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我的智慧。二乘的观慧,有说能证我空而不证法空,那么,此处所说的二乘观智,即我空智。有说:钝根二乘不证法空,若利根人也能证法空。依本论的思想说,二乘是有法执的。然二乘人对于法执,也可以部分的遣除粗分。这样,二乘观智,应以我空智为主,摄得一分粗浅的法空智。二、“初发意菩萨等”。初发意菩萨,指十住的发心住说。等即初住以上到十回向菩萨。小乘四果、大乘三贤,都能“觉于念异”。念,指虚妄分别心念。觉于念异,即能觉悟虚妄分别心的异相。“念无异相”,是说了知虚妄分别心中,没有异相的实性。能了知异相无实性,即能觉了异相。二乘及三贤位菩萨,能觉照到妄念心中的变异相。约心意识说,这是觉了到六识的境界。六识,尤其是意识,忽而善,忽而恶,忽而无记;见色、闻声,种种变异。经中喻此为大海中的波浪,波浪是动荡不住的;六识的起灭变异相也如此。修行者修心令静定下来,能亲切的见到六识起灭变异的境界;不但在静定中见到,同时能有观智了知六识的起灭变异,并没有变异的实在性。何以说没有变异相的实在性?因为变异是从时间的相续相而说的。前后的相续相,是假有相;若直观一一心念自体,即见为常住自性而无差别相可说──末那心境。像这样的通达心念无变异相,声闻学中也是承认的。于六识心行中,了知异相,通达异相无有实性,就可以遣除异相的执著。约心意识说,这是觉悟意识的境界。约下文的六粗相说,这是觉悟计名字相及执取相。约下文的六种染心说,这是觉悟执相应染。这样的觉了,“以舍粗分别执著相,名相似觉”。粗分别,对觉了住相中的分别而说为粗,即六识的分别为粗分别;末那与赖耶的分别为细分别。舍粗分别的随境执著相,即舍六相中的计名字相及执取相。但还是相似的觉,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觉。因为虽能于六识的我执及少分法执而觉了,然不能正觉法性而实不空的真实性。只是近似于真觉,所以名为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此是觉了住相。十地菩萨,都可名为“法身菩萨”,以十地菩萨,都能觉悟诸法的真性,分证如来平等法身。能觉证一分法身,所以又称为法身大士。十地菩萨能“觉于念住,念无住相”,即能觉照住相,并能觉知住相没有真实的自性。约心意识说,此即觉悟末那,即五种意的后四。六识的妄想波腾,虽由心的静定而能觉了(异相)。然据实说,微细的妄想执著,仍在烦动中。唯识宗名此为恒审思量意,即恒常、审细地思惟量度第八以为我。阿赖耶识,本非常一,由末那的不了以为是常是一而执为我。赖耶的似常似一,末那取为住相而起执著;此应以法执为主。这如海中的巨浪,因风息而渐归平静;虽似乎平静,而微细的波动仍有。此微细的波动而似乎平静,即喻如住相。十地菩萨,能觉于念住,能观末那心境,觉照这微细相续的似常似一相。法身菩萨能觉此妄念──虚妄分别心的住相,更能觉了妄念的住相,实在性不可得,所以说念无住相。这是能进DL耶(及末那的业识分)心境,而觉照末那计执住相的非有了。十地菩萨能“离”微细“分别”的“粗念相”。分别,对前粗分别说;法身菩萨是能遣离此微细分别的。粗念相,对下觉悟生相的微细念说。“随分觉”,天台宗名此为分证。十地菩萨,每地有每地证悟的真如,约十地而立十种真如。能觉的菩萨智有多种浅深不同,即随各各菩萨的观智,分分觉悟诸法的真实。法身菩萨所觉悟的,都能与如来藏相契合,可称真正的觉悟了。然而还是分证而不是圆满的,故名随分觉。
这里,应分别修定与修定慧的不同。修定的,觉了异相也有可能,如无想定能令六识不起;但不能觉了念无异相。觉住相,更是不共外道的。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此明觉了生相。“菩萨地尽”,即第十法云地圆满。此时一切功德“方便”都已圆“满”具“足”。“一念相应”,即从第十地菩萨后心到成佛的一念,通常名此为金刚喻定。约无间道与解脱道说,这是无间道,正是断惑究竟的无漏心。大乘经每称此为“一念相应妙智”。究竟净智,这时一旦现前,故名为一念相应妙智;本论简称为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净智,即能“觉心初起”,即最初生起义。约断惑说,即正觉正断心识的初起相──生相。然当觉心现前时,不但能觉了心念的生相无实而不可得;初起的生相,已彻底净尽,并无纤毫,所以说:“心无初相”。此处不说念而说心,因念约虚妄分别说,灭、异、住相,都在虚妄分别心中觉了;而今是妙智现前,妄念净尽,虽正觉正断妄念的生相,而不是妄念的心境,所以说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初相是最初的生相,属虚妄分别念的根源,成佛的一念间,如实觉了生相的不可得。“远离”了虚妄分别念;离念心体,再没有“微细”的妄“念”执著,即是遣除了无始无明住地。那时,即“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即真正的明心见性,正觉得真心常住而没有变异。觉到了自心的源底,圆满而究竟,所以“名究竟觉”。
(二) 引经证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始觉的渐次觉悟,都依于无念而说,这可引经说为证。“修多罗”,此云契经。本论所引是何经,待考。经上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观无念,不是说有一无念境为可观,也不是从不起分别处修。此即指上文所说的“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觉于念住,念无住相”等。佛法的修学者,观察心念的生、住、异、灭相,虚妄不实,无自体性,即是观无念义。能这样的观察,即是向佛智前进了。观无念是相同的,是同一妄心无自性的正观;观生、观住、观异相,约所观境有别,而能观慧是一致的。即此妄心无性的唯一正观,即无念观,一道深入,直向究竟的佛智。
(三) 抉择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此下为始觉渐悟相的抉择。先抉择“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义。上文说“心起”,即“无有初相可知”,即是初相毕竟不可得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说“知初相”呢?知初相的意义,“即”是说“无念”。觉心初起,不能说从此找到了妄念的开端,说这个才是第一次──最初生起的。当知妄念是无自性的,是根本没有初相可得的。因为妄念即堕于时间相,而时间是有前又有前的,永远推求不出一个头来。约断除妄念说,先遣除粗的,再遣除细的,遣除到最微细的;这好像粗的、细的,是从最微细的逐渐开展起来的,于是,方便假说这最微细的名为初相。其实,是没有初相可说的。所以说觉了心的初起相,这即是知道心是无初起相,是觉了心体离念的。无念,即离念的心体。于此,应善识文义,不要生起错误的谬解。在离念的心体未现前时,妄念仍在;等到极微细的妄念也没有时,离念心体现前,名为觉了初相,而实已没有妄念。这如一壶水,烧到一滴水也干尽了,才可说干尽。但水气的干尽,虽渐微渐尽,但末了是顿尽一切,并不能指出最后干尽的一滴。妄念也是这样,从粗的遣除到最细的,所以假说有始起相。实则一念相应时,妄念顿尽,并不能得妄念的最后尽的初相。一般不善学本论的人,每误以为有最初一念的妄念,这是不对的。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此抉择究竟觉与不究竟觉。上文说:觉异相住相,是觉而不究竟。现在抉择说:依上文所说,“故一切众生”,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名为觉”。因为,众生“从本来”就“念念相续,未曾离念”,而被称为“无始无明”的。虚妄分别的心念,一切众生从来没有远离过。凡夫、外道、二乘、三贤菩萨未曾远离,十地菩萨也没有远离。粗念虽远离了,细念仍在,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在虚妄分别的妄念里讨活计。此微细的虚妄分别,经中名为无始无明,即是从无始以来,就都为此无明所迷而不能觉了。无明即不觉,不觉是无有始的,不能去找它底开头。觉了住相异相,虽有观智,虽有分证的正智,但是不离无明的,与无明不离的。这可以举例说明:如燃起油灯,房里即有光明,但这光明是与黑闇同在的。因为如电灯或日光出现,即更为光明,可见油灯光的光线不强,即由于有黑闇。这样,从三贤而十圣,虽可说有觉,而实还有不觉。否则即究竟而不会更究竟了。这种思想,学派中名为“道与烦恼,容俱现前”。那何以说“明闇不俱”?如油灯的光,能破油灯所能破的闇,这样的明闇,当然是不能共存的。如本论说觉心初起,那时是不会有妄念。但油灯的光,与电灯或日光所能破的闇,却不妨同在。从这一观点说,唯佛一人,才可名为觉。这与古代道生法师的顿悟义相同。一切众生,都是在梦中;一直到究竟圆满成佛时,一悟永悟,即名大觉。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地的菩萨,都安住在果报中,唯有佛才真的安住在净土里。这也可说:三贤十地都还在虚妄分别中,唯有佛才离念无念,号称大觉。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抉择始觉的渐次性。“心相──生住异灭”,都是虚妄分别的。心相虽有浅有深,分为四相,然同由于“得无念”的观慧,才能觉“知”的。无念,即离妄念自性义。约所遣除的粗细心相说,有阶位的差异;如就能遣除粗细的无念说,即是平等平等的。如烧一茎草的火,与烧一株树的火,火确有大小不同,但这是就所烧的有大小而火有大小,而实小火大火的火性,还是一样的。“以无念”与无念,是平“等”的,所以“实无始觉”的渐次差“异”。始觉是从不究竟而究竟,渐次有差别的。然从无念说,即没有差别可说,即没有始觉可说了。本论的…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