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P76

  ..续本文上一页姓此有因缘。低罗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此无因缘。今未知。为有因立目无因立名是故问也。有因立名略有四种。一从趣立名。如生天趣故名为天。二从相立名。如身有异相因以立名。三从过立名。如盗贼等。四从德立称如诸贤圣今未知以何因缘有此名也。

  问。无尽意何因缘故问观世音菩萨名耶。

  答。菩萨三业皆为利缘。以众中八万四千人应闻名得益是故问也。二者欲为未来苦恼众生闻名脱苦是故致问。三欲显观音德。即是说法华经。观音即是能乘之人。三轮之德谓所乘之法。问于名德具能乘所乘。是故说一乘也。四为憍慢之徒自举陵他今欲显无尽意不自尊高。故问他德行。又嫉妒众生隐他之德扬他之过。菩萨之法隐他之过扬他之德。令一切众生仿而学之是故问也。又示有疑未了一切菩萨皆观世间音声。今以何因缘独受斯称。又三世诸佛发言有二。一者自开。如前从三昧起无问自说。二者因他。要待无尽意问后方说也。佛答有四。一释其名。二劝持名。三格量持名功德。四总结称叹。以问名故前须释名。释名广有利益故劝持名。一人名福等多菩萨名故格量之来成劝持义。初又三别。一释观世音名。二释观世意名。三释观世身名。一一中皆先释后结叹。即三释三叹也。无尽意但问一名。佛答多者问略答广。如上释之。又具释三名者欲显所观境周能照观足。境不出三业故唯观三业。故立三名也。所观之境具有三业。菩萨能观唯意业也。又立三名自有众生称名得度。自有众生口不能言但能心念。自有众生口不能言心又散动但身能礼拜。又众生忌讳不同故须立多名。就释观世音名中又开为二。一者略答。二者广答。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又前名总答。后名别答。前总答即名遍拔三界六道众生之苦。后别答中但拔欲界。于欲界中多拔人中苦。于人中多拔阎浮苦。余方不必有王贼等难。前总后别欲显感应义周。故开为二也。善男子者华严经称为佛子。余经多云善男子。有绍继义故名为子。纲干之能故称为男。所行有利他符理清升感乐之义目之为善。若有无量下正答其问。凡有四句。束为两双。一者众生受苦。此是感缘。即是称名之意。二者称名正是感体。三菩萨观机。四皆得解脱。即辨应义。束为两双者前两为感。后二为应。应感为一双也。又前两为感。即是世音。后二为应。释于观义。具此二双名观世音以答无尽意问也。初有二句。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此明受苦众生多也。所言亿者此土云万万为一亿。智度论云千万为一亿。盖是风俗不同也。受诸苦恼第二句明受苦非一。苦为八苦。亦有无量苦。恼谓九恼。亦有无量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下第二称名。即是感体。亦有二句。前明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谓未受苦时曾闻菩萨名。或从经卷中闻。或从人传闻也。一心称名下第二句今日受苦时求救称名也。言一心者为释疑故来。自有称名不得解脱。盖是不一心故也。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下第三观机。即为应缘。自有人执此文属上而兴皇法师更足一观世音菩萨字。今谓足亦无失。但此文属下。何以知之。上既云闻是观世音名。又云一心称名。已再言名毕。是故属下明观音应也。皆得解脱者第二正明应。即是脱苦也。

  问。称名何故有脱苦不脱者。

  答。一意如上。有至心不至心故有脱不脱。二者脱有利益是则救之。脱无利益故不救也。三者与观音结缘有厚薄。薄者善少故不脱。厚者善多。是故得脱。四者众生业有定不定。不定可救定不可救。所言定者一重心作已心无惭愧。二者覆藏。三者作已更作。四起愿扶之。故决定得报。不可救也。

  问。若不可救应称名无利益耶。

  答。今虽无益作后世因。若有持是下第二别明救难以释观音之名。凡有七难。一救火难。二救水难。三救风难。四刑戮难。五罗刹难。六幽系难。七怨贼难。此并是诸难中至急。故略叙之。余有疾病虎狼雷电迷失道路。请观世音经并具说之。七难为二。初三是无情难。后四是有情难。此二略摄诸难。无情难不可请救故难免。所以前说有情可得请救。是故后明。又无情难是三大灾。广而且长。长即能至三禅。广则大千并坏。是故前说有情难不尔。鬼难云设满大千而不至于上界。有情难短又狭故在后说。就此二难各开为三。无情三者谓火水风。有情三者谓命身财。无情三有二种次第。一从急至缓。二依三灾次第从小以至大也。有情难从重以至轻故前命次身后财。二者从难至易。以命难难免乃至财难易脱也。就无情难又为二。第一明救三难。第二结观音名。然一一难中例应有四。一遇难。二称名。三观机。四免难。初二句释世音以辨境。后二句释观义以明智。又初二明感。后二辨应。但前后互现不同。今文为四。初持名。二遇难。三免难。四结神力也。

  问。上前遇难后称名。今何故前持名后遇难。

  答。火事为急。若身居火内方复称名则已受其弊。是故前辨持名后明遇难也。应验记非一。会稽高士谢敦字庆绪吴郡长影玄陆璒等并撰观音验记。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宣验义记太原王琰撰冥详记皆出火事。昔有西域人。竺长舒居住茅屋忽值邻人失火。又正在风下。便诵念观音四邻荡尽其舍犹存。尔时有诸年少不信此事。仍于风下数夜以炬火掷其屋上。三掷三灭。

  问。称名云何免火。

  答。以菩萨力令火自然灭。或回转风势令火不烧。或接此人置火外。或注雨令灭。或火自然不烧。如耆婆入火。或以异物遮火。或令得禅定空三昧门随根所宜也。

  问。何故云入火火不能烧也。

  答。若未入火而称名得脱者或谓不必是观音力。今入火不烧必知是菩萨力。

  问。小火亦能烧人。何故言大火。

  答。或谓火少故不能烧。或谓禁咒力故令小火不烧。今入大火不烧则知是菩萨力。次水难文三意二。文三者一遇难。二称名。三则得浅处。前二明世音以辨感。后一释观以明应。大水方能为害。小则不能故火急在前水缓为次。

  问。火难何以前持名后遇难。水难何以前遇难后持名。

  答。触火则害人故前须持名。水则不尔。二者自有人前持名而后遇难。自有人前遇难后称名所以两存也。若有百千下第三明风难。所以知是风难者一依三灾次第故明火水风。二由风故飘堕鬼国故火以能烧为难。水以能溺为难。风以能飘为难。就文为二。初明世音以辨感。二释观以明应。初又二。一遇难。二称名。遇难为二。初明遇难缘。次正遇难也。若有无量者遇难人不一也。为求七宝下明遇难缘也。七宝不同。涅槃经以金象马神珠玉女主藏臣主兵臣为七宝。此是轮王之七宝。不通余人也。又恒水经明世有七宝。谓金银珊瑚白珠车渠明月摩尼。佛法亦有七宝。谓四果菩萨辟支及佛。智度论第十六卷云。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珊瑚真珠为七。此经所列第七是琥珀。真珠非七宝数故言等也。又宝塔品云。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真珠玫瑰又经云。正宝有七。杂宝有百二十种也。假使黑风下第二正明遇难。依华严经有十种风。依仁王经有五种色风。青风。赤风等。成论明风无色。论又云。风中或多触无香。或有香触必无色味。即彼品又云。有旧师云。风黑色。是事不然。此风与黑色为因非黑色也。今言黑风者一解云。此风起时前有黑云故云黑风。又云。此风欲起时海上有黑气仍以为名。又云。吹海岸黑沙故名黑风。吹其船舫者书云。自开已西称船开已东谓之舫。飘堕罗刹鬼国者由风力故令堕鬼国。非鬼难也。其中若有下第二称名。如人共船忧喜义同。应俱称名。而言一人者显心同义也。又一人称名众人免难。显菩萨力大也。是诸人等下第二释观明应义也。以是因缘下第二释无情难竟故总结之以酬其问也。若复有人下第二明有情难。此望前即是地大难。所以三灾无地灾而有地难者地以秉御成难不御非难灾任运起不须人御故无地灾。又四禅无有内灾患故外无地灾。今有人御故有地难。望后即是有情难也。合四难为三。如上释之。初二辨命难。以命最重故在前。火水风并皆害命。接此文生故前明命难。命难之中前人后鬼者人难显现。鬼难幽隐故从显至隐。又接火水风次明于地故前人后鬼也。设复有人下第二明身难。即系闭于身故名身难。三世往论皆悉有罪。而言无罪者就现前不作故言无耳。经云。大横有九。亦就现在不作故言横耳。若无罪而受苦者是无因有果。是事不然。若三千下第三辨财难。既云赍持重宝故知是财难。亦前释世音辨感。次释观辨应。初文又二。一遇难。二称名。其中一人下第二称名为二。初劝导。二受劝导。劝导为四。一诫。二劝。三释诫。四释劝。汝等下第二劝。是菩萨下第三释诫。汝等下第四释劝。众商人闻下第二受劝称名。称其名故下第二释观明应义。无尽意下大段第二前释名竟今叹名德。若有众生下第二释观世意。内心常念观察其意得离三毒故是释观世意。二者上拔苦果今拔苦因。三者上拔身难今拔心难。四者上拔肉身难今拔法身难。五者上拔世间难今拔出世间难。六者上拔报障业障今拔烦恼障。七者上拔一世难今拔三世难。八者上拔人中难今拔三界难。九者上为浅行人今为深行人。十者上暂拔难今永拔难。就文亦二。初释观世意名。无尽意下第二称叹名劝物常念。就救三毒即为三别。一一中前释世意明感。便得离欲释观辨应。

  问。念观音云何得离三毒。

  答。以常念故三毒不起。及常念观音实相法身即生如实观故三毒灭也。又此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遍治一切障故。又常念故观音现身为其说法令三毒不起。又常念故观音能转前境。如净居天变覆诸采女以为不净。若有女人下第三释观世身名。礼拜供养即是身业。观察身业名观世身。又上拔其有难。有难有二。七难是身难。三毒为心难。今拔无难。拔无难亦二。一无男。二无女。三者上来是大悲拔苦。今是大悲与乐。四者上来与众生行果。今能满众生愿果。行有二行。愿亦有二愿。

  问。释三名有何次第。

  答。七难苦重故在初。三毒恼心为次。无男无女奢缓故居后。

  问。七难何故称名。三毒常念…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