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男无女供养礼拜。
答。七难时短急不暇礼拜供养。亦不暇𣫍心静摄但得称名。三毒时长难断必须治道故常念。无男无女异上二种故礼拜供养。又观音名具行愿故初令称名。余二名有行无愿故居后。二名之中意为本。身为末。复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释名。二叹名。
问。无男无女云何得生。
答。观音菩萨托生为子故下现童男女身。又母子之业虽由宿缘而不决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问。何故男称福德智慧。女称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释观辨应也。是故众生下第二大段释三名竟结劝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开为四。第一举持多名问无尽意。第二奉酬。第三正格量。第四结叹持名。所以有格量来者时众疑云。但受持观音名有此功德。受持余名亦有斯利。故格量优劣也。又受持观音与六十二亿等则持多名为难。持一名为易欲释成上劝持故格量也。初问三意。一辨持多名。复尽形下第二明时久。供养下明供养广。次无尽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 格量。又开二别。前明观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时短。三供养狭。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问。格量有七。一凡不及圣。如大品云。教一人得初果胜教阎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萨。三浅不及深。如浅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萨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无所得。如世间六度不及出世间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虽是无所得终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无缘不及有缘。如佛化须拔不及阿难。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亿是因位。观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难曰。一切因不及果。岂六十二亿与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难曰。经不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又浅行不及深行。云何六十二亿与观音等耶。有人言。观音是教主。六十二亿是听众。难曰。必以听众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亿不及。一切听众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亿与观音位行是齐。而不及者众经有二种门。一平等门。二不平等门。平等门者如妙音得普现色身三昧八万四千菩萨亦得是门。则妙音与诸菩萨平等门。供养持名平等无异。二者不平等门六十二亿实与观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观音故于等作不等说之也。例如称扬诸佛经说。礼宝光明佛止灭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礼𤘽留孙佛却无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门故令众生生高下心。若实是平等而作平等说者则不得偏于观音起尊重心。法华论云。受持观音名及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既称等觉。即是等觉佛也。论云。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自在无异毕竟信故。二谓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毕竟得故。次言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名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菩萨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名受持观音名功德无异。此论大意就平等不二门辨无差别。初是信不二。后是悟不二也。然与前释亦不相违。无尽意受持下第四结叹。无尽意白佛下第二释普门明观音德。又上虽叹观音能拔苦与乐未知以何济拔。故今释言。一一难或用身业神通拔。或口业说法拔。或意业密拔。亦前问次答。问亦有三。一标能问人。白佛言下第二正问。观世音菩萨下第三明所问人。亦有三别。云何游此下问身业。次问口业。方便之力问意业。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问辨三轮德。二劝供养。三总结称叹。初正酬三问故明三轮德。既有胜德即是福田故须供养。明三轮德即是施主。次辨供养显于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总结称叹。初文又二。第一别明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第二总结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三。一现圣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凡非圣方便。初门明三乘圣。即为三别。一一中皆答三问。应以之言答意业问。即现佛身答身业问。而为说法答口业问。上从显至隐故云身口意。今从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业知机。次现身后说法。
问。此经会三归一。何故更示三乘。
答。虽明会三归一而不失开一为三。从经初以来明于正说。谓摄用归体。故会三归一。今辨流通从体起用。故于一说三。
问。妙音品有菩萨身。今何故无耶。
答。彼不明三乘义故有菩萨身。今欲辨三乘之义菩萨身摄入佛乘故不说也。
问。观音为是佛现佛身为非佛耶。
答。经出不同。观音三昧经云。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又云。我与观音俱时成正觉。又观音授记经云。观音于金光游戏佛所初发道心。彼国王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禅定二童子忽左右两面生。王起定问其名字。二童子说偈答。初就第一义门答无名。次就世谛门答有名。弥陀佛灭后世界出法音不断。彼佛于中夜入灭观音补处。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大势至补观音处。佛号善住功德宝王也。金光师子佛及弥陀佛皆有三乘。后二佛唯菩萨乘。闻此二佛名者得转女身却四十劫生死之罪。
问。观音云何于此土有缘。
答。弘猛海慧经云。昔此阎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子。第一子名善光。值空王观音佛发十大愿。初愿得一切法。次愿得波若船。三愿值智慧风。四愿得善方便。五愿度一切人。六愿使超苦海。七愿得戒足。八愿登涅槃山。九愿会无为舍。十愿同法性身。皆以大悲观音为首也。观世音发愿。愿我未来作佛字观世音。三称我名不往救者不取妙色身。持此愿者清净庄严一室。以于此土行菩萨道故此土有缘。
问。而为说法说何等法。
答。说法不定。一者一身说一法门。二者一身说一切法门。三者一切身说一法门。四者一切身说一切法门。华严经中善知识但说一法门。今观世音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门。梵王下第二示凡方便。又开三别。一天。二人。三杂类。天有三双。第一双欲色两界初王。第二双欲色两界后王。第三双欲色两界之臣。虽有三双不出君臣也。有人言。天大将军是天力士。如钵建提之类。亦如那罗延之流。有人言。是鬼神。如金光明散[日*旨]大将。散[日*旨]大将属毗沙门。出大集经。有人言。是韦陀天毗纽天也。毗沙门是北方天王。此云多闻。恒护佛道场常闻说法。故云多闻也。小王身下第二明人方便。亦开为二。初一示王身。次示臣身。臣身中有四。初示豪杰身。二示四众身。三示妇女身。四示童真身。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即今文是也。婆罗门者此云外意。亦名净行。次示八部身。
问。何故受龙身等不得道耶。
答。乘急戒缓四句。一者乘缓戒急者生天人中不得道。二乘急戒缓者生鬼龙趣而得道。三乘戒俱急者生天人而得道。四俱缓者生余趣不得道。金刚神下第三示非凡非圣身。既为鬼神属四天处住。是故非圣身。实是楼至佛故非凡。楼至此云啼哭佛。独住半贤劫度众生。无尽意下第二总结。是故汝等下第二劝供养。又开六别。一劝供养。二受旨。三观音不受。四重请。五佛命。六受施回奉二尊。
问。无尽意是出家菩萨。云何有璎珞。
答。虽是出家不拘小道。二云是在家菩萨。涅槃云。入无供众列者此是他方在家菩萨。本非娑婆旧住故不持供来也。而言法施者如法布施也。又为法故施也。又达财法不二也。观音不肯受者一欲生施主殷重心故。二欲让二尊故。三示少欲知足故。后明观音受者一上顺佛旨。二下愍群生。分作二分者欲展转生施主福故。举二尊者示生灭平等不二故。释迦现生为智。多宝涅槃为断。示智断为福田故。无尽意下第三前既明施主福田竟。今第三总结称叹也。尔时持地下第三明双叹。就文为三。初明能叹人。言持地者即地能持故名持地。以其人得此三昧故以为名。即从座起下第二明叹之仪则。前白佛言下第三正叹。持地去佛座远。今起近佛前故云前白。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者即牒初名也。以三业自在故故称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牒普门三轮德也。当知是人下正称叹也。佛说是下第四双益。初列得益之人。皆发无等等下第二正明得益。佛道无等。唯佛与佛等故名此道为无等等。所以名佛为无等等。复云无等等者佛具二义。一下有所异。二上有所齐。下有所异名为无等。上有所齐云无等等。以佛名无等等。今发佛心故云发无等等心也。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护难弘经二品。一以人护难如观音品说。今欲说神咒法护难故有此品来也。二者有多一两门。上来明诸菩萨各各弘道利物。名为一门。今品明众人说神咒。谓多人共弘道利物故有此品。三者说法华有种种门。或法或人或显或密。如上说因果即就法门说法华。说诸菩萨德行即是就人门说法华。此人法二种即显现门说法华。今明神咒谓秘密门说法华。
问。何以知神咒是法华耶。
答。下云闻神咒悟无生忍。岂非一乘耶。
问。但是一法华。何故作种种名字说。
答。虽是一法华随众生取悟不同。故作种种名字。如论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论又云。波若在声闻心名道品。在菩萨心名陀罗尼。在佛心名萨婆若故知。陀罗尼即波若波若即一乘。
问。在声闻心何故名道品。菩萨心中名陀罗尼耶。
答。论云。道品但为趣涅槃。声闻但厌生死乐于涅槃故在声闻心名道品。声闻法中不说陀罗尼。菩萨欲遍持一切行令经身不失历劫逾明故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陀罗尼有无量门。今是咒陀罗尼。故举通以取别。
问。咒是何物耶。
答。诸佛菩萨说法有二。一显现二秘密。咒即是秘密法。如世人有二种法。一显现。谓世俗之常法。二秘密术。谓禁咒等。今随世俗亦作此二法。有人言。咒所论不出三义。一说极果胜德。或因中万行。故闻者发心。二说三宝名字。或诸佛菩萨之别名。或大力鬼神之名。召呼此名使魔耶闻者惊退。三说诸法深理无相使闻者悟道得无生忍。
…
《法华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