报。是故宿王华下第四付嘱。兼明闻经成佛即是后报叹。言病则消灭不老不死者。有人言。闻法华经要至老死无中夭而死也。今依智度论云。不断百八烦恼名之为病。得闻经已断此烦恼故云消灭。不老者不起六十二见名为不老。不死者不失智慧命故云不死。又堕二乘地名之为死。不堕二乘故云不死。又闻此经知老病死等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说是药王下第三明说品利益。多宝如来下第四多宝称叹。前虽闭塔而犹称叹。则不灭义彰。
法华义疏卷第十一
时永仁乙未仲夏下旬自南洛阳东大寺蒙三论宗学□中之宏恩雕义䟽第十一卷之印本俯乞寺门基固五十六亿之霞轩无颂佛日光辉二千余岁之风流不变而已。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4 册 No. 1721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
胡吉藏撰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苦行弘经有二品。今是第二。上明闻经得益以身命财报恩供养。今明分形六道宣通一乘。前则是功德业。今明智慧业。前多是自行。今多是明外化行。又上明过去本事弘道利物。今说大士现德通法益缘。又此下诸品多是根缘次第。不必须依义生起也。言妙音者此菩萨过去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于佛故得美妙音声。因以立名。旧经称师子吼菩萨。今可得两音会之。即以妙音作师子吼。又众生乐闻称为妙音。音能显理伏物名师子吼也。此品六章。第一佛放光召彼妙音。第二妙音奉命而至。第三正明妙音弘经模轨。第四说品利益。第五妙音事毕还归本土。第六重明往来之利。就初又三。第一明佛放光遍照有缘。第二遍照净光国土。第三的照妙音之身。放光为二。前放肉髻光。次放眉间光也。所以放二光者一乘妙理逾空有之顶故放肉髻光明。极智不偏能发中道之照故又放眉间光也。又顶光表一乘为尊众圣所重。眉间光明一乘不偏中道圆正。欲以此法付嘱其人故放此二光以召之也。又上品云法华第一持经之人亦复第一。今表其人行高故佛放顶光。表其人解正故放眉间光。所以放二光表其人者欲令大众于此菩萨深起敬心受其道法得益也。过是数已下第二别照净光土也。尔时一切下第三的照妙音身也。又开三别。一列名。久已殖众德本下第二叹德。良由有此胜德故为佛光所召。叹德有二。前叹往因。二叹现德。各开二章。往因二者一殖众德本。二供养诸佛。现德二者一成就甚深智慧。二得诸三昧。三昧中有二。一者别明。二者总结。得妙幢相三昧者入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为尊长。譬如军将得憧表其大相也。法华三昧者法华三昧经云。如树华开敷令树严丽。得此三昧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以自庄严。依此经意释者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道法华三昧也。净德三昧者令诸三昧清净。如焚石练金令金清净。无缘三昧者即灭尽定。又得此三昧于三受中不起三毒缘。宿王戏三昧者于诸三昧观达自在故名戏非爱结戏。智印三昧者般若是智。相应三昧是印也。又如人入安稳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是三昧能入实相。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是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集一切功德三昧者得是三昧菩萨功德皆悉具足也。清净三昧者如有如意宝珠能净诸宝。是三昧能净诸三昧垢。烦恼垢易治三昧垢难断。神通游戏三昧者入是三昧能八相成道。慧炬三昧者如执炬夜行不堕险处。庄严王三昧者如恒沙等国土皆以七宝庄严佛处其中。得是三昧一时能庄严诸功德。又观此庄严空无所有于空有二庄严得自在故名为王。净光明王三昧者入是三昧能放光明令诸众生心得清净。净藏三昧者入是三昧能净诸功德藏。不共三昧者二乘无分。日旋三昧者如日天子乘日宫殿照诸众生周而复始。旧经名日轮三昧也。得如是下第二总结。释迦牟尼下第三的明光照其身。即白净花宿王智下第二明妙音奉命而来。又开二别。初明欲来之意。第二正辨从彼国来。初有十句。第一明妙音咨彼佛欲来之意。尔时净花宿王下第二彼佛诫许。又开三句初总诫。善男子下释诫。释诫中前明娑婆之劣。而汝身下辨净土之胜也。是故汝往下第三总结。
问。前云初分经在秽土中说。后分经居净土中说。妙音来时正游净土。何故诫之。
答。此经始末土有三异。一者初分经在秽土中说。二者后分经在净土中说。三从药王品来还在秽土中说。所以知尔者为集分身是故变净土。分身已散故土还复秽。妙音来时正游五浊故佛诫之。妙音菩萨白佛言下第三明妙音受旨。明妙音既承佛力为弘道利人故来岂生劣想也。故受佛诫敕。于是妙音下第四将欲发来先现瑞。于此土所以现瑞者令此土众生起尊敬心也。化作莲华者一即欲以莲华为座。二表妙音弘妙法莲华。化作八万四千者一欲拟八万四千菩萨座故。二表八万四千法藏皆入一乘妙法华故。白银为叶者即是显此经题是白莲华。开二实二权则八万四千法藏义皆明白也。甄叔迦宝者(此云鹦鹉此宝似鹦鹉鸟嘴而赤色)尔时文殊下第五文殊问瑞所由也。尔时释迦下第六佛答现瑞意。文殊下第七文殊重问妙音之德。凡有三问。一请初问种何善本。二问修何功德。此二问过去往因。三问行何三昧。此问现在所得之果。唯愿世尊下第四请佛欲见妙音。尔时释迦下第八释迦推于多宝令见妙音。但酬其后请未答前三问。下华德菩萨重牒三问佛方解释。所以推多宝者盖是随俗之事。俗人之礼推贤让长。多宝既久已成佛。故释迦让之。二者欲显多宝不灭故能现妙音。故推之也。时多宝佛下第九多宝命令来即酬文殊请。于时妙音下第十正明妙音来。又开十章。一明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下第二明与眷属俱共发来。所迳诸国下第三明现瑞相。是菩萨下第四赞叹妙音。那罗延者(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云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犍也。俱舍论云。持大千世界风轮名那罗延。那罗延应云天力也。)入七宝台下第五叙妙音升空而至。多罗树似此土宗卢树。一多罗去地七刃也。到已下第六明见佛仪则。而白佛言下第七奉宣圣旨。又开三别。初问释迦。众生易度下第二问所度众生。久灭下第三问讯多宝。世尊下第八妙音请见多宝。尔时释迦下第九释迦语于多宝。于时多宝下第十多宝赞叹妙音。从问讯多宝至多宝称叹皆是显多宝不灭斥凡夫二乘无常之执。尔时华德下第三论妙音弘经。前章则是…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