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无为为无为具足先明般若非常非无常次文明般若无常今文明般若常故无一定相而具一切义也无为二种一者实相般若为果地般若是无为也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实相是无为般若观照文字是有为般若也以实相为因观照为果亦得观照为因实相名果以修解观照方知如法性实际由观照了法性法性为果须寻经文陈因果等义也。
大品义疏卷第九
卍新纂续藏经第 24 册 No. 0451 大品经义疏
大品经义疏卷第十
胡 吉藏 撰
道树品第七十一
此下第二明发心修行此中有三第一从此品竟六喻品明自行第二从四摄品以下明化他行第三从毕定品明自他二行无不信皆不退初中有二第一从此品毕念次品明发心修行次第渐增二从一念品竟六喻品明行既纯熟故众德斯备就前次第渐增中有四第一此品明方便起心无所依着希有可叹次道行三善两品明菩萨正行成就第三遍学一品明菩萨正行既成故遍学诸道第四三次一品明次第渐增故入菩萨位也初品中为七第一明方便起心无所依着希有可叹第二如佛叹第三以体如同佛故劝学如学如必须发心前第四劝发必有所念前第五明发所念之法既明所念之法次修行前第六明起行方便第七明诸法虽无所有不失如义道树品者上三慧三智三度即是二离用今明合明一道正言二非定二所以可合一非定一复可离合皆是道今云譬以明道前言道树品问此云道树树为是因树因道为果佛树佛道答此语通也言道是无上菩提道树亦是无上菩提树也若行菩萨道则以为通亦是因树也问此道树是自行为是化他答具足二也菩萨求佛道树是行以此华果答众生以此树华果是化他初须菩提叹希有者论云十上无所得耶是得故叹未曾有如文也然种树具有难易自有于地种则易于空种则易斯次成华果如幻化人所作于地种则难成内道亦尔自有人见有众生可度则发心度之则易忽向其道无有众生可度则大难自有云实有众生云何可度然则大难若知众生虚妄不实易可度耳此求为易也今云空中种树是所得人作语有所得人见众生是有不知是空空中度众生于其是难今为此难菩萨为难也佛答云如人不识华药而溉灌者须菩提但明众生不可得为众生种树不明树体有无佛答则具二事不识树者此明菩萨体树不可得也须菩提云明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今明求佛树无佛树求也前云不识树也不识者体树无所有也叶阴凉除三恶道热华可爱是人无果也果坚实谓三乘道也。
须菩提白佛是菩萨如佛下第二如佛难先难佛述正正作断恶叹为如佛也次举三义成之一生善二断恶三佛答如故能灭恶生善即释上功能佛也体如故名佛菩萨二体佛如岂不如佛差菩萨别体如不体佛如者可不如佛耳问云道如此是佛何不如佛答于彼成不如不故如佛也。
应学如下第三劝学如既体如故如佛岂不学如耶此中明体如故具自行知众生根体如化他根具足者知众生信等五根具足也知果者菩萨见众生得行信等五根而未可即度者此是其过去罪果重故云知果也得智具足者菩萨既知过去罪果而为得者众生即罪业既过去不生畏畏故求行智遍知三世事既知已为说未来当堕三恶道众中方便受也净三世慧者通慧三世无碍也知知过去善恶未来果报又现在众生根具知此事故方能化众生净佛道也。
如是须菩提下第四劝发心既学如有如此自利利他故也发心既劝发心故须劝心功德故有六格量也乃至格佛功德者叹佛德无边使发心人欣慕也又佛德无边云如则知其福亦无边也。
当念何等法第五明始行所念也般若深妙一无定相故令始行标心佛心果也恐既舍也乐未得出世乐便生改悔故念佛道则虽失世乐得出世乐虽舍独善小余得共众生大人乐也何等缘增上者恐耳念种智可念故无相寂灭令心如境也念为增上者此谓智为念也种智虽毕竟净而能知一切法故云念为增上也。
何等方便下第六明修行方便也上云种智及一切法自性空令问云何等空中方便修行耶佛答于无所有中起方便行行万行此是无有不二行虽自性空而众生行即是空不碍有有不碍空善巧之义故名方便也此文中略就檀一行中成熟众生净佛国土余行皆应尔也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法性者得佛时毕竟空故始是方便故因中不著有无果亦如是可谓行无生灭因不得常断果即其证也问又云得法用得法得何前是答得法者得佛道用得法是菩萨道也。
白佛下第七明诸法虽无所有而不失能知之义问意从上非佛作生诸法非作无所有者谁知如此无无所有法耶佛答明第一义中未曾有不有今随俗故云佛知无所有而为众生说有不有也。
道行品第七十二
此品第二上第一正明叹菩萨依无所得发菩提心今第二明修行菩萨良由无所得发心然后亦得行无所得行也知善则云发心菩提心为欲学菩萨行也就两品为二初正明行菩萨第二明方便成今云道行品者上譬说得名今法说为因也。
品三第一明菩萨行第二明得果三重释前不行义今前问次答论云佛上处处说般若须菩提别闻般若上虽说菩萨行今亦别问菩萨此是通料简上经生也若别而为论上既明发心故今修行所以问也问菩萨行耶答此义有通别别为论般若可是实论云般若是慧论云般若名诸法实相慧若是菩萨行具实方便二慧则知般若别菩萨行通也又般若但是慧菩萨具修福及以三果也若通为论名般若经而菩萨行者则别般若修是菩萨行也以般若经中无所不具具二慧及福德也佛初答为菩提为菩萨行也标答也次求正于菩萨行谓不二心行也此是空悲二道虽行一切法毕竟空不有不无无此生心动念而失大悲心行一切行虽大悲心行一切而成不曾生心动念此即菩萨行也。
白佛何义故为佛下第二明得果为二初明得佛二明菩提又是通料简上义如前也此中亦四义释佛佛解四名毕了义无异也有解云第一句佛自知实相义初是知无异也有解云第一句佛自知实相义初是知义无碍智也是自知第二句自既知实相以名相为众说即是法无碍智复是化他第三句释佛具知二义所以也佛以二缘故自知实相义一者智圆二者界尽余菩萨声闻不得名佛者无此三义也第四句总上三法谓知义亦知有知无故云一切也次释菩提义之如实际名菩提义之如实际名菩提者化即如是头境云何名菩提云名菩提耶今经中云只如义是菩提义无差别差别为论体悟如法生菩提故如法亦是菩提无差别为品如法即是菩提境智不二也复云名相是菩提义者前义我无碍碍第一义谛智名菩提今智名字是知法无碍智为菩提知世谛也第三义外即名相为菩提第四义内绝念想为菩提第五举人释法。
第二人简异二乘菩萨也初二句从真俗境得名也白佛下第二问答料简成前菩萨义四义一者明菩萨心无得失二者明所行般若不以二行三者以不二故功行满之外恶不干四明菩萨善恶两提行名正观问何故不为善根答一往为论不为有得善也二往为论上既劝作不二善根方便言不二是善根凡夫二乘作不二善根故亦明二不二善皆不行也佛释不为善善根云若菩萨未供养诸佛者佛意云菩萨本为佛道佛道为究竟汝所行善根未是究竟云何保着如百论为除恶善行若入道则须舍善也。
三善品第七十三
此明供养诸佛修善根植善知识皆名为善故云三善亦三善根品此品中论菩萨善根故以目品此是第二明方便善成就中为二第一论上具足善根义二正菩萨方便善本也先问云菩萨不行三多得婆若不者下云菩萨不为善根故行般若因此生问不为善根则不行三多便应得佛所作此问者善恶皆舍皆空行须行善佛举有破无明行三多尚难得道况不行耶上品是用无破有故云不为善故行时众着无故举有破无然用此有无令成者于有无二见也次问云行三多何故难得道耶佛答举方便无方便答无方便有所得行三品多故难得道有方便无所得行故易得道也。
世尊何等方便力下第二明方便善成先问次答答中幻六度云为六也论云此中用有无为方便如文云从发竟施佛乃至施人是有义是时众生布施想以下是无义三事宛然有故不着无碍未曾三事故不著有巧离有无故是方便也问余处云离有无是方便今云何因有无为方便答此是方便有无故能假此有无于即常有无故是方便也如此行施故正观善根增益能严土化人下者此尔也地狱道因果此三异两十恶果为道也因者是三毒如贪欲长气起贪痴不善道瞋恚增长起恚增不善道愚痴增长邪见不善道三毒见不善道因三不善道因是七不善道因故云因也受身心苦果故不果也人天是受道惑时得道故不说应遮也。
白佛若四念处下第二明诸法性空不妨修道也就中为四第一明道体虽空不妨修道第二劝菩萨如道而行三劝修无相第四广出取相之失成无相之得先问次答问意念处助道法皆空何修此道得菩萨佛答中初法印其问明诸法实理空若众弱悟无取无舍则菩萨不佛别道品等诸行良由于众生不空相今欲令众生悟空故分别道品因此道品得菩提也复次何但道品空为众生说有也。
菩提以智见证应学下第二劝如道而学也学者学诸法空无取舍也而分别者众生以世俗分别也复深入名见故云知见又出小乘解智见四句一者有智非见谓尽无生二智息心故非见也又除五见世间正见余慧皆名智是非见也二者是见非智五见世间正见谛中八忍是也余无漏慧亦名□见亦名智也离此以外非见非智也次释善法云不合不散者凡夫与三毒合二乘为散此二智耶非正法也今了三毒不合不无故非散名为圣法圣法者正法也白佛不学举色相下第三明劝观学无相先问次答问从上佛答末后一句之学已不得诸法相生佛先既云遍学诸道不遍学智诸相耶佛答好体应例既遍学诸道岂不遍学相今就菩萨正观为论故破一切有所得相毕竟无所有何以学耶亦应例二乘道毕竟空无所有亦可不学此反覆皆得也。
遍学品第七十四
此下第二上明菩萨正行及方便具足亦名菩萨遍学诸道所以须遍学者欲以遍化故也善不学知二乘何由得化他如不苦行六年何由得伏外道耶。
品为四第一乘前品叹菩萨方便具足不受世间果报第二明离诸戏论故得入菩萨位得出世间果第三明菩萨遍学诸道第四明种种智劝发心修行。
今是初上明方便力行六度不受世间果故叹希有问菩萨方力行出世因而不受世间果何事可叹答除有所得人亦行六度便受有所得果菩萨行六度能作无所得行故不受有所得果所以可叹又余人亦作无所得行无方便而成有所得菩萨有方便能…
《大品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