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無我的智慧。二乘的觀慧,有說能證我空而不證法空,那麼,此處所說的二乘觀智,即我空智。有說:鈍根二乘不證法空,若利根人也能證法空。依本論的思想說,二乘是有法執的。然二乘人對于法執,也可以部分的遣除粗分。這樣,二乘觀智,應以我空智爲主,攝得一分粗淺的法空智。二、“初發意菩薩等”。初發意菩薩,指十住的發心住說。等即初住以上到十回向菩薩。小乘四果、大乘叁賢,都能“覺于念異”。念,指虛妄分別心念。覺于念異,即能覺悟虛妄分別心的異相。“念無異相”,是說了知虛妄分別心中,沒有異相的實性。能了知異相無實性,即能覺了異相。二乘及叁賢位菩薩,能覺照到妄念心中的變異相。約心意識說,這是覺了到六識的境界。六識,尤其是意識,忽而善,忽而惡,忽而無記;見色、聞聲,種種變異。經中喻此爲大海中的波浪,波浪是動蕩不住的;六識的起滅變異相也如此。修行者修心令靜定下來,能親切的見到六識起滅變異的境界;不但在靜定中見到,同時能有觀智了知六識的起滅變異,並沒有變異的實在性。何以說沒有變異相的實在性?因爲變異是從時間的相續相而說的。前後的相續相,是假有相;若直觀一一心念自體,即見爲常住自性而無差別相可說──末那心境。像這樣的通達心念無變異相,聲聞學中也是承認的。于六識心行中,了知異相,通達異相無有實性,就可以遣除異相的執著。約心意識說,這是覺悟意識的境界。約下文的六粗相說,這是覺悟計名字相及執取相。約下文的六種染心說,這是覺悟執相應染。這樣的覺了,“以舍粗分別執著相,名相似覺”。粗分別,對覺了住相中的分別而說爲粗,即六識的分別爲粗分別;末那與賴耶的分別爲細分別。舍粗分別的隨境執著相,即舍六相中的計名字相及執取相。但還是相似的覺,不是真正的徹底的覺。因爲雖能于六識的我執及少分法執而覺了,然不能正覺法性而實不空的真實性。只是近似于真覺,所以名爲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

  此是覺了住相。十地菩薩,都可名爲“法身菩薩”,以十地菩薩,都能覺悟諸法的真性,分證如來平等法身。能覺證一分法身,所以又稱爲法身大士。十地菩薩能“覺于念住,念無住相”,即能覺照住相,並能覺知住相沒有真實的自性。約心意識說,此即覺悟末那,即五種意的後四。六識的妄想波騰,雖由心的靜定而能覺了(異相)。然據實說,微細的妄想執著,仍在煩動中。唯識宗名此爲恒審思量意,即恒常、審細地思惟量度第八以爲我。阿賴耶識,本非常一,由末那的不了以爲是常是一而執爲我。賴耶的似常似一,末那取爲住相而起執著;此應以法執爲主。這如海中的巨浪,因風息而漸歸平靜;雖似乎平靜,而微細的波動仍有。此微細的波動而似乎平靜,即喻如住相。十地菩薩,能覺于念住,能觀末那心境,覺照這微細相續的似常似一相。法身菩薩能覺此妄念──虛妄分別心的住相,更能覺了妄念的住相,實在性不可得,所以說念無住相。這是能進DL耶(及末那的業識分)心境,而覺照末那計執住相的非有了。十地菩薩能“離”微細“分別”的“粗念相”。分別,對前粗分別說;法身菩薩是能遣離此微細分別的。粗念相,對下覺悟生相的微細念說。“隨分覺”,天臺宗名此爲分證。十地菩薩,每地有每地證悟的真如,約十地而立十種真如。能覺的菩薩智有多種淺深不同,即隨各各菩薩的觀智,分分覺悟諸法的真實。法身菩薩所覺悟的,都能與如來藏相契合,可稱真正的覺悟了。然而還是分證而不是圓滿的,故名隨分覺。

  這裏,應分別修定與修定慧的不同。修定的,覺了異相也有可能,如無想定能令六識不起;但不能覺了念無異相。覺住相,更是不共外道的。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此明覺了生相。“菩薩地盡”,即第十法雲地圓滿。此時一切功德“方便”都已圓“滿”具“足”。“一念相應”,即從第十地菩薩後心到成佛的一念,通常名此爲金剛喻定。約無間道與解脫道說,這是無間道,正是斷惑究竟的無漏心。大乘經每稱此爲“一念相應妙智”。究竟淨智,這時一旦現前,故名爲一念相應妙智;本論簡稱爲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淨智,即能“覺心初起”,即最初生起義。約斷惑說,即正覺正斷心識的初起相──生相。然當覺心現前時,不但能覺了心念的生相無實而不可得;初起的生相,已徹底淨盡,並無纖毫,所以說:“心無初相”。此處不說念而說心,因念約虛妄分別說,滅、異、住相,都在虛妄分別心中覺了;而今是妙智現前,妄念淨盡,雖正覺正斷妄念的生相,而不是妄念的心境,所以說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初相是最初的生相,屬虛妄分別念的根源,成佛的一念間,如實覺了生相的不可得。“遠離”了虛妄分別念;離念心體,再沒有“微細”的妄“念”執著,即是遣除了無始無明住地。那時,即“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即真正的明心見性,正覺得真心常住而沒有變異。覺到了自心的源底,圓滿而究竟,所以“名究竟覺”。

  (二) 引經證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始覺的漸次覺悟,都依于無念而說,這可引經說爲證。“修多羅”,此雲契經。本論所引是何經,待考。經上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觀無念,不是說有一無念境爲可觀,也不是從不起分別處修。此即指上文所說的“覺于念異,念無異相”,“覺于念住,念無住相”等。佛法的修學者,觀察心念的生、住、異、滅相,虛妄不實,無自體性,即是觀無念義。能這樣的觀察,即是向佛智前進了。觀無念是相同的,是同一妄心無自性的正觀;觀生、觀住、觀異相,約所觀境有別,而能觀慧是一致的。即此妄心無性的唯一正觀,即無念觀,一道深入,直向究竟的佛智。

  (叁) 抉擇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此下爲始覺漸悟相的抉擇。先抉擇“覺心初起,心無初相”義。上文說“心起”,即“無有初相可知”,即是初相畢竟不可得的意義。那麼,爲什麼說“知初相”呢?知初相的意義,“即”是說“無念”。覺心初起,不能說從此找到了妄念的開端,說這個才是第一次──最初生起的。當知妄念是無自性的,是根本沒有初相可得的。因爲妄念即墮于時間相,而時間是有前又有前的,永遠推求不出一個頭來。約斷除妄念說,先遣除粗的,再遣除細的,遣除到最微細的;這好像粗的、細的,是從最微細的逐漸開展起來的,于是,方便假說這最微細的名爲初相。其實,是沒有初相可說的。所以說覺了心的初起相,這即是知道心是無初起相,是覺了心體離念的。無念,即離念的心體。于此,應善識文義,不要生起錯誤的謬解。在離念的心體未現前時,妄念仍在;等到極微細的妄念也沒有時,離念心體現前,名爲覺了初相,而實已沒有妄念。這如一壺水,燒到一滴水也幹盡了,才可說幹盡。但水氣的幹盡,雖漸微漸盡,但末了是頓盡一切,並不能指出最後幹盡的一滴。妄念也是這樣,從粗的遣除到最細的,所以假說有始起相。實則一念相應時,妄念頓盡,並不能得妄念的最後盡的初相。一般不善學本論的人,每誤以爲有最初一念的妄念,這是不對的。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此抉擇究竟覺與不究竟覺。上文說:覺異相住相,是覺而不究竟。現在抉擇說:依上文所說,“故一切衆生”,就是十地菩薩,也“不名爲覺”。因爲,衆生“從本來”就“念念相續,未曾離念”,而被稱爲“無始無明”的。虛妄分別的心念,一切衆生從來沒有遠離過。凡夫、外道、二乘、叁賢菩薩未曾遠離,十地菩薩也沒有遠離。粗念雖遠離了,細念仍在,所以一切衆生,都是在虛妄分別的妄念裏討活計。此微細的虛妄分別,經中名爲無始無明,即是從無始以來,就都爲此無明所迷而不能覺了。無明即不覺,不覺是無有始的,不能去找它底開頭。覺了住相異相,雖有觀智,雖有分證的正智,但是不離無明的,與無明不離的。這可以舉例說明:如燃起油燈,房裏即有光明,但這光明是與黑闇同在的。因爲如電燈或日光出現,即更爲光明,可見油燈光的光線不強,即由于有黑闇。這樣,從叁賢而十聖,雖可說有覺,而實還有不覺。否則即究竟而不會更究竟了。這種思想,學派中名爲“道與煩惱,容俱現前”。那何以說“明闇不俱”?如油燈的光,能破油燈所能破的闇,這樣的明闇,當然是不能共存的。如本論說覺心初起,那時是不會有妄念。但油燈的光,與電燈或日光所能破的闇,卻不妨同在。從這一觀點說,唯佛一人,才可名爲覺。這與古代道生法師的頓悟義相同。一切衆生,都是在夢中;一直到究竟圓滿成佛時,一悟永悟,即名大覺。仁王經說:“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叁賢、十地的菩薩,都安住在果報中,唯有佛才真的安住在淨土裏。這也可說:叁賢十地都還在虛妄分別中,唯有佛才離念無念,號稱大覺。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此抉擇始覺的漸次性。“心相──生住異滅”,都是虛妄分別的。心相雖有淺有深,分爲四相,然同由于“得無念”的觀慧,才能覺“知”的。無念,即離妄念自性義。約所遣除的粗細心相說,有階位的差異;如就能遣除粗細的無念說,即是平等平等的。如燒一莖草的火,與燒一株樹的火,火確有大小不同,但這是就所燒的有大小而火有大小,而實小火大火的火性,還是一樣的。“以無念”與無念,是平“等”的,所以“實無始覺”的漸次差“異”。始覺是從不究竟而究竟,漸次有差別的。然從無念說,即沒有差別可說,即沒有始覺可說了。本論的…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