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立义,面面顾到!上面说唯佛一人称大觉;如有一毫不觉,即没有显发觉的全体。此处约凡是依于无念而知生住异灭心相的,实同为本觉离念的心体;离虚妄念的心体,是平等平等的。约这个意义说,不究竟觉也就是觉的。这个道理,如一面有垢的圆镜,拭去一些尘垢,即现出一些光明来;一直到将所有镜面上的尘垢完全拭去,镜面的光明才完全地现出来。约光明的显现说,有少分、多分、彻底的不同。但这所显的少、多、彻底的光明,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约彻底的觉悟说,十地菩萨也不名为觉,唯佛才可以称为觉。如就觉的离念心体说,二乘、初发意菩萨、十地菩萨、佛,都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这是泯除始觉的差别,而显示离念的本觉。那么,从妄念边说,应有始觉的决定差别吧?也不是的!因为“四相”是“俱时而有,皆无自立”──自己存在的个体的。生、住、异、灭──妄念的心相,是假名安立的。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从细的而生粗的,从粗的而生更粗的。据实,粗分细分,都是无始以来即有的;而且依细有粗,也因粗有细的。不过,从遣除的次第说,说为一层层的生住异灭四相。这实是同时而有的,推求起来是都无自性的。妄念并无真实自性,所以念即无念。当虚妄分别现前时,也还是“本来平等”而“同一觉”性的。上文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这即是说,没有本觉以外的始觉。这一节,归结到始觉不离本觉。所以本论的觉义,著重于众生净心的本觉,与唯识宗截然不同。

  2 本觉随染相

  壹 标列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专说本觉,一相平等,无话可说。若本觉随染──依染而有不觉,又离染污不觉而显发,即有觉体相可说。如金在矿中,金性为沙石所杂,金性不显,金相也不可说,作用也无可说。经过冶炼以后,金的性相毕露,且可用以制作种种器具饰物,即有可说了。所以,如约“本觉随染分别”而说,即“生二种相”。前说觉有究竟觉和不究竟觉,此处专约究竟觉说。究竟觉,是佛果的大觉,是本觉的究竟显发。所以这二种相,“与”“本觉”,是“不相舍离”的。本觉,即所说的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但众生位未显。佛果究竟显发,就是要说的本觉二种相了。二种相是:“一者、智净相”,即本觉──也即是如来藏,舍离杂染时所起的智清净相,究竟圆满的觉体。“二者、不思议业相”,即成佛以后,从清净智所起的不思议业相;佛的三业大用,不可思议。智净相是本觉的德相,不思议业相,是本觉所起的妙用。这二相,到成佛才究竟圆满;地上的法身大士,只有随分的二相而不圆满。

  贰 智净相

  (一) 法释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怎样能起“智净相”?要依三因缘:一、“依法力熏习”:法,指如来藏心;由此法有功能而起熏习作用。依法力的熏习,有二:一、由自内如来藏的内熏力;二、由佛菩萨为缘说法教化所起的熏习力。如来藏自内本有,似乎无何作用。实则自内熏发,大有力量。所以胜鬘经说:“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众生的终于向上向光明而进趣,全由这如来藏性内熏的力量。善知识的外缘熏力,也是由体证法性而来的。二、由此内外缘的法力熏发,渐渐修习,到初地菩萨,能“如实修行”,得随分觉,起真实智。这样的修习到圆满,即第三、“满足方便”。大乘学者,由此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的缘“故”,能“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法身显现,即如来藏离染所显。法身的所以能显现,由于圣智的清净而淳粹,所以说:“智淳净故”。要得纯净的智慧,须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和合识相,即阿赖耶识。前面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总约阿赖耶识说,不能说灭不灭,祗能称之为破。破,是分破。阿赖耶识有觉与不觉,生灭与不生灭的二相,阿赖耶为此二相的综合体。现在由修行力,将此识中的染污生灭分除去,使觉的、不生灭的一分显发。如沙石混杂的金矿,经过冶炼功夫,沙石的成分除去而金性显发。简单的说,破和合识相,即是除去生灭的、不觉的染分,不再与不生灭的、觉的如来藏心相依附。什么叫灭相续心相?由阿赖耶识生灭的不觉的部分,而有现行的染污心识,相续不断。如上文所说的:“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现在修行圆满,破除了和合的识相;从和合识中不觉分所起的相续心相,也就灭无了。生灭心识的断除,即是不生灭心的显发;如来藏出缠,即由此称为法身。相续心相,从浅处说,指唯识学者的前七识。依楞伽经,相续义有二:一、指转识的次第相续说,二、指微细恒续的相续相说。前一种相续,即断断续续的相续,和雨点一样,一滴一滴的相续不断,从空中到地上,好像一条线似地;这是专约前七识说。第二种相续,如瀑流的相续,即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微细相续相。这即是此处所灭除的内容。

  (二)喻说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再约比喻来说明。所说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所破所灭,都就虚妄杂染说,清净的如来藏性,是不可灭除的。这是真常唯心论的根本论题。如楞伽经说:“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所以生灭的灭除了,不生不灭的法身、净智,却永远存在。为了说明这,所以说:“以一切”众生虚妄分别的“心识”,是妄想心“相”,“皆是无明”自性所摄。无明,即是不觉相。无明不觉有二义:一、通相,一切虚妄分别生死杂染法,都以无明为相;故无明可为一切杂染法、一切烦恼的通相。本论的不觉,即是一切染法的总称。二、别相,无明为虚妄杂染法的根元,即无始无明住地。(本论说觉义,可以摄一切觉;但于一切觉中,特重本觉。说不觉义,可以总摄一切虚妄分别法;然于一切虚妄分别法中,特重于根本无明)。此处,先总摄一切心识为无明、不觉。再进一步,论无明与觉的同异。总而言之,“无明”的妄“相”,是“不离觉性”的。众生不离本觉性,却生起了不觉的妄想,所以不觉相是不离觉相的。但据实说,惟有众生是不相离的。不离而又不即,所以“非可坏,非不可坏”。坏,即是破坏;此约众生心识说。众生生灭的心识,依阿赖耶识而有;心识相即无明,无明是可坏相,所以诸心识非不可坏。而无明相不离觉性,觉性不可坏;没有无明的实体可坏,故心识也是非可坏。若据下文的比喻说,生灭心中,无明与觉性不相离,无明不离觉性,所以无明非可坏;然觉性清净,无明垢染,无明并非是不可坏的。

  此下正说比喻。“如大海水,因风”而起“波动”,海水失却静相而成为动水。“水相”与“风相”,即“不相舍离”。既因风而水成波动,那么水不离风,风不离水;水与风,约波动说,是统一了的,不相离的。此中有三事:一水,二风,三波动。波动从何而来?因水与风不相舍离而成。在这波动中,水相与风相,互不相离。风以动为相,此时的风相即从水动而显出。水的本性非是动相,而以湿为性。因水风不相舍离,所以风动时,似乎水也在动。实则动相属风,虽依水而现风的动相,“而水”实“非动”为自“性”的。

  风(动性) ─┐ ┌ 风灭动相灭

  | │ │

  不离 ├─〉波动─┘

  | │ │

  水(湿性) ─┘ └——水性不灭

  ├──────────┘

  └──────(静)

  贤首宗,依此义,说真妄不相离。虽水风不相舍离而现波动,然而,水不是动性,风与水还是可分的。所以,“若风止灭”了,“动相则灭”。动相从风而来,风灭即波动灭;而水的“湿性不坏”。

  此下合法中,应该也有三事,今祗说二事。因前面已说过一切心识相,所以不再说。三事是:一、自性清净心,二、无明,三、一切心识相。“众生自性清净心”,如水;“无明”如“风”,净心与无明不相离,成为一切心识相的波“动”。这是说:无明如风,不离本觉而现为一切心识的动相。这不过是譬喻,切勿太拘泥!以为无明把本觉动乱了。水相风相的不相舍离,从波动中看出。而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与无明”,都是精神的活动,所以“俱无形相”可说;和水相风相的有相可取不同。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也是此意。心与无明,无形无相而“不相舍离”。此约众生位说,不是永远不相离的,“心”也“非”是“动相”的。

  无明(不觉性)┐ /无明灭相续识灭

  | │ /

  不离 ├───识相/

  | │ \

  | │ \

  自性清净心(觉性)─────智性不坏

  动相,喻心识的不觉。众生自性清净心,不是无明不觉性。所以,“若无明灭”,只是“相续”识“灭”,而“智性不坏”。相续,即虚妄分别的相续心识,依无明与清净心的不离而起。无明一灭,相续的心识当然即灭了。智性,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觉性。众生转染成净时,无明杂染灭而自心净智显。净智,是不因无明灭而灭的。自性清净心、无明、相续心识三法,第三是前二的综合体。

  这里所说的,似乎依于楞伽经,而实与楞伽不同。楞伽经中所说:转识与阿赖耶识,非坏非不可坏。又说:阿赖耶有灭有不灭。楞伽经的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为业相与真相的和合体。因此,阿赖耶与前七识的关系,是不异的,七识可说是从阿赖耶而生的。如截然不同,即不能说七识从阿赖耶生。然七识既从阿赖耶生,是相续的,虚妄的,…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